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hjmhjmhjmm 2016-12-07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译文】   以往重视贤才的古人已不复可见,而后来的知音又不能遇到。

 【出典】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注:


  1、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3、译文1: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文2: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译文3:

   古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无限渺远的宇宙,和何等短暂的人生,怎能不让人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文4:

   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4、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陈子昂却有一件十分得意的事情,此事载于《唐书》之中。

  某日,武则天治下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谋杀案。被杀者是御史大夫赵师韫,他在外出公干途中被人杀死于一家驿站。凶手是同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徐元庆,当时徐的身份是该驿站里的一名服务人员。刁民杀高官,这显然具有十足的爆炸性,整个帝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

  为什么这个小服务员要杀害朝廷要员呢?标准答案是徐元庆为父报仇。原来,赵师韫曾任下邽县尉,我们知道,县尉在古代是县令的属官,专司当地的治安工作。徐元庆的父亲因为犯罪被赵师韫正法。不久,赵师韫升任京官。徐元庆为报杀父之仇,隐姓埋名,到一家驿站做起了服务员。因为他心里清楚,这是他可以接近赵师韫的唯一方法。终于有一天,赵师韫为公事出差来到了徐元庆所在的驿站,徐元庆抓住机会,干净利落地干掉了赵师韫,报了杀父之仇。

  徐元庆到底是孝子还是凶犯,该杀还是该予以表彰,这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占上风的观点是,徐元庆应该受到表彰,至少应该予以无罪释放,因为徐元庆是为了替父报仇才走上了杀人的道路。因此,尽管徐元庆杀了人,但他杀人的动机高尚,出发点良好,在讲究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朝廷应该赦免徐元庆的罪行。

  就在此事将要以这样的结果落下帷幕之时,陈子昂力排众议,写下了一篇《复仇议》,他在文章中说:“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陈子昂的意思很清楚,徐元庆谋杀之罪,案情清楚,按照唐律当然毫无争议地应该判处死刑,只有判处死刑才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徐元庆这样做却是为父亲报仇,是对父亲的一片孝心才让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将杀父的仇恨记在心间,誓与仇人不共戴天,其孝心感天动地,足以令日月变色。因此,陈子昂建议在对徐元庆处以极刑之后还应为他举行盛大的表彰会,以颂扬他的一片孝心。陈子昂的建议巧妙地解决了“礼”与“法”的冲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最后徐元庆案也就按照陈子昂的建议给了结了。

   个人评价: 陈子昂深得法家和儒家之精髓。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面的努力有较高的评价。

   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时人和后人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萧颖士:“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的确,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5、《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黄周星《唐诗快》卷二: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83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73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51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90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41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1名,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排名第1名


   6、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 , 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滴,滴,滴,然后, 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神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 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察觉的速度攀 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间,胡乱擦了把脸, 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 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 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 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 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 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 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 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 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上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 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唯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 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 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无色,无声。 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 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 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素朴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拥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 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 有生命的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 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倾听滴水 何 羽,有删节)

 

    7、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我们未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凭着思想和激情的羽翼,我们尽可去会一会古人,见一见来者。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啊,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回事!做今天的一个中国的儿女是多么值得快慰的一回事!回溯过去,瞻望未来,你会觉得激动,很想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想好好地学习和劳动,好好地安排在无穷的时间之中一个人仅有一次,而我们又恰恰生逢其时的宝贵的生命。

  啊,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   (秦牧·社稷坛抒情  原载1956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  

   

   8、夜凉如水,一灯如豆。携半卷清词,温一壶香茗,袅袅茶香,沿着《诗经》的古典河流漫溯,“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一美人,宛如清扬”。岁月清高,水墨翁染,生命的小舟在书海迤逦而行。纵横捭阖,携一身古典情韵,于唐风宋雨中看花开花落,秦砖汉瓦中拾一份淡然,暗香盈袖,淡淡的诗韵,淡淡的情怀……


  倾我之墨,落伊之书,半纸墨痕沁出历史的苍凉。氤氲的雾气洒满江面,夜色苍茫,彼岸,江灯依稀,渔火未眠。峒河北岸,秦腔再起,“光阴几载数春秋,玉梅横笛锁空楼”邑邑郁郁,浑厚苍凉…?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清泪如丝,“秦腔”只存活在儿时的记忆里。心中的那份古典情素已被年华渐渐剥落。


  回首翘望,重拾这份古典情怀。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明月的清辉洒落一地,寒风掠过,素面朝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岁月荏苒,犹如白驹过隙,玉宇浩淼,入身微尘,一刹那难掩风尘暗淡,一瞬间,难抵年花老去…这使我想起了黛玉,“试看春残花间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似乎又看到了飞燕凌空而醉的婉约;听到了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了虞姬垓下的悲叹。昭君的琵琶声于亘古的时空幽幽传来,马嵬坡前,玉颜空死去,可叹君王掩面而泣。红断香消,叶落人亡两茫茫。看倾城红颜,独舞一世轻狂,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皓月当空,低首,轻拈,一枚婉约,独坐角落似一叶静美的秋叶,静默中看云起云落。飞燕走了,颦儿也走了,但是昭君没走,是的她没走,因为我看见昭君的琵琶奏响了大汉天朝跟匈奴几十年的太平盛世!隽永......


  叹红颜薄命,唏嘘英雄陨殁。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萧萧斑马鸣,战鼓擂擂,骊歌四起,旧日的血战沙场,震天的嘶杀声已回荡成呜咽的阵阵寒风。可怜永定河边骨,承载了几许春闺梦里的期盼!朦胧中,我听到了杜甫站在漆黑天幕下泣血的呐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忧国忧民,济世苍生的广博情怀覆盖苍穹,于亘古时空中流转千年。“卧龙越马终黄土”英雄的骨血终化作黄花衰草。野菊在寒露中颤动,荒草在浓雾中摇曳,往昔的笙歌宴舞,雕梁画栋,今已是败砌荒台,独留半城烟沙,历史落幕,寂然......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于诗中幽思怀古,长歌当哭,感叹人世的无常。“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倚窗噙诗淡听风雨,宠辱偕忘,黯然处拾一份淡然。人生不过百年,于怀古中学会坦然,从容。善待生命,给心洒满灵光,生命的长河无止息,行到水穷处,淡看云起时,泰然,从容,积极进取,以一颗平和之心面对。

 

    9、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象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象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时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象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


   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时间_沈从文)

 

   10、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来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使我在怯懦时变得勇敢,骄矜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情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喝棒”七字箴言”.


   人不就这么一辈子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一辈子,春发夏荣秋收冬藏,看来像是一年四季般短暂的一辈子.每当我为俗务劳形的时候,想到那七个字,便想起李白春夜宴桃李园记中”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句子,而在哀时光之须臾,感万物之行修中,把周遭的俗务抛开,将眼前的争逐看淡.我常想世间的劳苦忧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驮过这短短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好解不开的呢?


   人不就这么一辈子吗?短短数十寒暑,刚起跑便再也追不回的一辈子;今天过去,明天还不知道属不属于自己的一辈子;此刻过去便再也追不回来的一辈子,白了的发便再难黑起来,脱了的牙便再难生出来,错了的事便已经错了,伤了的心便再难康复的一辈子;一个不容我们从头再活一次,即使再往回过一天 一分一秒的一辈子.想到这儿,我就不得不随着东坡而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便不得不随陈子昂而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我便不得不努力抓住眼前的每一刻每一瞬,以我渺小的生命,有限的时间,多看看这美好的世界,多留些生命的足迹.


   人就这么一辈子,想到这句话,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创造更伟大的功业.如果我是学者,便要求取更高的学问.如果我爱什么人,便要大胆的告诉.因为今日过去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逝了.一本书未读一句话未讲,便再也没机会了.这可珍贵的一辈子,我必须要好好把握它!


   人就这么一辈子,想到这句话,如果我是烈士,便能视死难如鸿毛;如果我是宗教家,便能视此生为虚幻;如果我为情苦恼,便能将爱抛到九霄云外.小小的一辈子算什么,就算拥有全世界,明朝不也得和盘交出来吗?这短暂的一辈子,实在无足道啊!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看不开时想想它,以求释然吧!精神颓废时想想它,以求振作吧!愤怒时想想它,以求平息吧!不满时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为不管怎样,你很幸运地拥有这一辈子,不能白来这一遭啊!刘墉

   

   12、佛曰:“放下。”


   放下什么?你的欲望,你的仇恨,你厌倦的绝望的心情。生命的长度与深度就在一收一放之间尽数了然。当心灵已经无法承受更多重压的时候,放下,就是人生中一个大智的选择。


   别过秋月春风,别过纸迷金醉,别过经年往事,你无非就是在一段酒醉后的睡梦中清醒过来。放下,才能让心灵负载起更多的重压。纵然,穷尽沧海之水,平淡的胸怀也能接纳;纵然,铸就万仞高山,平淡的心境也能环抱。不然,何以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何以,魏晋风流雅士共渡,面对正在下沉的船泊时而面无惧色?且看我长袖飘飘,白衣如絮即骑白鹿访名山;把酒言欢,抚琴弄瑟,那管眼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多一份放下的潇洒,少一份抱起的沉重,酒醒后的你似曾相识。


   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人立于高处,才能看得更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曹孟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不失磅礴大气。及至陈子昂已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独苍然而涕下”了。越是沉湎于酒色之中,越容易失去理智。失去了理智,生命的长度和深度就无从延续了。且看一啖食,一瓢饮的颜回,终不改其贤;庄生晓梦迷蝴蝶,也未尝不是一种自由逍遥的方法。何以要一头扎进功与名的追逐之中而不可自拔呢?非要等到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天怒人怨之时再想置身于物外,而又谈何容易。请别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借口,舍得放下,就舍得一切,甚至性命。不然何以产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呢?


   放下,就是看破,看破生,看破死,看破情,看破恨。佛陀谓之“空”,道家谓之“身外无物”纵然,我们不能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应作个“放得下”的英雄。拘泥于尘事非大丈夫的度量,放得下,才是真君子的所为。

 

   13、这是有关我心灵状态的一则小故事。它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只有牵动心魂的情态。时间是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冬春之交,地点在北京故宫深深庭院。


   当时,我正在为调动工作疲于奔命,要告别工作了多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心既惆怅又激动。因为从今以后我要站在哲学的尊前公开说话,并且决心献身于智慧的哲学。


   一个下雪天,我突然萌生独自一人去故宫深院走走的念头。别人游故宫,总爱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我则喜欢挑一个斜风细雨或纷纷扬扬的落雪天。理由其实很简单:雨雪天的气氛,同故宫的建筑场、历史哲学更为和谐。


   故宫里面游人极少。与其说我是在参观珍宝馆和贵妃的起居室,还不如说我更喜欢在小小的极幽静的庭院内徘徊、踯躅和沉思默想。突然,从安装在屋檐下的小音箱里传出了古琴曲《平沙落雁》,仿佛是随着寒冷的北风,掠过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蒙古大草原和长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山谷,轻轻飘落到皇宫深院里来的。乐声悠扬流畅,让你放下眼前心头的一切,随它去看那平沙无垠、云程万里、群雁翱翔、天际飞鸣的景象,感受那立于苍茫天地间独行旅人的渺远情思。


   在这之前,我在音乐厅曾不止一次地听过这首曲子,但都不如这一次感触深。究其原因,不外是我的心境、周围古老建筑场与乐曲的契合。其实,人的心境也是一种场,当音响构成的场、人的心境和周围的环境这三者发生共振的时候,旋律和律动才能打进人的内心,才能荡人心魄,顿起波澜。


   传说《平沙落雁》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陈子昂,也有人考证是宋代毛敏中和明代的朱权。我则倾向于是陈子昂。这是我的感觉告诉我的。我觉得这首古琴曲只能出自陈子昂的手笔。因为他既能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当然也就能谱出《平沙落雁》。两者都是千古绝唱,是同一境界的两种表述,就像水和水蒸气的分子式相同,形态各异。《平沙落雁》好比是水蒸气,无形,无象,缥缈得很。


   设想陈子昂在晚秋的一天,看见远处山映斜阳天接水,一群南飞的大雁缓缓悠悠地落到沙洲上来歇脚,触景生情,顿起幽思,化作千古绝响。整个曲子的基调好像是由两个对立和矛盾着的主题构成的:动与静,有涯的生命与无限的天地,短暂与永恒,有意义与无意义……


   雪仍在下,静悄悄地落在古瓦上,落在古树上,落在贵妃、皇后和太监曾经走过的古道上。《平沙落雁》的古旋律还在周遭回荡着。那么,当年在宫墙内发号施令、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皇室成员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这里没有留下他们的足迹,只有皇宫建筑师、木匠瓦匠的作品,只有音乐家创造的旋律,只有大自然的冬去春来叶绿叶黄。


   感谢故宫,是它的建筑场帮助我听懂了《平沙落雁》。在故宫,只能播放中国的古筝、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若播放摇滚或美国午餐音乐,准会砸锅,因为气不通,场不对。也多亏了我当时的心境,否则这首曲子就无从入手刻画我波澜起伏的灵魂状态:追求变化,又渴望永恒;想冲决有限,又害怕无限;方向明确,又觉得身在歧路。正是《平沙落雁》给了我一次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让我自省,让我不断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赵鑫珊《音乐与人生》)

   

   14、清晨,又被鸟叫起。看见窗外的落叶,在优美地舞着,惊起一阵子秋风。零星的蕨类植物点缀其间,便有了疏散的闲趣。于是,叼一根烟点燃,闲坐,静静聆听秋的声响,闲看秋的风景。


   悄悄翻阅着浸满心事的素笺。记忆的长廊,带来一些莫名的惆怅。遐想,总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成长。飘零的叶,轻抚过岁月的脸,年华里清水般纯净的时代,只剩下几缕记忆的馨香,四处飘逸。跌落在秋天里的露珠,寂寞销魂。晚霞染醉的黄昏,给遐想的天空涂抹了淡淡的颜色。


   芬芳的流萤,穿梭于尘世身影,顿时会觉得,自己就像一枚纤弱的蒲公英,看不清岁月的轮廓。跳动的笔尖,写碎了似水流年的缠绵。人生路上,风景迭换,能留在心底的并不多。那记忆中的一抹残影,在秋的季节里,让多少人苦苦寻觅。希望孤独的灵魂不再颠沛流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我习惯执起手中的素笔,那一声声落寞的叹息,仿佛定格在昨日那般的清晰。“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或许,冥冥之中,缘分早已注定。不禁想起:“我们相遇在千千万万的人海间,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就这样遇上,不偏不倚。”然后轻轻的问候一声:“噢,原来你也在这里。”每次谈话,便有一种莫名的温馨感。


   在这清欢浓愁的日子里,一个人,可以把另一个人,念到无眠。“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会。”秋的蝉鸣,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相约?望着一地的飞絮枯黄,谁能驻足长门独阑望?婉约成玲珑的记忆,在人生的电影院里,巡回放映。在我的生命里,你注定会是我无法逾越的情堑。我会将这一路的烟雨,写成诗意的词阙。希望有一天,你会循着秋的脉络,将似水流年的暖歌唱。


   岁月在无情的流逝,可我们的故事依然存在,昨日之花依旧灿烂。今夜,星辉下酒,对歌撩人。横管吹箫,将一曲红尘恋歌悠扬,辗转流连于亭台楼阁,湄云水榭之上。抚琴泼墨,写诗焚香,一起相濡以沫,地老天荒。在静好的秋夜里,轻掬一捧秋日暖阳,染一世芬芳。让一生妩媚轻扬,绕一世缠绵低唱,笑揽旖旎共良宵。心灵的呼唤,与指尖无声地流淌。闲淡清欢,许自己一份唯美的遐想,将秋日的爱恋好好收藏。你的香,涤荡着无曾无尽的悲伤,温软着我心里的蓝色海洋。淡雅的馨香,填补我那空落的心房。


   自古便有人悲秋。而我却欣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秋,让我们懂得去审视,在这秋的季节里,一份厚重的感情在积淀。也正是在这个撩人的季节,容易想起心中那日夜追寻的遐想。那年秋天,你我执手相惜,红尘相遇,唯美了多少时光。寸纸方笺,诗意已成行。你的清凉,润透我的热狂。纵使韶华易逝,烟花易冷,我依然在相思湖畔伫立。我要把目光凝成一根坚韧之弦,穿越地平线,陪伴在你的身旁。


   然而,在秋天,我喜欢独处,独对自然,似乎有种心造万物的感觉。万物心中生,万物心中灭。喜欢秋天的田野,看天空连绵的云彩,夜鸟归巢,农人还家。此时,便有了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我喜欢这种感觉,远离人烟,夜色苍凉。


   光阴荏苒,流年的长卷里,唯有秋的遐想。每个人的心里有着属于自己的遐想。做人要坦荡,叶子落下去,明年才会长。要像秋风那样,扫净心里的私心,该落时则落,总想着挂在枝头,年复一年,那柔软的枝条也会弯曲甚至被折断。 充满爱的秋天,潮湿心湖一片。与秋,握一卷泛黄诗书;与秋,织字无眠。乘着文字之风,在秋风里,天高气爽。

   

   15、追求需要思索,思索需要孤独。

  孤独,绝不是指自命清高者的芬芳自赏和独处时的顾影自怜;也不是指百无聊懒者的无病呻吟、自我封闭、作茧自缚。

  孤独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个性张扬,独树一帜;是漫天风雪中怒放的一剪寒梅。

  孤独者不媚俗,如空谷幽兰一般。真正的孤独者是禁得起岁月检验的,如哥白尼便是如此。

  孤独是美的,美在它的优美意境,美在它的深沉思考,美在它的崇高境界,美在它的独领风骚,美在它的不随波逐流……

  孤独是优美的空灵。“落花人独立,微风燕双飞”,谁能说这空灵的境界不美呢?

  思想者常与孤独相伴而行。孤独是深沉的思考,问人,问己,问天,问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任何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孤独的磨练,一个人只有经历孤独之旅,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灵感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迸发;智慧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起源;创新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成形;诗情从孤独者深沉的思考中溢出。

  孤独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坚强者能用它劈出永恒的思想之光,斟酌出千古的佳句;而懦弱者则将会被它寒冷的剑光所淹没。

  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战胜孤独;从孤独中升华,放飞金色的蝴蝶。

   

   16、“你晓得,天下的黄河有几十几道湾?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唻? 几十几个艄公嗬呦把船那个来扳 ......”好多年没去河西村,好多年没乘过摆渡,也好多年没听到从黄河对岸的河西村传来这样的歌声了。 一条是流经千年曾几度干涸的古黄河,一条是奔涌不息的灌溉总渠,恍如两条银河,将河东河西两村生生地隔开,虽然是一个乡镇的两个村落,但它们却恍若相隔了一个世纪,河东村红砖碧瓦小楼林立,一条由总渠堤坝夯实成的高速公路分支出来黑漆漆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口。而河西村直到现在仍然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嘴土,只是路面比先前的略加平坦和宽阔些而已,由于黄河天险加之住数散落,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通上了电。


   河东村民众还不到百户,主要有两大姓氏,张姓居多,李姓次之。而河西村却有三两个河东村大小,姓氏也错综繁多,且大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小姓,据老辈说,河西村的村民大都是从外省陆续迁徙过来的,最遥远的可溯到唐宋时期就已定居于此,且大多是开挖黄河时被强征来的外地民工抑或是各个朝代流落至此的战时难民。因此,河西村人的饮食风俗衣着服饰甚至语言直到现在仍存迥异。


   河西村闭塞而落后,至今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依然靠那条已摇晃了千年的摆渡进出,依然世代传唱着那高亢嘹亮的信天游。也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一个习俗,逢临村人婚丧嫁娶,都当自家事般起劲,一齐帮着杀猪宰羊搬凳摆桌,一齐猜拳喝酒抑或相跟着抹眼泪。即使再怎么贫穷,河西村依然保持着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在每年的正月总得请台大戏唱它个三两天。灰头土脸的河西村恍如一樽被尘封了千年刚出土的陶器,古朴而淡定地伫立在黄河西岸飞扬的风沙里,与两河之隔的河东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尽管如此,河西村人也绝少因它贫瘠的缘故而弃离这块黄土地另寻它处。


   据祖母说,在河西村,我们家也有一门远亲,具体续起来,恐怕要追溯至民国时期,由于年代的久远兼之相隔两道险河的缘故,祖父在世时即已很少走动,只有在宗人仙驾时才偶有照面,于我们这些晚辈,即使是同船共渡,亦莫能相认。在奶奶九十高龄驾鹤西去时,黄河西岸的老亲曾来凭吊过,安葬了祖母后,我们家族以最大的礼遇由辈分最长者一直执手把这位远亲送到黄河边的渡口,直到看不见摇晃着的摆渡方才回转。


   我是很愿意到河西村去玩耍的,毋说它的古老与神秘,单那晃悠悠的摆渡和听之愈加真切的信天游歌声,即已令我神往心驰,这在我看来,确实是一件很美妙的事。置身船头,脚下翻滚着的黄河水一浪叠一浪地涌来又远去,远去又涌来,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然。


   古语云: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这撑船位居世上三样苦的最前列,我自忖,古人在掐算世上苦时,想必并不是为了押韵和上口吧,生长在黄河之畔的我是真切地领略到这等苦的,风吹日晒且不必说,寒冬腊月更是万般险阻,需抡起硕大的铁锤站在船头砸碎冻结的坚冰后方能行船,若是遇上逆风,浆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只能靠竹杆撑,需从船头下杆,然后置杆于肩头,双手抱拢身体倾斜,顺着船帮一阶一阶地走到船尾,末了再从淤积的河床里费力地拔出竹杆,疾步回身至船头再一杆插下,如此地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摆渡人的耳朵是最灵敏的,即便已酣然入梦,只要对岸有人吆喝一声船家,立马会从睡梦中清醒过来,无论是怎样地疲惫,亦得即刻披衣解缆拔槁渡人。而在河西村,摆渡时间最长的非德顺老汉莫属了,德顺老汉为延安人,具体哪里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老汉个头不高却长得非常地壮实,一条洁白的头巾无论春夏秋冬,哪怕是炽日炎炎的暑天,也从未见他摘下过,他呼我们不是像是河东的大人们那样称作崽子,而呼作娃,这在我听来很是亲切。据说德顺老汉在年少时随他母亲一路讨饭流落至此时,被河西村的一个光棍汉收留并与他母亲结为夫妻,从他母亲和继父相继入土至今,德顺老汉也没能讨得一房媳妇,但德顺老汉依旧乐呵呵,依旧每天对着黄河撩开嗓子吼着他的信天游,凡是摆过他的渡的,莫人没听过他的歌的,在德顺老汉的一生中,除了一只船两片浆以外,就是一嗓子的信天游了,在我第一次出远门的那年,德顺老汉终于摆完他人生的最后一渡,溘然长世。而他那雄浑嘹亮的信天游亦被波涛滚滚的黄河水卷入历史的涡流里,逐渐沉淀为我记忆里一道最是沧桑的风情。


   一条奔腾了千年的母亲河,一泻穿越时空隧道的滔滔黄河水,依旧生生不息地向着远方奔流,站在黄河故道的堤坝上眺望,耳畔仿佛又依稀传来德顺老汉那雄浑高亢的信天游:你晓得,天下的黄河有几十几道湾?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唻? 几十几个艄公嗬呦把船那个来扳 ......

 

   17、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有天,忽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爆满。


   也巧了,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染。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带来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薰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一个特殊日子里,更是趋之若骛、乐此不疲,此即九九重阳的登高节。


   我始终认为,这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放目、驰骋神思,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


   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劳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解: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迅速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


   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


    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了膜拜,其它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最感人的,当属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秋收毕,仓禀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隋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物质和精神,都恰逢其时。


   王勃那首澎湃万丈的《滕王阁序》,即重阳宴上泼醉所致。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了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一件事,至少重阳这天没法熬,无处立足。所以,筑阁砌楼便成了古建时尚,“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重阳雅集、登高揽景的欲望,一俟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某日,走在高楼大厦的街上,我忽想:重阳那天,早年北京人会投奔哪儿呢?何处适于登高放目?


   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据说,除以上各处,玉渊潭、钓鱼台也人气颇盛。而慈禧太后,去的是北海桃花山。


   先人青睐这些地方,缘由莫外两点:身高和野趣。我盘点了下,清人眼里这群高丘,如今几乎皆废,或荡然无存,或只能算平地。像天宁寺、陶然亭、钓鱼台,实在既没身高,又无野趣。天宁寺畔倒是有根比它高几倍的烟囱。


   昔日的“姚明”,如今都成了小矮人。当代京民若过登高节,恐怕得去爬香山或央视转播塔了。鉴于空气清洁度,能瞅多远尚未知。

   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逼得纷纷自杀,当天然之巍被夷为平地、化作砖头水泥,当世人和媒体眼中只剩下“珠峰”……登高节,只剩一个遥远的背影。


   我们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刻度都变了。


   我们所用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


   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


   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了。不久,它即出现在了我的作文里,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我跑去问邻居的孩子,他拼命摇头。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蚂蚁般倚石扶树、跌跌撞撞的醉客们致敬。


   我还要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


   还要向一坛坛躺在深秋里的菊花酒致敬。


   我醉了。恍惚看见了刘伶、嵇康、阮籍……(王开岭)

 

  18、有人说,寂寞,是一种病。照此说法,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有病的。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寂寞的,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为何大哭?

   寂寞之故也。

   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亦是寂寞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生离之际,死别之时,只能单独上路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寂寞冷清入骨,独怆然而泪下。

    江雪之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迹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万孤独,让人肠断;融冰之际,万丈阳光雪化无,却照不进旅人的心,人生若寄,孤独寂寞;花开之日,百年人生,百年孤独,无可奈何花落去,此身寂寞如影随。

   生亦寂寞,死更寂寞,生死之间,茫然无助,唯有寂寞随此身。

   身处喧嚣的尘世,各种杂音不绝于耳,各类杂事纷纷入眼。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我们借着无聊的生活来排遣心灵的孤寂。但往往,在一片热闹的情景之下,内心却越来越孤寂,只因我们的心灵没有安憩之地。面对醉生梦死的人生,我们挂上牵强的笑靥,掩起心底的苦涩。那些被我们视为消遣的东西,在拨开层层的外壳之后,只剩一片荒芜。我们拼命地往热闹的人群里钻,期望着那欢快的氛围能感染我们暗冷的心,使之变得温馨。可那热闹的声音虽然听在耳畔,却进不到心里。明明是闹哄哄地一片,可却感觉周围像是结了一层冰,渗入不了。阳光似乎也变得吝啬,在我们周身投下了一层暗影。而那突来的心血来潮,我们也随之收紧。既然融入不了人群,那至少在表面上我们要显得欢欣。因为,即使我们伤心哭泣,也不会有宽慰的怀抱可供栖息。

   记得刘若英著书云,我愿意在你怀中孤独。没有谁愿意一个人孤独一辈子,可又害怕融入未知的人群。其实,寂寞又何尝不是一样。寂寞是种病,我想,没有谁愿意无缘无故染病,但有些事情并不受人控制。寂寞,是一种在无形中侵入骨髓的病毒,一旦染上,就难以摆脱。而如今的人们,人与人之间总是隔了一层膜,认不清,辨不懂。或许,我们曾经努力过,为心灵寻找一份安栖之所,可我们找遍了所有,仍没有着落。人人都戴上了面具过活,我们无法分清对错。或许在某个时刻,我们遇见了那个可以促膝长谈的朋友,却又因心中的疑惑而彼此错过。其实,我们的信任都太少,心都太过容易受伤,即使是小小的波折,也能掀起轩然大波,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琐事,也能像祥林嫂一样不断诉说。即使心中知道这根本就是错,可却管不住口。之后,我们渐渐开始变得缄默,变得离群孤独,进而寂寞。

   我们也曾年少天真地想过,长大后找一个人好好过活,不求荣华,只求可免我一世流离一世烦忧;我们也曾年少轻狂过,以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从头来过,就不顾后果地轻易挥霍;我们也曾小心谨慎过,小心翼翼地动作,步步为营地计谋……只是所有的一切都被现实打磨。我们慢慢变得内敛,掩藏起所有,不再让真实的情绪外漏,伪善地随和,让心变得空落。独自走在寂寞的角落,隔绝起所有。我们抱怨过,无人能懂的寂寞,可这一切的结果,都是我们自己设下的因,那也就只有自己去拾起苦果。

   这个世界,谁人不寂寞。名人有名人的寂寞,围绕在周围的鲜花与掌声,就像一道枷锁,隔绝了人心的交流;穷人有穷人的寂寞,面朝黄土背朝天,日日夜夜地劳作,心中的苦无法说出口;富人有富人的寂寞,口蜜腹剑笑里藏刀,难以思索……(李平兴)


   19、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余秋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