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文言文赏析|诲学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2-27
文章图片1

原文

玉不琢①,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②。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③,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④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⑤。不学,则舍⑥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⑦哉?

注释

  1. 琢:雕刻。
  2. 知道:懂得道理。
  3. 常德:指固有的特性。
  4. 害:妨碍,影响。
  5. 迁:变化。
  6. 舍:放弃。
  7. 念:思考。

译文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琢制作成器物,但是不会妨碍它是玉。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文化常识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成语'画荻(dí)教子'即源于此)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欧阳修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于读书。

文章图片2

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希望儿子能够继续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写下《诲学说》,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人物介绍

欧阳修:(1007年一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文章图片3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文章图片4

欧阳修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出处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启发与借鉴

文章图片5

《诲学》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玉'同'人'作比。'玉不琢'不会妨碍玉的特性,但是'人不学'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孟母三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最后,文章阐明了关键之点,'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要生存,要发展,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就必须勤于学习,提升能力。社会在进步,知识无止境,我们更应该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

(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