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贫产业才是稳定脱贫的试金石

 豪峰茶馆 2016-12-06

扶贫产业才是稳定脱贫的试金石

                                      黄   昂

全国上下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精准扶贫,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基层实际看,有产业带动,易地搬迁脱贫人口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产业支撑,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才能有稳定的保障;有产业积淀,特殊贫困人群实现财产性收益脱贫才有源头活水;还有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社会保障扶贫为丧失劳动能力及其他特殊群体同步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兜底,生态保护扶贫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致富之间互为促进。但不管怎样,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以产业来实现终极目标---脱贫。

产业是公认的区域经济的发动机,一个地方的快速发展,一定伴随着产业的崛起;没有产业的区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产业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贫困农民要实现脱贫致富,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栽下产业这棵摇钱树,使收入可持续。 产业是提振扶贫能力的试金石,产业提升能力,也检验能力。一个地方的领导能力不强,不可能做好、做强产业;一个人、一个家庭的能力不强,也不可能通过发展产业发家致富。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人制宜、因户施法,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有力的抓手。

一、精准脱贫关键是靠产业脱贫

当前,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拔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贫困县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体系;贫困乡镇、贫困村特色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从基层反映出的情况看,一个有产业驱动的村庄,其所呈现出来的活力,是其他各家各户单打独斗搞发展地区难以比拟的。体现在脱贫成效上也大为不同。不少扶贫干部苦恼的,正是缺乏规模带动的资金投入,往往收效甚微。给几头猪苗或几十只鸡苗等,解决一时之穷,却难以解决长久之困。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享发展的制度设计,要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如此,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就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正确看待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现实困难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近两年的精准扶贫具体实践,虽然努力抓扶贫产业,但是往往欲速而不达,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相关工作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也是回避不了、绕不开的。

第一、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从干部层面看,一是简单盲目与畏难松劲的思想交织。习惯像抓政绩工程一样抓扶贫产业,简单盲目指挥决策,突击性大干快上,口号式扶贫,贫困户被脱贫,玩数字游戏。当真正认清贫困现状后,具体发展扶贫产业时,又不知所措,一筹莫展,甚至有悲观失望,丧失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信心。二是期待机遇与不敢担当的思想交织。一些单位和干部把希望寄托在国家和省市政策支持上,热切期盼上级给予更多项目更多资金,但是,当真正有了机遇、有了项目,却前顾后,徘徊等待,怕惹麻烦、怕撞红线、怕出问题,不主动研究政策,不积极争取项目,不愿创新实施项目,缺乏责任担当,丧失了机遇,贻误了发展。三是怨天尤人与得过且过的思想交织。面对重的发展任务和薄弱的工作基础,一些干部一味抱怨自然条件差、项目资金少、群众不配合,认为事情没做好,不是自己没本事,也不是自身不努力,而是组织不支持,条件不允许。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遇事能推则推、能过则过,被动应付、敷衍塞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不到群众认可,到头来一事无成。从群众层面看,在精准扶贫前期调研中,我们明显感受到,绝大部分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但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却显得很无奈,也很无助,加之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经济条件有限,把希望寄托在政策扶持上,缺乏创业致富的激情,缺乏改善生活的动力,产生了等靠依赖思想。同时,随着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突出,致使一方面打造了像源田和山塘等示范村,一方面又出现了像福星这样发展不足、落后闭塞的情况,甚至有一部分年轻人厌倦故土,背井离乡,长期在外漂泊,逃避了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建设家乡的责任,一些偏远山区出现了女出嫁、儿入赘、门挂锁、院荒的萧条、荒凉、没落、颓废景象。一些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落后环境中,对新理念、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这些地方长期发展不足,我们要从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为民情怀等方面客观审视,深刻反思,躬身反省。

第二、工作方式单一。主要表现为五会五不会:一是会大水漫,不会精准滴管。过去,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习惯于整乡整村整区域式推进,习惯于项目资金体系化设计,习惯于穷人富人一揽子扶持,对具体贫困户在分类指导、精准用力、因户施策上研究不到位、措施不具体,虽然完成了项目任务,通过了上级验收,达到了考核要求,但是,真正使贫困户受没受益,各方面都普遍关注不够。比如危房改造项目,起初每户补助四、五千元,现在一万多元,使有能力的农户享受了,真正的穷人却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会行政推动,不会思想发动。大部分干部在推动工作中习惯于行政手段、行政命令,大包大揽,不会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愿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没有真正把群众发动起来、凝聚起来,造成工作难度大、效果不理想。表面看,这是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实质上是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方法在我县各级干部队伍中还有很大差距。三是会典型示范,不会统筹着力。过去,我们采取抓点示范的方式,将项目资金向基础条件好、群众发展意愿强烈的乡村倾斜,集中打造了一批特色亮点,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面对精准扶贫的全新任务,如何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是上上下下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再不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对这种老办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做到统筹用力、精准用力,就会事倍功半、贻误大事。四是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对一些条件好的乡村关注多、支持大,各个方面在项目布设上进行倾斜,而对基础较差的区域关心不够,长期得不到项目资金扶持,一些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群众住房、吃水、行路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欠账较大。五是会按部就班,不会创新推动。一些干部对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政策要求缺乏深入细致地学习,工作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项目就干,没资金就等,习惯于当二传手太平官,缺少激情干事的精神状态。双联行动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主题实践活动,为干部帮扶找到了抓手,为先富群体实现自身价值搭建了平台,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找到路径,成为带动群众进入市场的重要手段,但仍有一些乡村组织和干部不研究、不谋划、不创新,只是喊在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抓建的典型缺乏生命力,没有很好地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第三、发展任务艰巨。主要表现为五个难度大:一是对象识别难度大。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对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加上摸底调查的手段、途径以及数据真实性影响,谁是真正的贫困户致贫原因是什么,界定识别要求十分严格,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问题。二是产业发展难度大。近年来,我们按照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为每个乡村分别确定了主导产业,形成了果品蔬菜畜牧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但由于受市场价格、销售渠道、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群众对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不足,产业发展仍然以行政推动、政策引导为主,群众自觉自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贫困片区受基础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制约,大部分贫困村没有培育形成主导产业,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瓶颈。三是设施配套难度大。贫困片区村庄布局分散,人口居住零散,村与村之间跨度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难度大,教育、医疗、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成本高。四是市场引导难度大。近年来,我们着眼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主动顺应市场规律,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鼓励专业大户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一些群众思想封闭,小富即安,依靠市场、融入市场的意识不强,加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总量不足,带领群众进入市场的能力不强,市场机制创新不够,市场主体参与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五是均衡发展难度大。经过多年努力,贫困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贫困乡村发展底子薄、欠账多,实现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扶贫产业的有效对策

扶贫脱贫已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进入倒计时和攻城拔寨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多少年未能解决的老问题,必然有很复杂的成因。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更是个特种技术活儿。而一些地方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很多还停留在应付思维和老套路中,只是为了证明我重视了。这样的产业扶贫的典型特征就是被动应付,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双方都怨声载道,不但无助于脱贫,还会让原本脆弱的贫困户境况雪上加霜,与精准扶贫的要求背道而驰。

1、精准扶贫产业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要真正解决老百姓的贫困问题,只有老百姓自己能够说了算数才会起到真正的效果。让群众作主,而不是替群众作主,特别适宜于精准扶贫工作,因为最终脱贫致富要靠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如果由群众自己作主,一定是养牛盖牛棚、养羊盖羊圈、养鸡盖鸡舍,这才叫一户一法精准扶贫。但多年来,我们各级干部习惯于大包大揽、包办代替,有的甚至搞强迫命令,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随之而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没有群众观念,没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贫困群众最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精准扶贫必须到户到人。各家各户致贫原因不尽相同,发展特色产业,有的适合养牛、有的适合养羊、有的适合养鸡。我们搞精准扶贫首先要尊重群众这种差异化要求,实行差异化扶持。最近在一个贫困村调研时了解到,去年给这个村30万元扶贫资金,统一给47户贫困户盖了牛棚,走访发现,几户棚里养牛,几户在养羊,几户养鸡、鸭。盖得都是牛棚,养得却各不相同。由此想到,我们扶贫项目的决定权、资金使用权还是由干部作主,而不是群众自己作主。如果由群众自己作主,一定是养牛盖牛棚、养羊盖羊圈、养鸡盖鸡舍,这才叫一户一法精准扶贫。

  金融扶贫是喊得最凶的精准扶贫的吃产业帮扶措施之一。长期以来,财政扶贫资金无偿使用,既无法满足扶贫攻坚的需要,也弊端多多。农村有句俗话:不花钱的营生不心疼。过去我们的扶贫资金怎么用,政府定项目,扶贫部门实施项目,贫困群众没有决定权,也没有参与权,项目实施好坏与自己无关,群众更没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即便是政府给几只扶贫羊,也是白给的,养好养孬不关心。对此我认为,生产经营项目一定要由无偿变有偿,否则,扶贫资金白给就等于白扔。有一个试点村采取资金的使用权、项目决定权完全由贷款户自己决定,扶贫资金怎么用贫困户自己说了算,真正实现了我贷款、我还款、我决定。这一重大创新使扶贫开发的方式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扶贫资金使用由无偿变为有偿,扶贫动力也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同时让绝大多数农民逐步认识到,发展特色产业只有“合作”,促进“抱团”发展,才能“共赢”。

2、培育一批担当扶贫产业责任的扛旗人” 精准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只有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了,贫困群众有了增收项目,才能真正拔穷根。产业和产业扶贫搞得好的地方,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有敢想敢干、真想真干的明白人。新常态下,更需要扶持一批带头人,带动一批贫困户,帮助许多贫困户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一是选准群众拥护的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加强村支两委建设,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二是大张旗鼓培育产业业主。贫困村都是落后的地区,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又不多。只有山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是山区未来农业的主体,也是山区农业的希望。他们虽然不属“贫困户”范畴,不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但他们身处基层,扎根群众,对其它农民脱贫致富起着极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因此,必须从多方面招揽能人当业主。一是引进外地能人当业主。鼓励他们租赁、承包、购买四荒及良田好土使用权,发展高新产业,创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以弥补本地人才、资金之不足。二是鼓励经商务工回乡人员当业主。改革开放多年,一些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走南闯北,思想活跃,有一技之长,应鼓励他们回乡领办企业,承包、购买土地使用权,发展特色产业。三是鼓励城镇下岗职工当业主。城镇下岗职工相对山村农民文化水平较高,可引导他们承包田土、购买土地使用权从事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形成业主。四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当业主。让他们发挥各自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物资等优势,组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集团,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实至名归的帮扶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已经全面形成,但是实至名归的少、名存实亡的多。帮扶工作队是和农民具体打交道的,你得实打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3、政府部门密切联系实际,为扶贫产业创造良好条件。兴一个产业,才能富一方百姓,这是解决贫穷问题的根本。政府部门要致力于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菜则菜;宜粮则粮;宜油则油。结合实际培育支柱产业,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形成加工、商品销售服务,从一产到二产、三产的产业链延伸。一个村突出培育一个支柱产业,一村一品。如茶叶、油茶、中草药、畜牧业、山地蔬菜,最好只选其中一项,什么都想做好,最后可能什么都搞不好!致力于提高扶贫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从基础设施、农村市场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品牌建立与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商发展、税收等方面,创造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致力于提高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从统筹规划、政策扶持、产业投入、市场信息服务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创造产业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致力于整合资源抓好扶贫开发,从整合各类政策、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改革资金分配使用方式、下放项目资金调配权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集中解决好群众迫切需要的产业发展问题,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贷款便利,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与问题,提高产业扶贫成效;致力于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的主动性、积极性,从农民参与产业项目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创造公平公正条件,促使贫困群众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双提升。

 

附:精准扶贫产业成功案例                      

下面6个案例告诉大家什么是精准扶贫产业和产业发展的五个关键要素:种养的是什么?---品种要对。怎么来种养?---思路要好。什么办法来种养?---措施要硬。怎样形成气候?---规模有度。老百姓怎么才放心?---带头人要行。产业发展虽然难,有了这5点没有不成功的!

一、万户万亩中药材1+N种植套餐----什么是精准扶贫产业

扶持时间:201510—201910

扶持对象:自然条件适宜,有种植意愿,有种植能力的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持内容:实行政府扶持苗木种子,企业合同保底价收购,贫困户自主选择1+N套餐种植的模式,借助湖南华夏湘众药业公司中药材产业发展平台,扶持贫困户种植1亩长短期结合的中药材,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增收8000/户以上,达到真正脱贫致富的目的。

1+N套餐:即1亩山、土种植枳壳(50株为1亩),以村为单位自主选择草本中药材1-2种进行套种。为种植贫困户提供1亩套餐中药材苗木种子,并按1亩面积的中药材生长年龄产量进行合同保底价收购,市场价高时按市场价收购。

二、廖家茶叶产业-----关键在产业

国家级扶贫村,1125人,建档立卡450人,2013-2014年扶持,原有茶园500余亩,基本上家家户户有茶园。

1、建龙头:采取以扶贫资金带动村民入股建茶园和加工厂,总投资100万元(扶贫50万),新建厂房400平方,新置加工设备一套。2、提质量:新扩良种茶园100亩。3、高绩效:将新增产值60万,村集体年收益3万以上,年人平增收500元以上。建档立卡户100%全覆盖,并建立起了扶贫长效机制。

三、沿滩红心柚产业----关键在思路

一般贫困村,3369人,建档立卡359人,沿滩村红心柚种植扶贫10万,土质不好,加上缺水,土地流转困难大。

思路决定产业:采取家家户户种植每年每户10株以上,6元的苗先付3元,余下的3元,每年验收成活1株免1元,经村补给三年抚育,再经3-5年扩种全村基本能连片,一样变成规模化产业。建档立卡户100%全覆盖。

四、高田油茶产业-----关键在措施

扶贫村,2158人,建档立卡550人,2011-2012年扶持。

措施保障产业:争取多个部门支持,村统一规划、投入机械施工、种苗和基肥,群众投工投劳,几年来累计新建油茶1200余亩,总投入120万(扶贫60万)。一株茶苗村收1元抚育押金,成活率80%以上退还。受益后村每年每株收1元作村集体积累。村年收益12万。建档立卡户80%得以覆盖。

五、滩头种养产业园-----关键在规模

扶贫村,1466人,建档立卡317人,把油茶、杨桃、蔬菜、养牛、养猪养鱼等项目连片形成种养产业园(扶贫50万),建档立卡户覆盖70%

六、源田水田流转入合作社分红------关键在带头人

十三五贫困村835人,建档立卡397人,把全村水田全部流转,难度大不大?源田做到了。源田还是原来的源田,人还是原来的人,就是换了一个带头人。合作社保底50/+二次返还,合作社通过竟标,租金高出50/亩的,高出部分的60%再二次返还给农户,另外40%用于公益事业。建档立卡户100%全覆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