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金融:速度与陷阱

 long16 2016-12-07

新金融之“新”,不仅仅体现在新体验新价值新竞争者,还摸索出新的金融经营模式,并由此呈现高速发展。然而,如果跨界者缺乏对风险的体验和敬畏,则很容易掉入“陷阱”

新金融:速度与陷阱

侯本旗/文

10月12日,微众银行宣布 “微粒贷”累计发放额超1200亿元。5月15日“微粒贷”一周年时宣布的累计数据为400亿元,据此推算,四个半月增加了800亿元。

9月22日,京东白条以“两个凡是”为噱头切入线下,宣布凡是有银联POS机的地方,凡是开通Apple Pay、华为Pay、小米Pay就可以痛快打白条!白条走出京东体系,具备了银行信用卡的核心功能,而且分期费率低于银行。

8月8日,工商银行宣布上半年网络融资余额(不是累计发放额)已达6040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增幅长15.38%。

始于两年前的关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争论逐渐沉寂的同时,令人耳目一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正在走近大众,更便捷、更实惠。这类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中国称为互联网金融,美国称为FinTech,英国称为Alternative Finance。尽管这三个名词的涵义有所差异,金融和科技的融合趋势却明显一致,“银行想成为科技公司,科技公司想成为银行”。

新体验、新价值、新模式

手指在手机Home键上按一下,笔者就完成了一张机票支付,没有输入密码、没有短信验证码,更没有寻找并插入Ukey。新金融给人们带来的第一个惊喜是便捷的客户体验。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开户、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银行从街上的网点变成了手中的屏幕。用户体验的惊喜不是金融服务转移到手机,而是界面交互和流程的优化。

事实上,十多年来主流银行通过奖励补贴等大力推广移动金融服务,手机在银行渠道中的地位迅速蹿升,但客户体验不佳一直是影响市场推广的重要原因。银行关注的核心是功能和安全,而新金融在功能和安全以外,更关注体验和情感。通过界面交互设计和流程优化重整,新金融带给人们更便捷更宜人的体验。如果说主流金融移动服务关注“能用”和“好用”,新金融关注的是“好用”和“爱用”。人们在新金融服务中体验到被尊重,体验到消费者和机构的平等,体验到自主和可控。这一切源于技术进步,更源于新进入者带来的竞争。

“理财有风险,资产达到5万元才能购买理财产品”,很多低净值客户在银行理财经理和蔼可亲的解释下,继续靠定期存款和国债多获取一些收益。“一块钱也可以理财,收益是存款的十几倍”,在轻松多赚钱的驱动下,余额宝的客户迅速突破1亿人,是招商银行电子银行个人客户的2倍。目前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4%左右,活期存款利率0.3%。大型证券公司T+1到账的类活期产品,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3.7%,比三年期存款利率高1%,牺牲一天的流动性,可以多得十几倍的收益。实实在在的触手可得的高收益,使新金融理财产品广受欢迎。更为重要的是,新金融给低资产人群带来了财富增值的机会,使每一个人在安全和收益之间有了更多的选择。新金融带来新价值。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将改变银行”,新体验新价值最初来源于新的竞争者的探索和创新,探索成功后主流金融机构迫于竞争的压力纷纷跟进,使新竞争者的边缘性创新成为业界主流,如短信认证、二维码支付、免费转账等。看到一些互联网公司在新金融领域的成功,大型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甚至制造业企业也纷纷介入新金融领域,各类金服公司、金控公司、金融公司不断出现,一大批创业者也将新金融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空间。与强大的主流金融机构竞争,新竞争者的优势不是资金不是人才甚至不是技术,而是新的思考问题角度。主流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机构,关注的焦点经常是流程优化、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新竞争者更倾向于在主流产品和流程之外,回到最初的元点思考问题,关注的焦点经常是用户的痛点和新技术的应用潜力。

新金融之“新”,不仅仅体现在新体验新价值新竞争者,还摸索出新的金融经营模式。京东金融2014年初推出京东白条,两年多的时间内估值即达到460亿元,相当于北京银行的三分之一。高估值的基础不是产品,而是其摸索出的新模式,除了通过信用卡透支归还京东白条欠款,将风险转移给银行之外,京东金融通过白条资产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机构投资者,自己则获取6%左右的无风险收益。蚂蚁金服很快跟进,推出蚂蚁花呗,并于今年8月在上交所挂牌基于蚂蚁花呗资产的300亿元消费金融ABS,优先1级产品的利率低至3.6%,12期花呗年化利率则高达16%。在银行资产证券化艰难摸索的同时,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通过资产证券化形成了低风险高收益的经营模式。更进一步,京东金融9月6日宣布,将自己在资产证券化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向社会开放,推出“资产证券化云平台”,为资金端、资产端以及资产证券化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新金融已经从产品和流程创新,走向金融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创新。

动力之源

2013年,余额宝的客户数突破4000万人,超过以零售业务见长的招商银行电子银行客户数,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支付宝和余额宝的成功吸引了大批机构和创业者跨界进入金融领域,主流商业机构也纷纷变革应对,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带来了价值,也放大了风险。驱动2013年后新金融快速发展的底层动力,源于三个方面:

人本取向。成功的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契合人性,满足人的内心需求。这一点在余额宝流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2013年余额宝的火爆伴随着银行人的困惑,“余额宝本质上就是货币市场基金,它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从2013年底,银行就开始代销货币市场基金,客户需要资金而赎回时,一般T+2到账,银行、基金公司、客户都习惯了这种模式。余额宝通过资金垫付,实现了赎回资金即时到账。两天时间差异的背后,是金融服务理念的差异。银行关注的是产品和流程,余额宝关注的则是人和资金。客户下达赎回指令时,需要的是钱,而不是承诺。资金即时到账,满足的是人内心深处的控制感和安全感。有意或无意中蕴含的人本取向,是很多新产品新服务替代传统服务的底层原因,也许是细微的改变,触动着内心的情感。

技术驱动。技术进步是驱动新的竞争者跨界进入金融业的底层力量。新金融崛起的基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智能手机成为人的“数字器官”,金融服务可以脱离营业网点和PC机直接触达客户手中,Brett King关于银行变革的名著《BANK3.0》,干脆以“Why Banking is no longer a plac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作为副标题。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新的竞争者可以越过主流金融机构的流程,回到需求的原点设计业务流程和风控机制。

支付宝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支付宝依靠低费率不断蚕食银行收单市场,低费率的背后是低成本,低成本的背后是新技术应用。通过X86服务器替代IBM主机,通过开源软件替代ORACLE数据库,支付宝在主流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IOE模式以外,成功探索出低成本运营之路,将单笔支付的IT成本降至两分钱。据称,支付宝利用新技术开发的CTO安全风控体系,将盗损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是行业均值的十分之一。主流金融机构也纷纷将设备指纹、手机定位、短信认证、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到风险防控和产品开发之中,在降低风控成本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驱动着以便捷实惠为特征的新金融服务持续发展。

监管套利。新金融的遍地开花和快速发展,得益于新技术的驱动,也得益于监管套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对非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采取了鼓励和观望的态度。同时,由于我国实行分业监管,对新出现的产品和模式监管分工模糊,非金融机构在新金融探索方面经常处于无监管或弱监管的状态。

2011年某银行创新开发出面向非本行客户的理财产品,产品上线后由于监管部门不同意而被迫放弃,余额宝却可以面向各银行客户发行。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和信用卡一样,本质上都是账户透支,却没有信用卡的监管成本和监管要求。监管部门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非金融机构推出的各类大学生贷款却畅行无阻,导致恶性事件频出。非金融机构利用监管便利,探索了新产品新模式,也带来了新风险新损失。金融监管实践由功能监管转向行为监管已经成为共识。

跨界容易跨期不易

看到一些先行者的成功,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商业流通公司甚至制造业公司纷纷跨界进入金融业,期望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或者实现公司转型。金融业和其他行业最重要的区别,是收益和损失的分期。缺乏对风险的体验和敬畏,是跨界进入者容易掉入的“坑”。除了少数品行不端者以外,多数“跑路”的P2P平台经营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跨期特征认识不清,对P2P平台面临的投资人刚兑和借款人违约并存的资金挑战缺乏理解,遇到借款人违约和投资人刚兑,先以手续费收入垫支,再由资本金垫支,垫光收入和资本金后,被迫做假标融资走上“庞氏骗局”之路。多少人“跑路”的原因,不是无耻,而是无知,对金融跨期和风险管理的无知。

新金融领域,最容易介入、当期收益最高的领域是网络信贷,各种网络信用贷款、消费分期、供应链金融产品纷纷推出,期望依靠互联网数据风控模型管理风险,期望凭借方便快捷产品抢夺主流金融机构的信贷市场。目前笔者接触到的互联网数据模型,均无法作为风险管理的可靠基础,除了模型信度和效度没有经过足够长时间的检验以外,多数模型由于没有可靠的PD、LGD参数而无法测算风险成本。互联网数据模型可以作为客户筛选和反欺诈的有效工具,如果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则无疑将自己置于风险成本不可控的境地之中。

从全球范围看,还没有出现单纯依靠互联网数据模型发放贷款的先例,即使像Lending Club这样的网络贷款先驱,也仍在沿用商业银行的风控技术。目前美国最受关注的互联网信用评估服务公司ZestFinance也未将社交网络数据纳入模型。微众银行的线上贷款产品“微粒贷”,继续将央行征信数据作为授信的基础。期望单独依靠互联网数据模型发放贷款获利,是最有诱惑力也最容易滑入的“坑”,其基本的逻辑是,互联网行为数据与借款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弱相关。

“尊敬的客户,基于您良好的信用,你已获得工行个人信用额度,额度内贷款,自助操作,实时到账,无需担保,利率优惠。”在手机上点几下,笔者就可以在30万元额度内,以4.785%的年利率实时获得资金。新进入者探索新金融的同时,主流商业机构也迅速跟进,应用新技术创新产品提升体验,一些方面走在前面。笔者从手机银行收到的上述通知,比微信中看到的“微粒贷”额度还早两个月,“微粒贷”的限额为20万元,年化利率18%。主流金融机构的迅速跟进,将挤占高成本的线上贷款市场空间,使消费贷款、各类分期等只能面向银行信用不足的高风险客户,非主流金融机构的网络贷款回归Alternative Financed的狭窄空间。对于期望通过便捷的网络贷款抢夺主流金融机构客户的公司而言,主流金融机构的迅速跟进和服务创新,是最容易忽略的一个“坑”。

对于主流金融机构而言,容易陷入的“坑”是两个。一是路径依赖,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行动迟缓,如果创新者成功后迅速形成竞争优势,创新就会成为新的主流而占据主导地位,支付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二是思维定式和管理惯性,将新金融理解为产品和渠道的创新,没有看到千禧一代行为的变化而改变客户策略和管理模式,自满于新金融服务老客户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失去逐步成为社会中坚的年轻客户。在手机已经成为人的“数字器官”的情况下,多数主流金融机构仍然沿袭以线下机构和人员为主,层层分解指标的管理模式。不知不觉者失去线上市场和年轻客户。

“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继续按照过去的逻辑做事。”彼得德里克的这句名言,对于主流金融机构和新进入者而言,都是新金融领域需要避开的“坑”。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编辑:袁满

(本文首刊于2016年12月5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