分享

【读书故事】欧阳修诲学

 江山携手 2016-12-06

欧阳修诲学(1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然玉之为物(3),有不变之常德(4),虽不琢以为器(5),而犹不害为玉也(6)。人之性(7),因物则迁(8),不学(9),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注释】

(1)诲学:有说教学习的意思。

(2)“玉不琢”四句:出自《礼记·学记》,后编入《三字经》。琢:雕刻。成:成为;变成。器:大器,有用的东西。道:道理,也指学问。

(3)然:但是。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短语之间。不译。

(4)之:结构助词,用于偏正短语之间,译为“的”。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德:品行,这里借指特性。

(5)虽:即使。以为:以之为。之:代玉,省略。

(6)害:妨碍;影响。

(7)性:本性。

(8)因物:受外界事物影响。迁:改变。

(9)不学:实为条件关系,即“如果不学”。

(10)舍:放弃。

(11)念:考虑;思考。

 

【译文】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