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风池风府期门等穴针刺法

 静契幽然 2016-12-06

辩风池风府期门等穴针刺法

  资生经云:凡治伤寒。惟阴证可灸。余皆当针。阴证者。中寒也。其余伤寒。皆热病之类。热病宜刺。刺者。以针泄其热也。前篇用烧针。是反助其热。因而致逆。针用火烧。针犹灸也。大抵灸者。补多而泻少。针者。泻多而补少。明乎针灸之道。则治病其庶几乎。

       太阳病初服
汤。反烦。不解者。先刺
却。与
汤。则愈。(此条太阳病。当是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为
汤证也。成注云:烦者。热也。初服
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
。以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
汤。解散则愈。)


穴图 (缺)

二穴。图经云在颞 后。发际陷中。(活人书云在项后。当是项侧后。盖颞 穴。本挟
骨下。陷中。此二穴。又在颞 之后。后之为言下也。)

       足少阳阳维之会。宜刺三分。肌肉厚者。可五分。留七呼。禁灸。

       琥按图经原云。针入七分。今止刺三分者。从甲乙经之说也。留七呼。言留针于穴中。至七呼气之久。以泄其风热之邪。
一穴。图经云:一名舌本。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活人书云:在项后。入发际一寸。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督脉阳维之会。宜刺。止三分。肌肉薄者。针入二分。候病患呼气。即出针。禁不可灸。使人失喑。

       或问
本属足少阳经。及督脉所行之部分。与太阳经无与。而仲景刺之。何也?余答云:
穴。在偃伏头部第三行。
穴。在中行。其第二行穴。即太阳经所行之地。则是
。实挟太阳经而行者也。况二穴。皆为阳维之会。阳维者。诸阳之总也。诸阳之气得泄。何患太阳之风热不去哉。

       以上太阳可刺病一条。(自原论中第二卷太阳治法上集入于此)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
。(伤寒腹满。谵语者。以其人病初起。本太阳伤寒。

       其后见证。又得腹满谵语。夫腹满为邪传脾。谵语为邪传胃。若寸口脉见浮紧。此非太阳之邪传里矣。诊法。脉浮而紧者。为弦。两关之前脉弦。乃知此腹满谵语证。为肝经风热之邪。自旺而乘脾也。脾病见肝脉。为木行乘土。木乘所胜。名曰纵。纵者。直也。言木本克土。其乘。则甚直也。
者。肝之募。成注云:刺之以泻肝经之盛气。)

       或问太阳伤寒。脉本浮紧。此条证寸口脉浮而紧。仲景独云肝乘脾。成注又云肝经气盛。医者何以别之。余答云:

       太阳伤寒。脉尺寸俱浮紧。以人两尺主膀胱。为太阳寒水之经。浮紧者。风寒之气特盛也。兹则但言寸而不言尺。知非膀胱经气盛矣。且也。仲景脉法。言尺寸。则关在其中。左关主肝。右关主脾。寸口脉浮而紧。则两关以前之脉皆弦。

       谓非肝乘脾之诊邪。斯时欲用泻脾之药。则土受
。已不胜其攻克。理宜泻肝以去其风热。斯议药不如议针之神速矣。

期门穴图

穴图 (缺)

二穴。图经云:在
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可刺。入四分。

       不可灸。凡针
。必泻勿补。活人书云: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又云:凡妇人病。法当针
。不可行子午法。恐缠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患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庞安时又云:刺
法。须得脉弦或浮紧。刺之必愈宜针入一寸。

       琥按上图经云:
旁。一寸五分。
又在
旁五分。
在臆前蔽骨下。一寸五分。盖
。系腹部中行。
系腹部第四行穴也。细量左右上下分寸。其穴自明。

       活人书云:穴在乳直下。肋骨近腹处是也。则是第二肋。当从下数起。恰在软肋之两端是穴。刺法。肥人一寸。瘦人半寸不肥不瘦。中而取之。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
。(自汗出云云至病欲解三句。当在刺
三字之下。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者。此太阳之风邪。尚未除也。然肺主皮毛。邪在手太阴肺经亦然。大渴欲饮水者。成注引玉函云。作大渴欲饮酢浆。是知肝气胜也。肝来乘肺。肺受邪热。则渴欲饮水。饮水既多。其腹必满。肺属金。金本制木。而反受木乘。其事不直。故曰横法。宜刺
。以泻肝经之盛气。

       成注云: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或问此条病。既云发热。啬啬恶寒。又云:大渴欲饮水。

       焉知非太阳阳明证。余答云:若果系阳明胃热。大渴欲饮。则热能消水。未必腹满。热邪既传阳明。虽太阳经中之邪。

       或不尽除。又未必啬啬恶寒。故成注云:大渴欲饮水。为肝气胜也。)

       以上太阳可刺病二条(自原论中第三卷。太阳治法中集入于此)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
。随其实而泻之。(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本系妇人中风。风热甚。迫血妄行。故经水适来。正当七八日。为邪将传里之时。邪气乘虚而入于血室。热除脉迟身凉者。成注云:邪气内陷而表证罢也。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条辩云。血室为营血停留之所。经脉集会之处。即冲脉。所谓
是也。其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故热入而病作。其证则如是也。法当刺
者。以
为肝之募。肝主血。血热则瘀热入血室。而瘀积必归于肝。

       故随其经之实。而用刺法以泻之也。成注反云。审看何经气实。更随其实而泻之。殊出不解。愚按此条病。仲景虽出太阳治法之下。实则少阳之邪。传入厥阴。血分实热。故作谵语等证。仲景恐医人。认为阳明府实证。轻用三承气汤以伐胃气。故特出一刺
法以疗之。愚又按仲景云。如结胸状。必病患胁下满。虽如结胸。及按之必不痛。故知其非胃实。

       且也。胁下虽痛。而痛不在胸。此其邪。止在肝胆之分。仲景当日。特用刺法。何其神哉。)

       以上太阳可刺病一条(自原论中第四卷太阳治法下集入于此)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
。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按此条。当亦是妇人病。邪热郁于阳明之经。阳明多气多血。邪热甚。则迫血从下而行。血下。则经脉空虚。热得乘虚而入其室。亦作谵语。后条辩云。血室虽冲脉所属。而心君实血室之主。室被热扰。其主必昏故也。但头汗出者。血下夺。则无汗。热上扰。则汗蒸也。刺
。以泻经中之实。则邪热得除。而津液回复。遂 然汗出而解矣。或问此条病。仲景不言是妇人。

       所以尚论诸家。直指为男子。今吾子偏以妇人论之。何也?余答云:血室虽不分男女皆有。而热入血室之证。则惟妇人始有之。余于前第七卷少阳篇后。言之已明。况仲景于太阳篇中。一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再则曰妇人中风云云。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三则曰妇人伤寒。云云。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则是热入血室。明系妇人之证。至此。实不待言而可知矣。且也。此条言下血。当是经水及期。而交错妄行。以故血室有亏。而邪热得以乘之。故成热入血室之证。考之灵枢海论云。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注云:此即
也。冲脉起于胞中。其前行者。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又考素问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脉盛。月事以时下。夫少阴也。任也。冲也。其经脉皆行于腹。故其血必由前阴而下。斯血室有亏。邪热方得而入。则是仲景云。下血。乃经水交错妄行。又不问而自明矣。此其理。非读书明理之君子。其孰能知之。)

       以上阳明可刺病一条(自原论中第五卷阳明治法集入于此)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
第一间。
。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当刺
(间去声。太少并病者。本太阳之表邪不衰。并入少阳而交病。故谓之并病。并者。犹秦并六国。并则其势大矣。太阳之脉。络头下项。

       故头项强痛。少阳之脉。循胸络胁。故如结胸。心下痞硬。二阳之脉。皆起于目而行于头。故目眩而头冒也。当刺
第一间者。谓当刺
一穴。在第一椎之间。为背部中行穴。乃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先刺之。以泻太少并病之邪。不已。

       更刺两
。盖肺主气。尚论篇云:刺
以通其气。斯膀胱之气化行。而邪自不留。复刺
。以泻少阳之邪。以肝与胆两经相合。为表里也。慎不可发汗者。以太阳之邪。既并少阳。则发汗在所当禁。倘误发其汗。则胃中津液干。木邪乘之。必发谵语而脉弦。至五六日。邪当解而谵语不止。成注云:此为少阳邪热甚也。刺
以泻肝胆之气。或问此条病于发汗后。谵语不止。又见心下痞硬。何以不用下药。余答云:仲景云。时如结胸。则是心下虽痞硬。必按之不痛。

       非真结胸。且也。心下痞硬。而脉又见弦。乃肝木旺而乘胃土。少阳经证。居多虽欲下之。敢轻下邪。)


穴图 (缺)

(本作 ) 一穴。图经云:在第一椎上。陷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可刺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

       琥按仲景云。刺
第一间。当是此穴。成注不明。而条辩尚论等书。皆不言及。此不知仲景刺
法。与太阳病刺
之义。实相同耳。故余于上图补出。以备后学参考。

       琥又按仲景刺
一穴者。此并太少之邪而合泻之也。合泻之。而病邪不已。则分泻之。故又刺
焉。
二穴。图经云: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可刺入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肥人。可刺入五分。不可灸。
二穴。图经云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可刺入三分。留六呼。不可灸。

       琥按上四穴。非禁灸。但灸非热病所宜耳。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
。慎勿下之。(此条与上条之证相同。上条云慎不可发汗。此条云。慎勿下之。正以下为少阳所。禁且太阳病。邪犹在经。亦不可下。愚于前注。已明言不可下之义。大抵以上两条证。乃互文以见意也。愚按成注云:刺
。以泻太阳之邪。刺
。以泻少阳之邪。则是成氏终不知
一穴。实合太少而齐泻。诸家注皆不明用针之理。竟置
而不论。大误之极。)

       以上太少相并可刺病二条(自原论中第四卷太阳治法下集附于此)

       (重出例)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云云)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条病注已见前第三卷太阳上编但仲景云。针足阳明成注未明指其穴。考之庞氏总病论云。补足阳明上三里穴。推庞氏之意。以
穴得补。则经气实而不传。殊不知成注云: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以泄其经中之热。使热邪得泄。不至再传他经。故云。愈也。庞氏不明用针之理。竟以泻为补。误极误极。又考张氏缵论云。刺
穴。按
。即仲景所谓趺阳脉也。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间动脉。愚以仲景有诊趺阳法。而不言刺。张氏之言。实本史氏伤寒论注。不足法也。今止就
穴。附图于后。)

足三里穴图

       附
穴图 (缺)

       三里二穴。图经云:土也。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间当举足取之。类经云:坐而竖膝低跗取之。足阳明之所入。为合。可刺五分。留七呼。此穴主泻胃中之热。天星秘诀云。兼
。治伤寒过经。不出汗增治法云。治热病汗不出。喜呕。口干并宜针。不宜灸。

       以上太阳病传入阳明经可刺证一条。(自原论中第二卷太阳治法上集附于此)

提示:原网站已由百度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