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疼痛”的二十一年

 xyf4345 2016-12-07

现代疼痛治疗起源于美国。


1961年由美国疼痛治疗的先驱者、著名麻醉科学教授Bonica于华盛顿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临床疼痛中心”。


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麻醉科山村秀夫教授,在东京大学创办了日本第一个“疼痛外来”。


1975年于意大利·弗罗伦斯成立了国际疼痛学会(IASP)并发行了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学术刊物《疼痛》(Pain)杂志。


五十年来,疼痛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重视与发展。


首届会议的胸卡!当年因为会议的条件有限,胸卡都是手写的呢。



·中国疼痛学会转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1992年)

·CASP向民政部申请成为一级学会时,时任中华医学会会长的陈敏章部长建议我们成为“中华医学会”下属的“疼痛学分会”,我们欣然应命。但为了与IASP保持联系。仍然维持IASP中国分会的地位。

·通过三年的工作,我们逐浙体会到,疼痛学会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多学科性质。疼痛医师既需要有综合的医学知识,又需要掌握非常专业的操作技能。“兼职”的疼痛医师最终难以胜任其职务。为了发展中国的疼痛医学,疼痛医师必然要向专科医师方向发展。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成为首要任务。

为此我们采取了三个步骤:

1)创建《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举办系列性疼痛医学培训班。

3)编写疼痛医学《诊疗指南》、《操作规范》及编译有关专著。 

    北京大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办的《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与19959月创刊,是综合报道有关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的高中级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临床各科医务工作者和研究疼痛原理的科研、教学工作者。本刊的方针及任务是贯彻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交流有关疼痛研究的新进进展、新理论及新的预防治疗方法,以便促进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使国际疼痛医学界通过每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及时了解中国疼痛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促进国际交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现为80页,月刊,标准大16开。杂志主要栏目包括:论著(原著论文),短篇报道,临床病例报道、综述、国际译文、会议纪要等。杂志的发行量从2000册起步发展到目前8000-10000册。






部分会议的照片!

我们主办的会议从开始的80人到现在的千余人,说明现在关注疼痛医学的人多了,投身于疼痛事业的人多了!您是当中的一员吗?


新版“指南”“规范”正在修订当中!


1995年3月来到了北医,亲历了北京医科大学中法疼痛治疗中心挂牌经过!


中法中心成立以来,招收进修生,每年举办学习班以及研讨会。


创建独立的疼痛学科(20042007 

在韩济生院士的带领下学会副主委、常委和在京委员崔健君、樊碧发、于生元、王福根、刘延青等

1)积极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实际需求;

2)召开全国已建立疼痛科的科主任会议,向有关领导直接反映情况(成立疼痛科的必要性,不成立疼痛科的现实困难);

3)向有关领导呈交包括吴阶平、韩启德、裘法祖、王忠诚、吴孟超、汤钊猷、顾玉东、郭应禄、孙燕、王世真、胡亚美、樊代明、陈可冀、沈自尹、秦伯益、杨雄里、陈宜张、韩济生等18位院士亲笔签字的支持信。



2016年10月举办了医联体大会!

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在《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6年版里面看到了增加的“疼痛科”的内容。



谢谢大家的聆听!


作者:任莉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