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脑屏障破坏与脑卒中有什么关系?检测血脑屏障破坏程度有什么用?

 昵称38715152 2016-12-07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那么脑卒中应该怎么治疗呢?研究发现检测血脑屏障破坏可能会指导治疗卒中,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项新研究显示,急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破坏程度(MRI示)与急性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ICH)的风险和严重程度有关。这项研究——DEFUSE-2研究的一项分析——在线发表于6月17日的Neurology杂志上。以往研究已经表明,接受溶栓治疗的卒中患者的血脑屏障和ICH之间存在类似的关联,并希望未来这种成像技术可以用于选择适合再灌注治疗的患者。

  “我们发现,治疗前只有轻微血脑屏障破坏的患者,其治疗后的脑实质内血肿风险很低。”主要作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的Richard Leigh称,“但如果患者有严重的血脑屏障破坏,其出现脑实质内血肿的风险增加。”血脑屏障破坏程度每增加10%,脑实质内血肿发生的风险增加1.69倍。

  “我们希望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识别再灌注治疗相关出血高危患者。血脑屏障破坏可以衡量患者大脑受伤程度,如果大脑受伤太严重,我们不会考虑对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因为血肿发生的风险很高。”

  他补充道:“目前很少有卒中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我们认为,很多卒中患者在超过当前的时间限制后仍能从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血管内治疗中获益。”

  在文章中,Leigh及其同事指出,很多随机试验都已表明,存在血管阻塞的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有获益,当成像检查排除了那些存在大的缺血性梗死或侧枝循环不佳的患者后,绝对获益更大。

  DEFUSE 2 试验查阅患者的MRI资料,仅通过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上的病灶体积筛选最可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然而,这项分析从多模式MRI中评估了一些其他额外的信息以评估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研究人员检查了100例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卒中发生12小时内)前的MRI扫描,其中24例在血管内治疗后出现脑实质内血肿。

  这些新数据结合DEFUSE-2研究结果显示,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越大与血管内治疗后出血更严重相关。此外,这些结果还显示,血脑屏障破坏的位置与治疗后脑实质内血肿之间存在关联。

  研究人员指出,理想情况下,治疗前检测MRI上的血脑屏障破坏可用于指导治疗决策。具体来说,伴有脑实质内血肿高危风险的患者应该排除该治疗。相反,由于其他因素当前可能不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血脑屏障分析可能会发现能够安全的接受治疗。

  他们总结道:“BBB通透性联合其他的组织损伤测量方法可能会产生最好的治疗后ICH等级预测模型。” Leigh补充道:“我们使用的成像方法——后处理算法——在标准MRI中尚不可使用。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本研究的数据。这个新方法需要被纳入到扫描仪中,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实时评估血脑屏障破坏了。那时我们将做另一项前瞻性研究。”

  目前DEFUSE-3试验正在进行,研究人员将利用成像数据选择适合在卒中发生后16小时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测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恢复情况。

  Leigh等解释称,急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破坏的确切机制尚不清除,可能涉及多个通路。相关的动物模型已经明确该破坏分两个阶段:早期,数小时内出现潜在可逆的损伤,之后是延迟期,数天后出现炎症破坏。作者指出,这项研究在发病12小时内评估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并认为这最有可能代表早期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