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仝小林现代中医思维浅释

 xyf4345 2016-12-07

作者:王继平 | 山东省邹平县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关键词】中医思维;态靶因果;精准中医学;方药量效关系


本文共3237字,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


中医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历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都已经成为历史的篇章,已被现代科技所替代,现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已罕见应用。而中医学虽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人体太复杂,由许多疾病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特别是现代,对逐步成为疾病主题的慢病、老年病、多系统代谢疾病、心理性疾病等,如何整体把握和治疗? 西医学对此,从理论到实践,都显得准备不足。而系统思维,整体把握,顺势而为,外辅内调,在调适、调心、调身基础上的辨证论治,正是中医学的精髓。按照这套系统理论,确能有效治疗一些西医学棘手的疾病。这是中医学能够生存甚至发展壮大的唯一理由。


传统的中医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传统中医人的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自我欣赏,夸大疗效,玩深奥、弄玄学,弄得越来越复杂。不复杂不足以显示其深奥,不玄之又玄不足以说明其学问。其实中医学是一门朴素的、非常实用的学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以朴素唯物论为理论基础,与现代医学有很大的差异,不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但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它们所面对的对象都是病人,都是在调节人体的失衡,目标是一致的,势必有其内在的联系。不乏有中医功底深厚的中医大家,以传统的辨证论治能够解决很多疑难病情,声望很高。但有多少经验能够传承下来,有多少病例能够“复制”,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以一己之力又能治疗多少病人。一个市、一个县里会有多少这样的中医大家。特别是当今社会,自然科学、现代医学高度发达,人们的思维方式很难适应传统的中医思维模式,感到中医的东西晦涩难懂,学习中医者越来越少,以致造成了近几十年来中医学发展的尴尬局面。

其次是传统的辨证论治具有显著的局限性,不能够完美地应对现代疾病。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在疾病认知上,缺乏对疾病完整的认识,不能动态的把握疾病的整个变化过程。

02

在治疗上,忽视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目标不明确,靶向性和精准性不足。 

03

在疗效评价上,未利用现代理化检验和药理学成果,不能以客观指标显示疗效。  

04

在宏观把握上,不能意识到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大背景,难于与其它学科进行对接。   


中医学发展,应与时俱进 

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古代中医学的创新、发展,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思辨和技术,汲取了当时最高的科技和人文成就。现代自然科学、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医学的发展理应顺势而为之。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及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使中医回归到能与多学科对话的舞台。若张仲景生活在当代,肯定也会借鉴自然科学的成就来发展和完善中医学。然而,可悲的是近几十年来,有很大部分中医人固守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以为有了改变就不是中医了,使中医学之路越走越窄。

恰逢当今以仝小林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中医人,以巨大的勇气和决心,维新思变,正以以现代中医思维推动中医学向前发展。

传统中医的“病名”诊断不能准确反映疾病的特点,而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恰能准确反映疾病的性质,让人一目了然。若能借鉴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甚至统一诊断名称),按照中医思维对疾病重新进行分类、分期、分证,总结出疾病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将传统的中医诊断记入文献备考,做为中医学研究和考证的依据。

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要解决人们认识、认知的问题,进而广泛应用之。如果大多数西医大夫能够清楚中医药治病的机理,在本专业范围内掌握几个行之有效的方子,熟悉十几、几十味中药的作用,能够用来治疗单靠西医疗效不佳的病症,填补西医学在临床上的缺陷,推而广之,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指日可待了。

未来中医发展战略,是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提高中医治疗的靶向性和精准性。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依照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运用中医思维进行研究是我们的侧重点。历史上,中医从来没有在西医疾病的框架中分类、分期、分证,从来没有研究过哪些药物能直接改善哪些指标。因此,针对这些新的问题,中医需要有自我改变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体系。


探讨中医发展之路 

对疾病的认识,明病之因,中西各有所长:西医擅长查微观之病因、基因;中医擅长视宏观之环境。调病之失衡,中西医各有所短:西医所短者,辨态也;中医所短者,视靶也。故中西医学融合之结局,必然催生出“态靶医学”。诊治疾病,在求因基础上辨态视靶,态靶同调,这是未来医学发展之路。

仝小林教授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态靶因果”的临床辨治方略。提倡借鉴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按照中医思维,重新审视疾病全过程,厘清了疾病发展各阶段,归纳核心病机,以确定理法方药量;并大力寻找治病的靶方靶药;关注疾病之前的“因态”,和疾病预后的“果态”,实现对疾病的全方位关照。 主张“以病为纬,以态为经”是指以西医的疾病诊断为参考,按照中医的思维,重新审视疾病的全过程,对疾病进行分期,抓住每个阶段“态”的核心病机。并且在疾病纵向认识上层层剥离地分析,疾病每个阶段的核心病机下可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的证型。

态靶因果 


对“态”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包括状态、态势和动态。 

状态,指当下的存在,证为其标;

态势,状态后加个果,蕴含着疾病发展的趋势;

动态,状态前加因后加果,即是连续地、动态地、整体地看待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提高治病的靶向性,是实现中医精准治疗的关键。 

中医的调态理念可以从整体上改善机体的状态,调动机体的自修复能力,从而治疗疾病。但是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对某些疾病全貌和本质的认识逐渐清晰明朗,现代检测技术也从更细微的指标上提示疾病的出现、发展和预后。而针对疾病和临床理化指标的改善上,中医的靶向性显得不足。基于此,仝教授提出大力寻找靶方靶药,提高治疗的精准性。

“靶”可细分为症靶、标靶、病靶

我们强调标靶目的在于吸收西医理化指标,开阔中医治疗视野,增加潜方用药的攻击点


厘清“因”的不同层次。 

病因按层次的不同可分整体与局部之因,包括病之因、态之因、症之因

病之因为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相对固定且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态之因与疾病发展的规律相呼应;

症之因则相对灵活多变,是引起疾病当下表现的各种因素。

中医擅长调态之因、症之因,而对病之因则缺乏靶向性。疾病之因按思维方式不同可分为中医病因与西医病因。中医之病因相对模糊,而西医之病因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微生物及基因组学等,使其对某些疾病病因的认识更为深刻而具体。所以在当代的医疗环境下,中医大可将现代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学彼之长以提高治疗的精准性。

关注“果”态,提倡未病先防  

仝教授提出治病处方时,当全方位关照疾病的转归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果态的关注属于治未病的范畴。其实所有的存在既是因也是果,因果联系存在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关注疾病的果目的在于把握疾病的走势,对可能出现的发展变化和转归做出相应的判断,以“先安未受邪之地”。 


精准中医学  

中医精准化,是指在坚持辨证论治的个体化特色前提下,进一步探索疾病的本质规律,寻找针对疾病的通用方、通用剂量,适用于群体化。

精准化研究方向: 
1

基于现代疾病的诊断,提高辨证论治的靶向性。 

2

针对临床指标和症状,提高治疗的靶向性。  

3

提高中医方量、药量的精准性。   



方药量效关系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中医有效之秘也在于药量。用量是方药的灵魂。经众多医家考证,张仲景时期东汉以前的度量衡重量,相当于现在的15.6克或13.8克。

在决定用量前,应明确以下几点:

1、用精方还是用围方?

2、用汤方还是丸散膏丹?

3、汤方是煮散还是煎汤?

4、煎汤是用高、中、低(以仲景一两为3、9、15克)的哪个剂量?

5、怎样服法?

辨治理法方药量,药量精准处方成。

大小缓急定方量,丸缓汤荡分剂型。

煮散汤剂减一半,丸散十分之一成。

经方十五急危重,慢病九克即管用。

预防调理治未病,一两三克即相应。

随证施量基本策,用量调整看反应。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