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下综合管廊是什么?中建八局为您揭秘!

 冬荣悦阅 2016-12-06


地下“盛宴”——中国建筑首个城市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同步EPC项目施工侧记


  

地下综合管廊这个行业好像一夜之间迎来了“春天”。

从2015年年中开始,“管廊”这一专业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在重大新闻中。尤其在当年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城市建造地下管廊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年4月,建筑工业化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建筑股份与联盟理事单位中建八局联合体收到“肇庆新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同步建设工程”的中标通知书,合同额55.86亿元,包括肇庆新区核心区的45公里综合管廊及配套建设38公里市政道路。这是中国建筑首个城市综合管廊与市政道路同步建设EPC项目,也是当时全国单个立项建设长度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管廊项目。

为何要建地下管廊?埋在地下的管廊长什么样?中国建筑首个EPC管廊建设进展如何?

在肇庆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开工半年后,记者来到施工现场,为您一一解密。





面子和里子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林立的摩天大厦已经将中国的许多城市的“面子”装点得非常好看,但是不少地方,一场大雨就能让不堪一击的“里子”原型毕露。

  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面子”是城市的风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

  作为肇庆“里子”的具体实施方,中建八局广西公司深知“良心”二字的分量,“肇庆地下综合管廊建好后,往下看,路面再也不会被‘开肠破肚’了,往上看,空中电线‘蜘蛛网’将彻底消失。”项目现场总指挥吴同昌说。

  管廊其实就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集约化的空间,把电力、通讯、给水、燃气、供热、污水等各种管线集中在一起,方便检修的同时,更是彻底解决“一场大雨就看海”的城市尴尬。

  事实上,中国的第一条综合管廊要追溯到1958年,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下方,30多年后,第二条综合管廊才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的地下动工。随后,虽然也有部分城市进行了尝试,但总归是“星星之火”。

  2015年5月、6月,住建部相继发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和《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

  “燎原之势”悄然形成。

  有人说,在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央将综合管廊这项基础建设投资项目与惠民生、调结构联系起来,一举多得。

  而在吴同昌看来,国家如此密集地发文,还说明综合管廊的开发建设的“不可逆”,一旦建成很难进行拆除和改建,“地下管廊虽然看不见,但它的状态如何,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更是一群建设者的责任心。”


千根管线一“廊”牵

在不少欧美电影中,地下管廊是越狱、追捕、开车逃亡等之类行动的必备场所。

  怀着高度的好奇心,记者走进肇庆管廊样板间,发现管道由四个独立的长方形舱组成,分别为水信舱、电力舱、燃气舱、污水舱,高度为3米,总宽度11米。

站在舱内,两个人可以并排行走,虽然飙车可能有点困难,但骑个自行车还是可以轻松实现的。

  舱壁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种支架,各类管线“按部就班”地铺设在架子上,煤气、给水、排水等管道,安放在水泥支墩上,整齐、清晰、有条理。

  为什么要分成四个舱?

  项目一工区生产经理孟鹏解释,就比如一个衣柜,鞋子和衣服是要分开的,所以燃气、污水、电力等要分开到不同的舱,保证不互相影响,而夏天的衣服和冬天的衣服要放到不同的格子里,所以通信线路、弱电、强电要分别放到不同的架子上,方便统一管理和维护。

  管廊内的顶部就有点“拥挤”了,照明、通风、消防、监控等设备“密密麻麻”。“管廊内是全智能管理,有害气体、可燃气体、温湿度都是随时检测,任何线路出现问题,监控中心的管理人员通过红外监控设备一目了然,如果发生火灾,气体灭火器会自动启动。”

  “井盖这个物件,可能就快光荣‘下岗’了。”项目一工区书记阎登鑫说。

  肇庆地下综合管廊建好后,每200米就有一个人员进出的检修口,全线共有230多个检修口,而且全分部在绿化带和分割带上,行人再也不用担心踩翻井盖或者大雨时被冲进下水道了。


八万五千多根“手臂”的托举

“针对于管廊建设来说,南方和北方的差距非常大。”面对“管廊建设有什么特点”这个提问,吴同昌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其实,对于中建八局广西公司来说,建设一条管廊,并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难题。然而,地处南方的肇庆,地质情况复杂,多为软地基,地下水丰富,极易发生工后沉降不均匀现象,对于“最怕漏水”的管廊来说,沉降不均将导致管廊错位断裂,进而导致防水失效,“对于管廊内的管线来说,这是致命的。”

  “在北方,管廊直接埋设到地下就可以了,但在南方,就没那么容易了。”

  “怎么不容易?”

  项目总工何震华回答说,“在管廊下方,每隔2.5米就往地下打一根PHC管桩,而且根根都打到了基岩面,平均深度大约为15米。”

  记者计算和想象了一下,相当于八万五千多根“手臂”,稳稳地立于岩石层,合力托举着管廊,保证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沉降不均匀的情况。

  何震华接着说,“防水层固然重要,其实混凝土的自防水功能更加重要。”

  在施工现场,广西公司建起了自己的钢筋加工车间和混凝土搅拌站,从混凝土配比、到浇筑工艺、到成品养护,真正做到每一个细节不遗不漏,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

  “管廊是个线性工程,战线长、规模大、区域广,听起来好像挺难,其实控制好过程中的每一步,就一定能干好,我们都在讲‘过程精品’,我想这个概念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吴同昌说。

资料来源:铁军八局(张薇) 小编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