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牛老爸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家书400封

 THY7655 2016-12-07

鱼爸的话:一直很敬佩梁启超先生,因为他在戊戌变法中是中流砥柱,更因为他的大学问。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有九个孩子,并且个个是才俊,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真正的精英家庭。读完文章后相信你会喜欢这个大学问家,因为他也是一个非常爱孩子,会养孩子的好爸爸。

 

很多人会觉得是遗传关系,大师生的孩子不会差,但是也有很多大师生了不争气的后代啊。我们对先生在家庭教育方面聚焦后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本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育儿的启发:

 

5日凌晨消息: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4月14日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梁思礼

 

梁思礼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这些头衔,都极有分量。

 

鱼爸还注意到,他还有更为人津津乐道的另一个身份:“梁启超最小的儿子”。

 

在我们上过的历史课上,老师都会重点讲戊戌变法,讲戊戌变法必讲三个人,一个是康有为,一个是梁启超,另一个是谭嗣同。

 

但是我们知道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学术大家。

 

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可不仅仅是大“家”,他更是一个中国近代史上最牛老爸!

 

可谓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思礼(左)与父亲梁启超(右)极为神似。


下面的这些成就让我们看看梁启超到底培养出了什么样的精英家庭吧:

 

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

 

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

 

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1934年,梁思宁、梁思懿、梁思礼、梁思达(左起)在天津“饮冰室”前。


有如此成就,当然跟孩子们的努力不可分离,但是和父亲的悉心教导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位最牛老爸的育儿经:

 

丨对孩子大胆说爱

 

在中国人传统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沉默寡言,默默奉献的人,如同风雨中的老牛拉车,或者是墙角蹲着的孤独人。

 

但是梁先生不一样,他对孩子的爱,出于心间,形诸笔墨,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浓浓的父爱。


在家书中,梁启超将他的儿女们称作“我的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大孩子小孩子们”等。  

 

 
梁启超与子女


他曾在给孩子们信中如此表白:

 

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他可不是馆说说就算了的父亲,他是行动派父亲。

 

  梁思顺


长女梁思顺同他一起流亡日本,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学校,便由他亲自教授读书,有时甚至为女儿批改作文到凌晨。经济状况稍好之后,为了培养女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他还在家里辟出一座实验室

 

长子梁思成好学不倦,梁启超尤其担心他的身体,每次写信都要询问。还对思成说:

 

你生来体气不如弟妹们强壮,自己便当格外撙节补救,若用力过猛,把将来一身健康的幸福削减去,这是何等不上算的事呀。


 ▲青年梁启超


另外,先生还给九个孩子都取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小名:

 

梁启超要确保他们都能感受到父爱,而且都觉得自己是父亲心中特殊的一个。他给大女儿思顺取爱称“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三女儿思懿被他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小儿子思礼的代号则是“老白鼻”(老baby的谐音)。

 

对次女梁思庄,他在信中肉麻地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这么温情的梁启超,我们肯定想不到,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写信,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这份感情。

 

1905年,梁启超与思顺,思成,思永三个子女的合影


丨做一个有乐趣人,为社会贡献就是乐趣

 

假如要梁启超为现在的一些出版社写家庭教育的书籍,他肯定不会写《我是如何培养三个院士儿子》这类的图书,也不会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的,因为让孩子们成名,不是先生教育的方向。

 

那么先生重视什么呢?而这也是给我们现在年轻父母最大的一个启发之处,鱼爸希望与大家共勉:

 

梁启超最重视孩子哪方面呢?

 

这就需要我们从先生给孩子们写的家书中来找找,或许能够得到答案:

 

先生一生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大概就是他给孩子们写的400多封家书。

 

这些家书一共写了15年,总共有上百万字,虽然每一封信不长,但是意义重大呀!

 

家书的内容或者是报平安或交代家事,或纵论时事,或畅谈家事,又或与子女谈心聊天,生活巨细,皆会备述。写作时间有的是深夜两三点钟,有的则是清晨起床后,只要稍有时间,梁启超就爱跟孩子们“唠叨”上几句。

 

在他给子女的家书中,大概能窥见一二:

 

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就是因为父亲这种“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的态度,让孩子们最终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得。

 

先生的九个子女所学的专业在当时都是冷门,但是它他们自己喜欢,当爹的就会全力支持,不横加指点干涉。

 

当然他也会给子女提建议,但绝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本来,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思庄尝试之后,自觉兴趣不大,他便又忙写信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比如梁思成主修建筑史,这个专业找工作都是不易的,但依然全力支持儿子的学业。


一位父亲的信,演示百年家族的立世之道。读这些书信,我们会感受到坚定温柔的父爱,和超越时代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体现他的大爱,希望孩子们能够为社会做贡献,那就是乐趣。

 

所以梁家的人在海外学成后,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为社会贡献: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梁思礼与杨利伟等航天员合影

1941年高中毕业后,梁思礼随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学,这段求学经历为梁思礼的“工业救国”思想奠定了专业基础,“留学的时候,我觉得中国工业落后,所以想学一门工业技术,学成回国出力。”

 

赴美后,梁思礼先后在普渡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攻读电机工程、自动控制等专业,并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9年9月,梁思礼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对于当初的回国选择,他如此阐述:

 

我有个好朋友留在美国,后来他任美国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我任中国航天部的总工程师,我们地位相当但收入相差很多。有人问我,对此作何感想。我的回答是,他研制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而我研制成功的东风五号导弹是保卫祖国的,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先生曾说:人的一生要有“趣味”,没有趣味人生就没有意义。

 

梁思礼先搞导弹控制、再扩展到计算机应用,都是趣味驱使。

 

当一个父母真正关心孩子的快乐和趣味的时候,就会对成绩不那么在意了,因为学业成绩是很多父母让子女读名校的垫脚石,每一块都不能丢,每一次都要考好。

 

先生对孩子的学业是非常关心的,但是不会在意孩子们一时的考试成绩。

 

梁思庄在刚到加拿大时,一次考试在班上只得了第十六名,十分沮丧。梁启超得知后,立刻写信说:“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如今很多父母都是从应试教育下走出来的,经过中考、高考,一路过关斩将,还有的父母参加研究生考,参加公务员考,还有各种职业考试,一辈子最好的年华就放在了这些考试上。

 

所以这类通过考试打拼出来的父母就有了不同的想法:

 

一种是觉得自己能混成中产阶级,完全是考得好,所以要孩子考得更好。

还有一种是对这种应试教育反对的,可惜的是没有好的办法。

 

先生也是从科举考试中杀出来的,当然他是科举的成功者(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大概相当于一个小学毕业生参加高考,而且被重点大学录取了)。

 

但先生一直对科举应试深恶痛绝。他在《学问之趣味》中说:“我认为,凡人常常活在趣味之中,生活在有价值中,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通俗地翻译一下,大概就是:人生要是没乐趣,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在他在给梁思成的家书中曾这样写:

 

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某部门,稍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

 

这个说的多好,我们如今也有很多的父母,一直把孩子关在学校教育的笼子里,让孩子一心一意读书,但是不能读闲书,周末也不要去体验生活,直接去培训班,1年级上2年级的课,2年级上3-4年级的课,唯恐孩子落后了。

 

但是这样的孩子真正的感知到生活的乐趣了么?恐怕没有!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梁启超先生不仅以爱国为己任,为救国救亡呼吁奔走,开启明智,同时又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孩子,为建设祖国做出巨大贡献,实在是一位伟人。

 

让我们向梁启超致敬、向梁家好儿女致敬!

 

先生向孩子们敞开心扉,孩子们也向他敞开心扉。梁启超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深沉父爱,撰写15万字家书,开创一种与孩子交流的完美模式。梁启超的9个孩子在父亲的影响下,成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传奇。



 陈丹青油画《清华国学院》(左二为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节选 

 

谈吃苦:“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

 

他反复劝告孩子:“一个人物质的享用,只要维持生命就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呢!”“你们谅来都知道,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炼出来。”

 

 

谈人生: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侵入”;“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梁启超一生服膺曾国藩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谈品德:榜样的力量

 

他告诫儿女:“要之生为今日之中国人,安得有泰适之望,如我者更无所逃避矣。”“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梁启超的一言一行,就是儿女们的人生坐标,效仿的榜样。

 

谈治学:要多方取益

 

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做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本文由鱼爸编辑,来源梁启超先生的家书及其他资料,公众号转载需注明来源)

 

觉得好就在文末点赞,欢迎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