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 术 小 史 - 钱选《洗象图》 南宋末年 & 2016 我们曾经和大象有过特别紧密的关系。 上古时,中原地区也曾遍地竹林,象豹虎兕往来其间。春季,大象往沼泽觅食,在湿地上来回行走,人们就在大象行过后被踩得稀烂的泥地上耕种;还会驯养野象,出兵打仗时则出动象军;一直到西汉,中原地区仍有许多大象,还会为皇帝备上专门的象车。后来中原地区温度开始下降,野象栖地渐渐南退,唐时浙江一带还有过大象,再到后来我们就只能在云南看见野象了。 然而大象依旧是人们心中的祥瑞动物,它们负重远行,行为端正,谨慎郑重,是“兽中之德者”。自中原大象罕见以后,南方朝贡时都会往宫廷里送去大象,所以皇家就有了饲养大象的习惯。 明清时候,每年六月六,宫廷銮仪卫的象群会从宫里来到宣武门外的护城河里洗澡。民间来看大象洗澡的人能把护城河两岸围一个满,“千钱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有钱人甚至会出高价钱租下就近的地方观赏。 “洗象”的习俗其实来自佛经里的典故,“洗象”即“扫象”,也有“扫相”的意思,指的是破除对一切名相的执著。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过峨眉山时,也曾在山上洗象。总之,能为大象洗浴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是一件神圣事情,“洗象”也成为了长久以来画家们喜欢的题材。 韩非子解释“象”字的时候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大意是,人们很少见到活生生的大象,只能根据大象的骸骨,在脑海中想象大象生时的形态,所以人们就把自己对外物形态的意想称作“象”。 这或许也是“洗象”的目的吧,就像王弼说的,“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霍去病墓里的石象,只有简单的轮廓,没有细节与修饰,却格外简洁朴拙。 汉代铜象。汉代时候,人们还能够较为轻易地看到大象,刻画出的大象虽然拙笨简单,却雄浑厚重,特别真实,反而更加贴近现实中大象给予人的感觉。 清《皇朝礼器图册》中的宝象,大象背上驮“宝瓶”,瓶里还有花卉装饰,寓意“太平有象”,也是常见于画的题材。“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是中国工艺美术中关于象的常见创作形制。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