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打饭师傅阿拉老欢喜额!”

 笑在書域 2016-12-07

本报记者 左妍

“开饭喽!”伴随着洪亮的吆喝声,戴眼镜的配膳员张春生推着餐车往走廊里一站,整个病区立即热闹起来。大家从病房里涌出,围拢在推车旁乐呵呵地张望,“‘架梁’(意为戴眼镜的人),今朝吃啥?”

每到饭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12楼病区的病患们就焦急地等着张春生出现,不仅为了用餐,也为了和风趣的“架梁”聊几句。“他能记住不同床位的病患吃什么,且不看单子!”昨天,有病患家属致电本报称赞张春生“不简单”,记者特意到医院,随他送了一回晚餐。

送饭熟练不看单子

下午4时30分,老张已为2个病区的39名病患配膳完毕。他见窗外雨未停,急忙找了个塑料袋,装起一袋袋藕粉,“淋湿了不好。”老张今年51岁,在医院营养科任配膳员。他戴副眼镜,医院里外都唤他“架梁”。

4时45分,老张戴上口罩,推车出发。从营养科到病房,算上等电梯,要用6分钟。一路上经过2处斜坡,老张半蹲身子,使劲将车往上推。由于下雨,餐车送至病房时已蒙上一层水珠,老张用手轻轻擦拭后,甩着大勺叩响锅碗,大声吆喝,“开-饭-喽!”

话音刚落,病房里走出几名病患,“架梁,侬好!”“一哥,你的饭!”“九小姐,你的粥!”老张口中的“一哥”,就是一床的病患;“九小姐”则是九床的女士。他未看单子,熟练地递给两人晚餐,两人笑了起来,“都阿姨爷叔了,还小姐小哥啊?”

前来领饭的病患越来越多,老张麻利地打着饭、盛着粥,他能报出大部分病患的名字、床位号,谁吃饭,谁喝粥,也大都记得。短短10分钟,他发完了所有神经外科病患的晚餐。

逗人开心病人舒心

“大美女,你马上出院了,趁这两天多吃点医院的饭啊!”5时05分,老张推着餐车来到肝胆外科,同一位女病患开起玩笑,这位头发花白的女士被逗得哈哈大笑。一名男病患问老张多要了一两米饭,老张立刻打趣道,“你吃那么多还住院啊?病好了赶紧回家吧!”一席话,让男病患皱着的眉头舒展了。走廊里,欢声笑语不断,几乎每个前来打饭的人都和老张打招呼。

“有几个病人行动不便,我帮他们送进去。”见餐车前没人,老张赶紧端着碗走进病房,“大小姐,你的米汤,趁热喝……”5时10分,老张送完所有晚餐,他掏出单子,仔细看了两遍,“今天两个新来的,得‘温习’一下。”休息片刻,老张又将车推到走廊中央,收齐餐盘。

得知记者来意,病患家属郑先生说,一直想感谢送饭师傅给住院的亲人带来快乐,可他每次都戴口罩,看不清脸。“住院很无聊,我们需要这样的师傅,心情好病也能好得快一些。”加7床的阿姨说。

十二年来坚守岗位

傍晚6时15分,老张把餐盘洗完、餐车擦拭干净后,总算下班了。“每天工作12小时,天不亮就出门了。”老张家住共康,赶头班车上班,清晨5时15分到医院,6时45分开始第一次送餐。一日三餐加两次点心,每天5次,看似不难,但营养科的员工都知道,老张送的数量最多、也最复杂。“他是我们这里的元老。”营养科的负责人说,配膳员工作辛苦,收入不多。很多人来了又走,但老张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整整12年。

“干一行爱一行呗。”老张的工作很平凡,话语很朴实,但他12年来用自己的坚持和用心换来病患和家属的一致好评,成为病区里的“服务明星”。“生病很痛苦,我想让病人开心,让他们早日出院,我想这也是所有医院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望吧。”老张认真地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