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hjmhjmhjmm 2016-12-07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半夜响起了悠悠的钟声,一直传到我小小的客船上。

  【出典】   张继《枫桥夜泊》

  注:


  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3、译文1: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译文2: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译文3:

   明月西沉,乌鸦惊啼,严霜满天,对着水边的枫树,看着渔船上的灯火,愁思难入睡。附近的寒山寺里的半夜钟声,若断若续,透过寒空一声声传到我的船舱。


   4、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5、《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此外,也有人认为第一句诗描写的是清晨时的景象:乌臼鸟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叙方法,写诗人整个夜晚都处于失眠状态。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诗境浅说续编》:作者不过夜行记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如林,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有不幸耶!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12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5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8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59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15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87名,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11名


    6、人到苏州,没有不游寒山寺的;人游寒山寺,没有不默诵张继那首诗的。我亦不能免俗。


   离寒山寺还有一段路程,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在默默念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幽幽古韵还在脑海飘浮,车已到了目的地。寒山寺门前,人涌熙攘。我就这样静静的站在寒山寺面前,千年古刹与我第一次亲密接触,古刹沉默,我却心潮澎湃,我在心底低低呢喃:寒山寺,寒山寺,你可知道,我早就知道你,却不知道你在哪里?我们从未见过面,我早就把你的名字刻在了心里,却一直不知道你原来在这里。我是带着虔诚、崇敬的心情来的,千里迢迢,山长水远,我寻你而来,我寻你,寻觅哪千古不散的诗魂,寻觅那声震千年的钟声。


   寒山寺门前正对着一座石拱桥,石面洁白似雪,伏卧枫河碧波之上,桥下有小船往来。一打听,叫江枫桥,我轻轻问自己,这,这可是张继千年以前坐船停泊的枫桥吗?石桥无言,碧波含羞,倒影着我傻傻的痴迷摸样。


   “咚——咚”一声声的钟声,悠悠传来,惊醒了红尘中痴迷的我,激起我浓厚的趣……


   “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是此钟吗?当年,一个“做天和尚撞天钟”的和尚,做梦也不会想到,他漫不经心的一撞,会撞动了远在运河小舟上一名落魄书生的心弦。落魄书生心生感慨,吟了一首伤时感怀的诗句。同样,书生也没有想到,他自己的一时感触,会使远处一个平常的梵钟声震千年!我也买了票上去敲了三下大钟,不为祈福或好奇,只是想满足一下虚荣:我和唐代的一首诗也沾了一点联系了,诗歌中的钟声,在这个时刻,我也敲响了。一边敲钟,我一边想,在这人声吵杂热闹的寒山寺里,钟声轰响不休,我敲响的钟声混杂其间,是没有谁听入耳了,我想我也不会敲动了谁的心弦吧。我问自己,我为谁敲钟祈福,谁又敲动了我的心弦?


   寒山钟声声声入耳,紫儿心声深深叹息。


   寒山寺外,十丈红尘,一片繁华,出售各种小工艺品的店铺很多,但最惹眼是的卖字画的。我在一家字画店里徘徊许久,写字画的是一着白褂布鞋的老者,面容清瘦,一副处事不惊的摸样,来往游客,只要花20元钱,就可请他写一副龙飞凤舞的好字,我不要字,只是看他写,看了1个小时,我亦做了一个小时书童,不亦快哉,临走,我跟写字老者鞠了一躬,感谢他给我一个小时忘却红尘惊扰的灵境时光,他亦微笑,我亦飘然而去……


   走上了桥枫的台阶,临风依栏,极目四望,唐朝的客船早己不见了踪影,走下枫桥已是日落西山,枫桥岸边浪花飞溅,微凉而惬意。远处彩霞翩翩,衬映一弘碧水,蜿蜒的古运河上百舸争流,千舟竞发。此情此境,令人不禁思接千载,作千年的回想,正如,寒拾殿的楹联所说“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钟声敲佛地;庭中无杂垢嚣氛,何须月影锁禅门”,其实,只有我自己明白,其实,真正的佛不是在这里,也不远在天边,而是近在心里。一亦如我们心中的爱恨嗔痴,都在我们心里。


   寒山寺,我不远千里寻你而来,原来,你一直都在我心里,在我心里。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不到寒山寺就意味着没有到过苏州,一座寺庙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需要百年千年的积累,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修缮与完善。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寒山寺浓缩了苏州文化的精髓,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苏州吴地的胸脯上。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来到了寒山寺的门前。


   入了寒山寺的院门,便见殿宇辉煌,红墙覆地,古塔森然;钟声在袅袅的香烟中回响,青灯于古老的佛像旁荧荧,一派佛家圣地禅境幽深的景象。遒劲的古木参天入云,它们张开繁密的枝叶,庇护着浓阴下的那条弯曲的小径。暮鼓晨钟里,这座古老的寺庙更显得古朴阴森,充满了神秘的禅境;这个诡谲的地方也就有了一种深奥的哲理等待着人们细细地感悟。坐在阴凉的台阶上,听寺内一声又一声沉重而响亮的钟鸣,我的思绪飘向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秋夜,唐代落魄的诗人张继,正摇着一叶轻舟,在姑苏城外的河道上漫无目的地漂流。


   前方,是一团蓊郁的树木,树木里藏着一座古老的寺庙,这是本朝诗人,也是僧人寒山曾经住过的寺庙。沉重而缓慢的钟声就从那团模糊的树丛里不紧不慢地飘过来,绕过那些树木,也绕过那些建筑物的檐角,一声又一声地撞击着诗人的心扉。钟声在深沉的秋夜里回荡,显得沉重而又压抑。命运多舛的诗人在面对钟声响起的地方,骤然停止了划桨的手,整个神情都沉浸在秋夜凄美的氛围里。


   小舟在缓缓的水流举托下,轻轻地泊在姑苏城外的河岸边。这里,稀疏的芦苇直立着,三三两两的渔舟横泊着,寂寞的灯火闪烁着,而诗人呢,一任河水把小舟摇晃。在摇晃的小舟里,诗人沉浸在秋夜如水的月华里,一个人端坐船头,看天上的那轮明月缓缓西沉。整个秋夜显出灰蒙蒙的光影,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宁静的夜色里忽然响起一声乌啼,让肃穆的秋夜平添了几分惊悚。在这静谧的秋夜里,诗人感受到了一个羁旅者的孤寂清寥,夜半的钟声又把这孤寂的情怀拉扯得很长。也就是在这一叶孤舟里,惆怅的诗人百感交集:仕途的失意,旅途的劳累,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况味,全都在划动的橹声中悄然滑落,只留下满腔的心事在秋夜的月色里弥漫。此时此景,诗人不能自己,他挥毫走笔,淋漓酣畅地写下了让后人传唱不已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落笔之时,伴着一声长长的叹息,或许那个长久郁结于心的块垒才刚刚畅达,心头有了如释重负的欣慰,但是,他绝没有想到,自己兴之所致的一时涂鸦竟成了千古绝唱。在张继的同时,甚至是以后的诗人,虽然也写过不少关于夜半钟声的诗句,却再也没有达到张继的高度,一首诗歌就让后来的几多诗人汗颜不止,千年而下,时间的流水早就把那些没有生命的诗句漂洗得干干净净,只留下《枫桥夜泊》独领诗坛千年的时光。


   千年前,枫桥侧畔的夜半钟声,曾经敲响过张继心头的羁愁和寂寞;如今,依旧不变的钟声仍然会扣击我们怀旧忆往的心弦。“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青年歌唱家毛宁的一首《涛声依旧》怎么不会让我们在沉重悠长的钟声里想起千年前张继心中盘横着的心事呢。


   寒山寺因为张继的诗歌播扬天下,而张继的诗歌又因为寒山寺而得以流传千古,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学史上有趣的现象:寺因诗传,诗因寺而生生不息,如同唐初的王勃与《腾王阁序》,也如同宋代的范仲淹与《岳阳楼记》,楼因文传,文因楼名,两者相得益彰,千秋而下,依然熠熠生辉,耀人眼目。


   一群游客从古刹中鱼贯而出,他们匆匆的脚步踩断了我想象的翅膀。他们从遥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奔涌而来,是来听寒山寺的钟声,还是来寻访张继的诗韵?是来寻找当年诗人的足迹,还是一种时尚的张扬?也许,他们的脚步经过的地方恰好踏上了张继当年的一枚脚印,却体会不到张继沉重的步履;即使是在张继当年划着小舟的河道上,也定然体会不出张继的愁怨。没有经历过人生况味的人,如何能够体味出诗人短短的诗行中蕴涵着的深沉的情愫。


   在人的物质追求肆意张扬的今天,人们被功名利禄压抑的精神空间却越来越狭窄,倘若能够静下心来,听听寒山寺的钟声,感受世俗之外的几许宁静,让禅的哲理溢满心头,从而在尘世中求取一方净土滋养疲倦的灵魂,亦不失为一种古雅而庄严的生存方式。


   到寒山寺,不带走风景,不带走香火,带走的是永远回旋在心中的声声钟鸣。


   8、这是千年之前的一首古诗了,唐人张继的诗,抒写羁旅漂泊的愁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发誓:它整整陪伴了我整个的青少年时期。

   不,我忘不了。单是念到“姑苏城外寒山寺”一句,我心已百转千回。

   “姑苏”两字又苍老又风尘又凛冽又女家子气。后来才知道它是“苏州”的别称。于是便更加迷醉得不得了,因为苏州早已是我向往多时的古城。一定是要去看看寒山寺的,还要守候夜半的钟声。——那时还是十七八岁的光景吧,便在心里暗暗许下了诺言。

   后来听到一首轻音乐《月落乌啼》,一开篇就小鸟啁啾,竹笛悠鸣,乌鸦嚷叫,惹尽十分禅意。疑是清晨闯入香云轻绕的寒山寺。那笛声太过脆亮,直击人的灵魂。我一遍遍的听,不能自已。它不是写给寒山寺的曲子是什么?

   又想起上世纪90年代,广东著名音乐人陈小奇写的一首《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多才的陈小奇,他显然借用了张继诗句里的意境。歌曲由俊朗清秀的毛宁演唱,于是一唱便红遍大江南北。我记得我是在旧式的卡带录音机里听这首歌,一遍遍,不知疲乏。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时光都是斑驳而怀旧的,像老电影,一片又一片,回光返照,打在脸上。

   就更加忘不掉这一首诗了。一定要去一回寒山寺吧?

   出来工作的第一年,便迫不及待的要遂现这个千年夙愿。在江南的暮冬天气,一个人背了包,身上揣着仅有的千八百块,跌跌撞撞的向苏州奔赴而去。什么都不怕,只是义无反顾的为圆少年时的一个梦。在苏州城搭了公共汽车,汽车出城,驶向郊外的枫桥镇。一步步逼近寒山寺时,我心扑扑直跳,比和心爱的姑娘幽会还要紧张,还要刺激,还要痛快。

   终于到了。先是在张继当年泊船的枫桥边发了半天呆,看河边青柳垂下丝丝枯絮。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要化在江南这凄烈的景象里。怎么可以这样颓迷,又这样唯美?全因了一句唐诗。

   去看寒山寺。我站在小桥上,透过相机的取景器,变换着不同的角度打量着寒山寺门前那明黄的影壁。当年,羁旅漂泊的张继,是在怎样一个凄清寒冷的夜,听到这寺里的钟声啊?

   我踱了进去,闲闲的看过寺里的千年古树和庙檐殿宇。游人如织,穿梭往来。在一间两层的小阁楼里,果然就有钟声传了出来。那是游人祈求平安的钟声,撞一次5元钱。我定睛看二楼的窗户,木质窗棂,斑剥脱落。那楼阁里撞钟的人儿,他心深深处,该是怀着怎样的惆怅哀愁?

   夜里,我躺在姑苏城的一间小旅馆里,想起少年时的那些梦,一个个。白天里看到的枫桥,听到的寒山寺的钟声,此刻更像梦,又遥远又真实,又清晰又迷离。从此,我的名字我的姓氏要化在江南这凄烈的旧画面里,直至终老:顾,寒,山。(文|顾寒山)

 

  9、 走进姑苏,宛如步入一道绵延的历史长廊。


  有断发文身的先民,刀耕火种,开拓远古文明的源头;吴越春秋的烽火,掩不尽柔婉的丝竹吴音。


  走进姑苏,宛如步入唐诗宋词之中。


  李白走来了,“旧苑台荒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张继走来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杜荀鹤走来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白居易走来了,“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苏东坡走来了,“何常有此乐,将去复徘徊。”陆游走来了,“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深沉的吟哦,诵不完姑苏万种风情。


  走进姑苏,宛如步入一幅淡妆浓抹的画卷。桃红柳绿,抹成一帧重彩的油画;烟雨蒙蒙,染成一方雅致的水墨。画不尽春花秋月,摄不完依依姑苏情。今日的姑苏,昔日的郊外,多少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五湖四海的人,纷至沓来,在这里投资创业。多少神话传奇,在这片热土上传扬。走进姑苏,自己也成画中人。


  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空城,是我。

  经年行路,风霜中最惦念的是故乡那扇小轩窗,几次梦里潜入芭蕉院,看见少年的她梳出自发。她的夜半孤影总让我不能放心。

  无家,可以禀明死生;无兄弟,可以话桑麻;等我的人,我却无梦相赠。

  身,已如秋蓬,心,寄托行云流永,我怎能再做春闺梦里人?

  故里重回,旧友流散;与我缔结初梦的人也已儿女成行。最后一个牵动心绪的人既已建筑家室,守住了春花秋月,我可以完全放下了。

  她不会知道那个出远门的人,枯坐在市集一隅,远远看她提篮牵儿从眼前走过。

  她不会听到,当她与小贩评论斤两时,我幽微的唱叹。

  她不会知道,多少次我在梦中重回江亭,折了春柳,放在她打水浇衣的井边。

  她不明白,我仍然熟诵当年的誓词。每当与锣鼓花轿错。

  身时,那誓言又绞痛了我的心。

  她怎能了解,我山高水长地想遗忘她的容貌,又在异乡庄园寻找似她身影的人。

  我仍是一个不告而别的人,毁了她少年春闺的人,辜负她的人。

  当她走入另一个屋檐,她的少年空城也归还给我了。

  那么,除了遥遥一见,我焉能怀抱两座空城走到她的面前,把残枝败柳的故事又说一遍呢?

  让她永远不知道我是生是死,则她可以安然无恙地被守护着;让她永远怨一个名字,则她可以平安地过眼前日子,不会回头找空城。

  离开故里的那夜,我是空了的人。

  秋霜已经爬满天,江边停泊的旅舟,或踏歌饮酒,或沉沉地眠睡。三两声夜鸟,更添秋夜静寂,水波摇晃舟身,亦摇晃榻上的我仿佛我与江水、秋霜都是亘古的醒者,靠了岸,又离了岸的。如果,子夜想歌,有什么比叹息更畅怀?

  子夜想醉,有什么比忘川之水更能断愁?

  忽有钟声隔江传来、染了秋霜的声音听来分外清寂,仿佛偷听了我的心事后,似有似无地为我说经。

  说:空山已被雾境收留了:空城,不妨赠给客船去货运;松树林寺里有一口闲钟,正等着天外客,陪它说梵音。(简媜  一口闲钟)

   

  11、一首唐诗,一个落第士子,把姑苏风雅,传送到千家万户,历史,因此多出一种绮彩,千年之间,风采不减;虽然在此之前,姑苏美名早名动天下,但被脍炙人口的诗歌,再次树立成一种高度,被万千人追崇,敬仰。

  枫桥和寒山寺,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一隅之地,也因此在人文历史中,大放异彩,即便是千年之后,只要吟哦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仿佛姑苏城外的烟水苍茫,明月星光,舟影灯色,暮鼓晨钟,都会次第在眼前翻卷,都会清晰的响在耳畔,宛若这时光,能够倒流,这人生,也能够重来,此刻,仿佛许多人都成了唐时的子弟,一袭青衫里,看枫桥的霜叶,听夜色中的啼乌,满肩的月光,把内心里的似水柔情,演绎得恰到好处。

  但在枫桥的记忆里,在寒山寺的钟磬声中,会有多少人生无期,会有多少死生无常,又会有多少冷暖交织,多少阴阳相隔,这又岂是年年一树枫叶如染,岁岁满河波光若烟,朝朝晨钟悠扬,夕夕暮鼓低沉能够数说得清楚明白?当今月不照古来人的幽叹,撞击心灵,当岁岁青丝染镜霜的低诉,萦绕曲肠,这枫桥,这寒山寺,又是怎样的无奈,又该是怎样的茫然?

  从历史的尘霾中破空而来,从岁月的风烟中破茧而出,难道枫桥,寒山寺,就变得冷硬和淡漠,不再记得起生灵的荣衰,不再有万千灵魂的本真和无妄?

  透过时下枫桥两岸的灯色,聆听寒山寺隐隐有些浮躁的钟声,约略品读出枫桥的倦怠,品味到钟声余音里的一丝浑浊,枫桥的夜色,不再纯朗,寒山寺的钟声,不再澄明,大概,这也是历史一路走来的必然,更似乎是红尘万象无处不在的侵蚀和湮没。

  枫桥,不再是张继立在舟头若有所思心事斑斓时的枫桥了;月色,也不是千年以前时的一尘不染,栖在游子的肩头;渔火早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灯火辉煌,霓虹闪烁;千年不老的啼乌,也在人声鼎沸香歌艳舞中遁迹得老远;枫桥,只余下历史的影子,内在的人文气息和天人合一的氛围,更不是随随便便能够际遇得到;寒山寺还在,钟声还在继续,只不过,寒山寺早已成为涂满历史烟尘的一处遗迹,摩肩接踵的善男信女,游人如织,未必真正参悟得到它的精髓;钟声还不会停顿,钟声回荡里,心灵的无妄和澄澈,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寻找,世俗的逼仄,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枫桥夜泊,怕是要真的成为绝唱。

  总是在想,若没有嘈杂的人声,没有那些煽情的灯火,少一些世俗的说唱嗔怒,真的在夜色渐浓的时候,乘一叶舟,慢慢靠近枫桥,停泊在枫桥的夜色里,听寒山寺的钟,悠然响起,一下,两下,三下,敲击着心灵,会不会醍醐灌顶,内心里又变得澄澈一片?这比时下趋之若鹜的人们,成群结队挤进枫桥,在弥漫着汗臭味和世俗气息的场景里,不拘言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敬重,不知道怀揣一颗虔诚的心,要不要好上许多?

  可惜,历史不能复制,时光不能轮回,枫桥已不是千年前的枫桥,寒山寺也不是,连天顶上的那轮月,也不见得是;枫桥,或者寒山寺,对许许多多的男女而言,只是延续了一个名号,其间真正的人文精神,历史价值,根本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甚至,这些底蕴和精彩,正在无声流失,张继信笔勾勒的枫桥夜泊,已成为绝唱。

   

  12、暮色四合,独自在老屋夜读,是一本唐诗集。


   说起诗词,总感觉汗颜。对于从小就接触唐诗宋词的我,在渐行渐远的时光,轻易就忘得一干二净。不只是记忆越来越差,还是从来没仔细背诵,到如今,连一首最简单的诗都想不起来。


  看到空间很多朋友写的诗,满含淡淡清韵,隽永而不失优雅,不由得,又找出女儿的《唐诗三百首》。一个人,静静读,默默记。放下白天的一切喧嚣,让一颗疲惫的心灵安于诗中,领略春花的绚烂,领略秋叶的静美,感受桃花潭水的深情,感受天涯若比邻的相知,体味枫桥夜泊的冷寂。


   一切,在此刻仿若静止。一本书,一盏灯,一杯茶,一个影构成了室内所有的安详。读到有点倦,便掩卷,浅啜一口香茶,满满的香草味便溢满唇齿舌间。


   捧茶,渡步窗前。不知何时,窗外已下起了细雨,沙沙有声,仿若久违的故人,敲打着雕花的窗棂。久违了,这雨声,就像好久不曾接触的唐诗。这湿润,距离上一次好像真的隔了很久,以至于,感到有一丝欣喜。


   邻家,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看来是好友聚会。推杯换盏中,即便隔窗,偶尔也会听到阵阵爽快的笑,是那种不掺杂任何成分的无暇。


   雨,依旧密密麻麻,人依旧慵懒。心底却没来由的生出一份安静。原来,读诗的日子,眉眼心间都是淡淡的清雅,素净。就如不经意间,邂逅了一场盛大的花事。白天,我是不喜欢雨的,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给出行带来不便,连心情也会被浸润的湿哒哒。在有雨的夜晚读书,却是一种别样的情致。


   一个人,合着沙沙雨声,伴着昏黄的灯光,肆意行走在唐诗的婉约与豪放。读到张继的《枫桥夜泊》,昏昏欲睡。恍惚间,我登上了去往枫桥的一叶扁舟,悠然,怡然。而渡我飘然一棹的正是这一份茶的清香,这一份夜的醇美,与静谧,还有今夜与《枫桥夜泊》的又一次邂逅。


   也曾无数次想象着自己身在姑苏城,在一个飘满秋叶的早晨,或者在一个烟雨霏霏的夜里,撑一支长蒿,悠悠的寻梦江南。那想了又想的寒山古寺,那念了又念的沧桑枫桥,那寻了又寻的夜半钟声,在多少个梦里走近,却始终无缘靠近。循着经年遗落的芬芳,踏着长满青苔的悠长小巷,不为打捞光阴里风生水起的过往,也不为邂逅一场油纸伞的美丽。我来,只为那一帘三月的杏花烟雨,只为那深深庭院的一场月光倾城,还有千年前的那一场涛声。这是今生宿命的邀约,我不来,该怎样成全这一场千与千寻的江南梦?


   枫桥外,斑驳的院墙爬满凌霄。是这些寂寂盛开的花树,娓娓的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多少繁华。庭院的主人换了一茬一茬,唯独它们在岁月的风里,不喧,不嚣,独自妖娆着四季的更迭。才知,有些过往真的无法更改,有些故事真的无法用长度去丈量。在时光面前,我们永远是一个追寻者。就像此刻追逐着一个做了很多年的梦,终于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许我们从容的去靠近,去感受那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


   感觉,昨天还是夏日灼灼的葱茏。站在古老的枫桥之上,却忽然发现水面飘零的荷花,残枝,败叶。蓦然惊觉,秋风扫黄了又一季的葱茏。这一场雨后,不知,会有多少人会来体味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


   白云间,那些南回的雁,一声声不舍得鸣啼,却终究飞得越来越远,渐渐淡出了视线。它们是大自然的过客,匆匆来,匆匆去,却是岁岁年年。而我今夜也注定要做一次姑苏城的过客,带着我的向往,带着我的梦,毅然,决然。


   时常自问,经年已远,那一岸枫桥的涛声是否如旧呢?今夜,撑一把昨日的油纸伞,伫立枫桥。点燃一盏渔火,寻觅张继曾经停泊的地方,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水乡的夜毕竟有些凉,有些冷寂,身在此情此景,忽然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穿越千年,我是夜泊姑苏城的过客,为了那袅袅钟声,撑蒿,寻觅,聆听。或许,会邀一两个和我一样的过客,递上一杯刚沏好的菊花茶,陪他慢慢喝到无味。或许,会和张继一样,独立枫桥,对一盏渔火,将生命的静好,缓缓书写,折叠成一笺流年的淡暖清欢。我,没有他的那份惆怅,却有一份如归的感觉。


   穿过一弯月色寂寂,终于在夜的静谧中找到栖息心中多年的渔火与涛声。风轻轻拂过流年,有哗哗的声响,那是枫桥水涛的呢喃轻语。已经千年了,是的,就是这枫桥的涛声,一如既往的潺潺了千年,轮回了千年,却依旧不曾更改。回眸,多少过客曾为它驻足,为它吟诵作画,为它沉醉。轻轻翻开泛黄的诗卷,枫桥尽染枫红,古寺钟声袅袅。


   今夜,夜泊枫桥。涛声依旧,我心如涛。遥想当年如果不是张继停在那一艘旧客船上轻轻吟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也不会冒雨乘夜色小舟,来到这古老的枫桥。岸边,停靠的小船那么多,我该到哪里寻找,哪一艘是张继坐过的客船呢?


   此时,彼时,大浪淘尽多少英雄?张继,终究在我们的视线里沦为尘埃。但他曾经《枫桥夜泊》的画面依旧如诗般留在了每个人心中的丹青。这个世界,人来人往,过客匆匆。总有许多细枝末节需要我们细细阅读品味,总有许多细缘分需要我们用一份懂得去珍惜。感恩一份遇见,就像今夜我穿过烟雨蒙蒙,邂逅枫桥。虽然未曾虚张声势,却早已静默着轻轻梳理,将这一段枫桥夜色,涛声阵阵封入记忆的城。


   多年的等待与守候,已经让我学会了在交集的那个瞬间静默以对。无论有多大的喜,无论有多大悲,都已不会像很多年前的那个青涩的女子轻易就会泪流满面。在流年风雨的浸润下,已渐渐习惯了随遇而安。我没有张继那一刻的“"江枫渔火对愁眠”,我也没有李清照的那一份“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邂逅枫桥,只想依着那一帘三月的杏花烟雨,与那一城倾城月色,听千年前的那一场涛声依旧。不喜,不悲,不嗔,不骄。


   窗外的雨声渐小,沏一壶清茶。看叶片,慢慢浮出几多相逢,几许过客。既然走向你,又何须问未来多远,去路多长?缘分,在茶香里清香袅袅。九月的时光,我在姑苏城外,浅浅酌,慢慢饮。任一颗素心,悠然,如茶。


   秋事,总有几许斑斓,让我们眷恋。枫桥边,我在静静聆听,千年前的那一场涛声。远了,近了,淹没了我们每一次驻足时的对话。夜色,把思念拉长。轻敲,寒山古寺的门扉。只为邂逅,那一段前生就约好的文字尘缘。


   转眼,“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斜风,细雨,未曾归。独立枫桥,不说已经饮尽几多沧桑,轻吟一曲流年的淡暖清欢。那一场有些清寂的枫桥涛声,终究被时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集一壶枫香入韵,用我此刻已素闲的心,落笔一笺与《枫桥夜泊》的不期而遇。让那些云淡风轻的挥手,让那些萍水相逢的感动,都在凝眸的那一刻成为永恒。踏歌而行,击节而舞,轻嗅着杏花酒的芬芳,我愿沉醉在这流淌千年的涛声里。


   秋水长天里,往事微微凉,落霞与孤骜齐飞。流年,缓缓旋转,我们掌心的温度,终究会被岁月覆上一层薄薄的凉,就像这个秋天,一场雨过后,便多了一层浅浅的凉意。而我们依旧冷暖自知,如傲霜的雏菊,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顺水而回的时刻,采一缕涛声,装一壶月光。挥别,枫桥,古寺,钟声。夜色中,我与张继不期而遇,又擦肩而过,只带回一个湿漉漉的梦。枫桥在雨停时渐渐远了,更远了......


   我又听见谁在对面的客船上轻轻吟唱:“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13、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


   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是姑苏城的过客,在一个红叶满秋山的季节,乘一叶小舟顺流而下,只为抵达萦回在梦里多年的寒山寺。多少人,因为唐人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而对寒山寺有了一种难舍的情结。千年前的霜夜,一个漂泊的游子乘着客船经过姑苏城外,被点点渔火触痛了客愁,寒山寺夜半的钟声,却唤醒迷惘的路人。千年以后,桨橹划过的地方涛声依旧,那些手握旧船票的人,又将登上谁的客船?


   江南就像一个梦,这个梦轻轻地落在每个人的心间,使得我们在有生之年,为这场梦而痴心不改。我自问是个清淡的人,却依然无法逃脱梦的纠缠,为了一场杏花烟雨,为了一剪庭院月光,便背着简约的行囊,走在青石铺就的小巷。来到水乡江南,是为了圆梦,这梦就像是前世未了的宿愿,在今生必然要以一种痴情的方式来完成。


   已记不起第几次春去秋来,日子过得久了,才知道人间红尘,无法用时光来丈量。站在古老的枫桥上,刚看过一场雁南飞,它们的离去是那么地坚决。而我却像是一只离群的孤雁,明知寒冷的秋霜会冰冻如流的记忆,却甘愿落在尘网,折翅敛羽,蜷缩在梦的巢穴里不肯离开。是舍不得寒山寺悠悠回荡的钟声,还是在等待千年前那个过客转世归来?抑或是留恋一枚秋叶黯然神伤的眼眸?


   千年了,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多少人事早已更换得面目全非。人间的情爱离了又聚,聚了又散,寺里的僧者换了一代又一代,就连寺内悬挂的古钟也不是那口唐钟了。唯有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端坐在寒拾殿内,接受众生的跪拜,也度化芸芸众生。城市的变迁抹去了许多旧痕,熙熙攘攘的市井,似乎从未走进过枫桥。纵然寻访寒山寺的游人无数,他们亦不忍带着纷扬的尘埃,来到这方净土,只希望把水乡美好的梦,留给后世,让人们都记得,纵算是萍水相逢,也要拟下情深的约誓。


   我甚至想过,回到千年前,我是居住在姑苏城外的贫女。守着一间柴门,种植几树桃花,自酿几坛陈年佳酿,只为收留为寻梦而来的他乡异客。这里绝不是他们的归宿,绝不是,只是给迷路之人一个避风的港湾。他们赏阅过水乡的风情,朝拜过慈悲的佛祖,又将摆渡船只去远方。那一晚漂泊至枫桥的张继,是否会拴住客船,在柴门和我共饮一壶佳酿?又是否会讲述长安城的繁华,大唐天子的威严,以及一个诗客行走于世路的艰难?


   显然这一切都是虚构,因为千年以后,没有谁知道有过这样一个农女。而寒山寺却因为张继的一首诗而远近闻名,成为姑苏的游览胜地。一切都是那么无意,他不过途经枫桥,写下一段无意的感思。他甚至只闻钟声,没有走进寺院,却给这座寺院带来了袅袅不绝的香火。佛家说,一切都是因果注定,或许张继在唐之前的某世,是个僧人,与寒山寺有过一段缘法,所以才会有这么一次霜夜的邂逅。又或许唐之后的张继转世,做了寒山寺某代高僧。


   我想着,张继不知道与多少人有过不曾谋面的缘分,那是因为他的情思和许多人相通。每个人心底都怀有一份诗愁、一点禅意,在繁芜的人生旅途中,只想结束波浪洪涛,找寻一片清宁。我们总是被生活所迫,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试图用柔软的情怀来掩盖坚定的现实。江南是一个储存梦想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才觉得一枚枫叶比世间所有华贵都值得骄傲。我们的放逐是为了心灵有所依托,在仓促的流年里,有时候飘零亦是一种归宿。


   枫桥下面的江畔,停泊着许多艘小船,不知道哪艘小船里,载着某个忧郁的诗人,也在聆听寺院里隐约的钟声。同样是秋季,半江瑟瑟,潮落潮起,就像许多未了的缘分,为了邂逅等候于明夜的霜月。每个人都懂得江山易换的道理,可对于这个千年来早已更换无数回的风物,依旧托付真心。那是因为我们信任自己的多情,而忽略光阴的消减,原来是这样的无情。你在此处热忱不已,它在彼处冷眼相看。


   如果当年张继不曾在客船上吟咏这首《枫桥夜泊》,我也不会痴守在桥头,年年月月等待枫林醉染的霜天。人和人的缘分真的很深,可以维系千年,任凭风尘起落,情怀不改。人和人的缘分真的很浅,只不过是相逢刹那,转身便成了永远的陌路。佛说,缘深则聚,缘浅则分,万法随缘,不求则不苦。那么我是否该以安静的姿态,微笑地看人事转变,看今日离枝的落叶,成了明日枝头的翠绿?


   友说,他很喜欢一句话:“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我听时也怦然心动,原来人与人所有的相逢和别离,都有宿缘。一棵前世不会开花的树,却在今生结上累累硕果。一个前世无情的人,却在今生慈悲。我突发奇想,如果想找到一个人,只寻找一天可以吗?如果想珍惜一段年岁,只珍惜一个秋季可以吗?如果想读一本唐诗,只深爱一句可以吗?


   在一场迂回的梦中,我开始读懂了禅味。许多翻来覆去的故事,其实到最后,都要回归简洁。就像张继的诗,因为简洁、真实,才会滋生出咀嚼不尽的韵味。只是不知道,什么样的黑夜,不需要渔火?什么样的船只,不需要港湾?什么样的青春,不会老去?什么样的相逢,不会错过?但是千年以来,没有谁会在枫桥迷路,因为佛祖和我们,只有一墙之隔。


   既然决定了悲欢聚散,就默默地承担一切结果。当有一天我们真的读累了世事,看淡了人情,那就来到枫桥,乘一艘孤舟,顺水而下,任光阴带走,永不回头。只是,寒山寺那远去的钟声,是否会在梦里,萦回一生?(白落梅)

 

   14、 寒山寺是千年名刹,早在唐代就名播四方,是姑苏城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

正是四月,姑苏城呈现着桃红柳绿。我却无心浏览城市的园林水色、姹紫嫣红,而是急不可耐地奔向苏州城西的枫桥古镇,去解读独具韵致的千年古寺。穿过枫桥古镇的石板巷,我来到枫桥桥头,放眼望去,灰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郁郁葱葱的古树丛中,像一个餐风饮露、饱经风霜的老夫,给人踽踽凉凉的感觉。

我是从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诗里,知道寒山寺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因诗而扬名,诗因寺而流播,寺诗交融、如影随形,遐迩闻名。伴着《枫桥夜泊》诗的韵律,我的心竟扶摇起对千年古刹的景仰与膜拜。

每个寺院都是历史的缩影,寒山寺亦如此。寒山寺原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后人为纪念寒山,改寺名为寒山寺。说到寒山寺,不得不说“寒山问拾得”的典故--寒山问: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高僧对说,意蕴袅袅,值得玩味。

记忆里的寺院,建筑大多都千篇一律--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但是走进寒山寺,才发觉这里建筑的与众不同。也许是《枫桥夜泊》诗的缘故,这里多了枫江楼和霜钟楼。然而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寒山寺的寺门;寺院建筑多以坐北朝南为佳,而寒山寺的大门却别具一格,面向西边,令人心生诧异。或许寒山是唐朝诗僧的缘故,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填词赋诗,誉美抒怀--碑廊陈列着的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风格迥异的诗碑,令人浮想联翩,感怀不抑。

游寒山寺,当闻古刹钟声。寒山寺的钟声有奇妙的功能:“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据说唐代诗人张继当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归途停泊枫桥,闻听寒山寺夜半钟声,茅塞顿开,写下《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也正是寒山寺钟声使他消除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赴京再考,中了进士。

寺院皆是晨钟暮鼓。时近中午,我既闻不到钟声,也听不到暮鼓,心里倏然而至地生出些许惆怅。看来天意要我烦恼不清、智慧不长、菩提不生。走出寺门,回到人流熙攘的枫桥上,回望裹挟着历史质感和岁月尘烟的寒山寺剪影,隐隐约约地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令我荡气回肠、感叹唏嘘!是什么声音让我如此陶醉?哦,原来是寒山寺独有的神韵在我心弦上流动,颤鸣……

 

  1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首诗,我在很多年前就读过,好象是挂在朋友家客厅里的一幅书法。透过龙飞凤舞的草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天涯漂泊的游子那种孤独、忧伤的心境和那淡淡的哀愁。在我的思想里,红枫簇拥、钟声萦绕的寒山寺,该是一个何等清净、何等孤寂所在。

2004年秋天,一个飘着淡淡秋雨的下午,一个容易生长愁绪的日子,我到了美丽的苏州城,到了天下闻名的寒山寺。过去,在我想象中的寒山寺,好象座落在大山深处,远处有开阔的江面,江畔停泊着许多小船,当年名落孙山的诗人就是躺在其中一叶孤舟上,远听着寺内传来的悠扬钟声。然而,当我真正的在一堵黄色的照壁上看到“寒山寺”三个大字时,既没有看到大山,也没有看到宽阔的江面和翻腾的江水。

凄迷的秋雨中,只有一座石桥静静矗立着,桥不宽,也不高,是拱形的,桥边有一块牌子上写着“江枫桥”三个红字。据导游说,桥下是便是古运河,由南向北。静静的流水中,几只小船孤独地停在里面。也许当年张继就坐在这样的船上,充满了离愁别绪,充满落魄和伤悲。再看对面的寒山寺,不大,也没有特别雄伟的建筑,好像只是一座普通的寺庙。难道这就是我梦绕千回的诗境吗?

也许,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理想和现实永远是一对矛盾。为什么诗人张继,当年途经寒山寺,满怀旅愁,触景生情,不经意间写下的这首诗,会千古传颂?而此寺也因此扬名天下,扬名千古。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的我们已经忘记了他的名字。而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自从张继此诗流传之后,才成为一处人们向往的名胜古迹。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眼前的古寺,从导游的叙述中,我知道它历经1500年,屡废屡兴,一路坎坷,一路沧桑,其中不知承载了多少战乱之忧和民族之痛。那是南宋建炎年间,南北纷争,遭到了溃军的肆意蹂践,墙倒屋塌,一片狼藉;那是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竟纵大火,致使层楼杰阁,荡为烟埃;那是日军铁蹄践踏苏州时,高贵的殿堂屋舍,一度沦为日军的仓库马厩……

战火,动乱,国愁,家恨,怎是一个“愁”字了得?有记载,民族英雄岳飞曾到过寒山寺,当他目睹这个百废待兴的千年古刹时,内心澎湃的是报国杀敌情怀;政坛失意后的康有为曾经造访寒山寺,既想在这千年古寺中巡访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也是为了寄托心灵的那份孤寂和落寞。报国无门,仕途无路,一腔的忧患与热血,只能化作满纸的心酸和凄凉。

在静静的秋雨中,我仿佛听到,悲凉的钟声滑过寂静的夜色,残破的古寺之中,孤独的身影在摇曳的风中越拉越长。空远而凄迷,荒凉而孤寂。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们的离愁别绪。陆游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范成大的“朱门白壁枕湾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陈夔龙的“一别姑苏感旧游,五年客梦上心头。逢人怕问寒山寺,零落江枫瑟瑟秋”……

说不尽、道不完的悲欢离愁,从刻在石碑上的文字里缓缓流淌出来,流进游人的心中,叫人欲哭无声,欲叹还休,有一种怆然出世,却又在佛俗两界的边沿凄然盘亘的感觉,似乎是大彻大悟后愁苦而忧伤的灵魂在低语浅唱。走过不惑之年的我,在那个秋天的下午,走遍了寒山寺的各个角落,秋雨润湿了身上的衣服。我在寻找,那盏照耀心灵的孤灯;我在寻觅,那份得以慰藉心灵的关怀,为了自己的天空,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自己的梦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想起了李清照的词。我想到,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钟情于这座千年古寺,是因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面对茫茫人世,面对无法逾越的现实,都怀有一样的惆怅和思绪,都在苦苦寻找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烟雨迷蒙,渔火点点,月光清冷,古寺荒凉,浪迹天涯的游子,何处是心灵的故乡?古人在问,今天的人们同样也在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