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区域教育信息化从业队伍怎么带?办法来了

 美文云中飞 2016-12-07


小编说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在“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指标下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教育信息化团队的“专业化”,在“教育云”下含义更为丰富。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是团队!队伍怎么带,信息君根据浙江诸暨市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这些招儿~~各位看官且用且这些。

现阶段诸暨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情况

  诸暨市属于较为发达的县,在145所学校中拥有500多名信息技术教师。

  诸暨“教育云”通过虚拟终端,最重要的好处是节约了技术管理员人力资源。原本需要50人节约到只需要4人,让实时维护成为可能。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也较高。诸暨市教育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已能自主重现一整套从机房虚拟化到终端协议传输的技术架构,具备了在现有规模上扩容的自主建设能力。”在实践中,企业运维往往滞后,而应用学校更需要一批懂得信息技术的教师做一些日常维护和指导。

   诸暨市教育信息化步骤中队伍发挥的“推动力”和“维持力”

  在诸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骤中,早期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引入了9家商家进行测试数据、改造网络、优化机房、做强计算中心、用好虚拟技术等工作。在中期运维实践中,诸暨市“教育云”的建设感受到了企业在“持续创新”以及“跟进运维”方面的“乏力”,且价格高昂。诸暨市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通过学习掌握基本技术,具备了现有规模上扩容的自主建设能力。同时,在运维中,信息中心还专门建设了热线电话,安排技术人员值班,遇到问题时,由技术人员接管机器并解决问题后再交付给老师使用。在为各个学校实施终端配送后,信息中心开展了人员培训,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的桌面云计算机使用、管理等业务培训,专门编发培训操作手册,以确保师生用机的正常使用。通过开放计算机教室、开通“诸暨教育通”即时通讯软件,开通诸暨教育云视频,向学校配送智能录播设备,签订资源共享承诺书、推广教学联盟等推动“教育云”的具体应用。可以说,在运维、应用上,信息中心和学校教师队伍是全力支持。

  诸暨市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存在问题

  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从队伍建设来看,诸暨市教育云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对教育云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应用教育技术能力亟待提高,教师使用习惯尚需进一步培训培养;二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动比较依赖少数管理中心技术人员,比较薄弱;应用拓展需求下人员显得不足。


我们可以跟着诸暨学什么


1重视区域层面队伍的“顶层设计”和“枢纽”作用


教育部门、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都是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角色,如何让这些角色在教育信息化“治理”中发挥作用,需要信息化队伍中的CIO及其团队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要实现这一功能,就要加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且拓宽团队的专业背景和来源。另一方面,区域信息中心要形成教育信息化统一标准,在未来信息化工作开展和学校应用开发中做好对接,保障未来工作的持续性。

2在后期运维和应用设计上凸现队伍功能


在实践中发现,企业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更多扮演“平台搭建者”,优势是有较强的硬件供给和软件编程能力,劣势是缺乏对应用的设计、后期维护的乏力且昂贵,这与学校的应用要求和运行机制格格不入。因此,在区域层面,应该在“扎根基层”的信息中心设置专业要求高的设计岗位和软件工程师岗位,给予相关的制度支持。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教育云”解决许多运维问题,故障排除和应用咨询仍然困持续扰着信息中心。因此,“区域—学校”两级运维团队在“教育云”下应当由信息中心、学校分别配备专人对接。


3面向公共的教育服务先行


正如诸暨市“教育云”建设之初开展的“绿网行动”、“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账号”、“精准教育资源推送”等活动,区域管理信息化搭建、操作相对简单,效果容易显现,且有较多的经验和案例可循。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下,各个区域建立了数据中心,统筹学校的数据管理,使得“教育云”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支持。因此通过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契机,推动流动培训机制,要求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到信息中心轮流挂职培训,形成“实训”交流。

4推动师生“融入”信息化队伍


计算机永远替代不了好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实现融合的关键就是课程教师“融入”到信息化队伍的进程。在“学习者中心”的理论中,教师是联结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展开多样的探究的“触媒者”(catalyst),或是联结课堂内外世界之桥梁的“介入者”(mediator)。在教育信息化视域下,教师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衡量标准,即是“技术剥离后,是否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信息素养”是其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素养。目前,诸暨市教育云平台推行的重要工作就是“网络教研”的应用,课堂教学应用信息化手段水平还够。通过“教育云”、设计团队、运维团队打好基础,将课程教师和学生共同“融入”到教育信息化队伍,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突破才算是有了良好的土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