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毁童年水浒系列三】完美人格与施耐庵的香饵

 蜀地渔人 2016-12-07


完美人格与施耐庵的香饵

——鲁智深林冲列传(二)

 □王鑫


作者在写作一部文学作品,塑造若干人物形象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地将自己心目当中的完美人格赋予其中的某一位或几位人物。读者在读到这些具备着完美人格的人物之时,也充分代入自己,获得某种满足感。这也是玛丽苏,杰克苏,以及霸道总裁的人设能够横扫网络文坛多年的原因。《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施耐庵在创作它的过程当中,也把自己对于完美人格的想象充分地赋予给了其中的一些人物。《水浒传》如何能在正式的故事一开始就能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呢?施耐庵做了一个很巧妙的安排,他把最完美的人安排在了全书的青龙座首。当然,这样安排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读者,施耐庵在人物出场顺序的安排上做了更大的文章。


毁童年水浒系列回顾:

第一回:《水浒传》是一本什么书?

第二回:花和尚和那些姑娘们


可能读完第一段大家也知道我想说的这位拥有完美人格的人物是谁了。没错,此人正是花和尚鲁智深。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历代评《水浒》的文人,皆以武松为首,金圣叹评价武松为“天人”,李卓吾也认为就孝悌而论,武松甚至强于周公。金圣叹评价鲁达曰:“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然不知何故,看来便有不及武松处。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处。”


可是这些评论者皆忽略了一点,品评人物,不能从其上场论,而是要以其下场论,这便是所谓盖棺论定。金圣叹批评《水浒传》的一个重要的缺陷是他只截取了前七十回,主要人物的下场都没有加入到他的批评当中。从下场来看,武松征方腊时,被方腊麾下包道乙暗算,断了一条手臂,后来在六和寺出家,八十而终。而对于鲁智深,施耐庵写其南征北战,没有写损伤一丝一毫,甚至一禅杖擒住匪首方腊,随后听潮坐化,正果非凡。就此而论,施耐庵眼中的鲁达和武松,究竟谁是真正的“天神”呢?(此处需要科普一下,许多戏曲影视作品在改编的过程当中,将擒方腊的人改换为武松,这是与原著不符合的,《水浒传》第九十九回中明确写了,方腊是出逃过程中为鲁智深所擒。)


所有自带完美人格光环的人出场一定是酷炫的,鲁达出场时的形象是这样的:

“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子。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从穿着上来看,鲁达的打扮非常的讲究,此处可以对比一下林冲出场时的打扮: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

 


施耐庵在此将二人穿着打扮对写,可以看出两人出场的打扮上都是相当讲究的。但是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林冲家中是有林娘子操持的,而鲁达此时却是孤身一人。鲁达在打死镇关西之后,想到自己要吃官司,却“没人送饭”,这四个字一下子写出了鲁达处境的孤独。“没人送饭”不仅意味着鲁达没有妻子儿女,也说明他连父母兄弟都没有。第二十四回写武松在阳谷县有哥嫂照顾,第五十一回郓城县都头雷横当值,他的母亲每天送饭,可见鲁达家中只有他一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虽是单身军汉,却依然穿着打扮十分讲究,可见也是一个非常精细,会打理生活的人,绝对不是很多评论家口中的粗人一个。这一细节处伏笔,才使得后续拳打镇关西故事中鲁达的精细之处更加合理。


再从相貌上来看,鲁达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五官端正,而且还有络腮胡子,这在古代的标准下,是相当端庄甚至可以说是英俊的男子长相。而且鲁达从《水浒传》的一开头,就似乎一直没有缺钱花过,跟史进李忠自来熟之后,赶紧带去高档酒店喝酒吃肉,到了五台山之后也还有许多闲钱买酒买肉,打禅杖戒刀,鲁智深但凡喝酒吃肉之后,都不会忘记告诉店家哪里去找他讨钱,可见他也颇有家私。


98版《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臧金生饰)


更加要命的是,鲁达这个人不仅长得好,手里有钱,而且还聪明,懂礼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水浒传》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的优良品质——明辨是非。聪明自不必说,初中语文课本里对于“拳打镇关西”故事中许多细节的解读,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包括在跟郑屠拖延时间让金氏父女逃走,打死镇关西后叫嚷“诈死”,想到可能吃官司后赶紧细软跑,都表现出鲁达精细,考虑周全而又头脑聪明的一面。但是,对于鲁达懂礼貌这一点,似乎很多人对此很有疑问,因为鲁达在渭州时喝散围观李忠狗皮膏药的吃瓜群众,跟李忠史进在酒店喝酒,对酒保态度很差,呼来喝去,怎么能说他有礼貌呢?确实,对于鲁达这些行为,可以做两个方向的解释,一种解释是,鲁达很粗鲁无礼,对待下层人民态度很差;另一种解释则是,鲁达跟这些人都很熟,发发脾气就跟小孩子在家撒泼,或者像跟楼下熟食店伙计开个玩笑一样平常。


究竟哪个解释才是合理的呢?我们来看下他对于自己不熟的下层人民态度如何。第四回中,鲁智深下山找打铁铺打禅杖,上来先称铁匠为“待诏”。“待诏”是对手工艺人的尊称,意思就是说手艺很好,皇上都会随时召见的意思。鲁智深不称其阿猫阿狗,上来便是尊称。随后,鲁智深要打一百斤禅杖,铁匠说觉得太重怕鲁智深使不动,便说关王刀只有八十一斤,鲁智深便改口说那就八十一斤。铁匠又说觉得八十一斤还是太重,建议鲁智深打个六十二斤的,好看又好用,鲁智深接纳了铁匠的建议,打了那口跟随他一生的六十二斤水磨禅杖。注意在这个地方,鲁智深对于铁匠说自己可能使不动一百斤禅杖的说法一直没有动怒,也没有说脏话,而且后来铁匠解释后,也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出手大方,马上付了全部货款,并表示如果满意还有小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较一下武松在三碗不过岗酒家,酒保劝说武松不要贪杯醉酒,武松反而威胁说不给酒就要砸了他的店,后来酒保又劝武松不要去景阳冈以免被老虎伤了性命,武松反而说酒家要谋财害命,而且从头到尾脏话连篇。相比较之下,鲁智深是不是讲道理懂礼貌很多?所以通篇《水浒传》中,只有鲁智深的兵器是找人锻造的,其余人等也就只能用用现成的了。试想一下,如果铁匠对武松说,怕你使不动这个兵刃,你看武松不掀了他的摊子。


在读《水浒传》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去想《水浒传》本身所在的社会环境,那是古代农耕社会,不比当下。《水浒传》中社会背景的设定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那是一个熟人社会。鲁达,宋江,武松这种有些本事,又在衙门工作的人,可能一个县的人跟他们都互相认识。所以对于鲁达在渭州酒家里的所作所为,我倾向于认为他只是在熟人面前耍耍脾气。第一,他只是发了脾气,没有打人,不像李逵,一言不合,一碗烫鱼汤就扣到酒保头上;第二,酒保解释清楚之后,他也没有胡乱怪罪人。


上面的例子也说明的鲁智深是个非常明辨是非的人,这一点是水浒当中的很多被奉为“真好汉”的人都无法做到的。鲁智深因醉酒大闹五台山之后,面对寺中被自己打伤的师兄弟,他诚恳认错。瓦罐寺一节令我影响最为深刻,瓦罐寺老僧对鲁智深说崔道成丘小乙欺负他们,鲁智深前去找崔丘二人理论,而这二人却说是几个老僧废了寺庙,鲁智深又去找老僧说理,一来二去才弄明白事情原委。鲁智深性急,却在是非之事上极有耐心。这一段虽然拖沓,不如武松杀人放火来得快意,可是评价一个人的好坏,究竟是看他图自己手快,还是看他公正清明呢?


施耐庵几乎把所有美好的人格都寄托在了鲁智深身上,他豁达不拘小节,不媚上,不愿受世俗的种种约束,但他同时又是一个聪明精细,懂得尊重别人,乐于打抱不平的人。鲁智深一生几乎可以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评价,那便是“自律且自由”。用《水浒传》里的话来评价,便是鲁智深圆寂时的那段偈语:



平生不修善果,

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枷,

这里扯断玉锁。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

今日方知我是我。


施耐庵笔下对此人颇爱正话反说,一生救人危难无数,却只说自己杀人放火,明明没有尘缘束缚,孤零零而来,又孤零零而去,却要说困顿于金枷玉锁。然而,鲁智深却是唯一一个坦言知道“我是我”的人,那《水浒传》里其他的好汉,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呢?


可是,施耐庵写鲁智深不是为了让他来做全书的杰克苏担当,而是用他来给读者下一个香饵。施耐庵写人的笔法奇特,《水浒传》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一个勾连着另一个出场的。实际上,读者,尤其是少年读者,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有一个心理预设,那便是“惺惺惜惺惺,好汉怜好汉”,好汉的朋友也是好汉,鲁智深是完美的好汉,那么按全书主线出场的人物,都是好汉。可真的是这样吗?现实生活当中,好汉结交小人,好女遇到渣男的故事还少吗?看完鲁智深之后,千百年来的读者都自愿上了施耐庵的钩,看不到《水浒传》热血沸腾背后的尔虞我诈,云诡波谲,而我们真正毁童年的故事,要从下回开始说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