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辈儿相声演员 为何很多满族人--(相声谬误百种之十二)

 汇文聚智 2016-12-07

       在老辈儿的相声演员中,满族演员特别多,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满族演员京腔京韵,北京话说相声好听,所以才会有这么多满族相声演员。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那么简单,这与地域和历史都有一定的关系。


        在大家熟悉的相声名家中,常宝堃、侯宝林、赵佩茹、白全福、苏文茂都是满族人。


        八旗子弟 为何从艺者甚多?


        满洲八旗子弟在清末从艺者甚多,首先与旗人生计的恶化有关。按《清代北京旗人社会》所载:“清前期,多数旗人的生活水平高出普通民人,每年饷银三十六两,饷米二十三石。”据姚廷遴《历年记》所述,康熙中期,米价不到一两银一石。”可知此时旗人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直到乾隆初年,米价也不过二两银子一石,旗人仍旧生活的很好。到了乾隆后期,“八旗生计”问题开始显现,沈起元在《拟时务策》中说:甲不能遍及,而徒使之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而环聚于京师数百里之内,于是其生日蹙。之后到了清末,由于旗人人口大量增长、清朝财政危机、旗制积弊日甚、旗人不事生产等原因,八旗子弟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这个过程中开始有一些旗人从票友而成为艺人。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旗人彻底断绝经济来源,才开始有大批旗人下海。


        其次,八旗子弟喜欢艺术者甚多,与其生活环境有关。还是《清代北京旗人社会》所载,道光年间,“仅北京内城就居有数十万旗人,除少数当兵应差外,多数人无所事事,又不得擅离城市自谋生计,精神上无所寄托......何况旗人‘汉化’程度已深,对民间各种戏曲从隔膜到熟悉,进而为时尚所趋,都是很自然的事。”虽然道光四年,清廷定例:“凡旗人因贫糊口,登台卖艺,有玷旗籍的。连子孙一并消除旗档。”但在民间,这道禁令基本上没起到任何作用,之后甚至很多王公大臣也对戏曲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成为票友。满族特有的艺术八角鼓,是公认的相声源头艺术之一,在清末不仅受到八旗子弟的广泛喜爱,许多贵族也都是这种艺术的拥趸者。道光十九年,贝勒奕绮赴京城各茶园登场度曲,九城哄传,各巷口报单高挂,书写今日某园准演绮贝勒八角鼓。结果奕绮被重责四十大板,革去贝勒。此事之后,八角鼓依旧风靡于满族贵族中,也再无因演唱八角鼓而受罚者。相声第一代艺人阿彦涛,就是一位光绪年间因家境贫寒无以为生而下海既表演八角鼓又说相声的满族旗人。清末民初这段时间,因生计问题而下海的旗人大多从事由八角鼓演化而来的单弦和相声艺术,比如单弦名家德寿山、常澍田、荣剑尘、谭凤元,第二代相声演员春长隆、恩培,第三代相声演员裕德隆、刘德智等。阿彦涛这一派的相声最初被称为“清门相声”,后来的文哏相声也由此而来。(关于“清门”相声与文哏相声,以后本人会有专门文章介绍,此处不赘言)。


       所以,老辈相声演员中有许多满族人,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形态决定的。一是,满族人在旗者因旗制不允许从事农商等职业,很多人缺少必要的谋生手段。二是清末直至民初,满人生活状况从窘迫到彻底失去生活来源。三是,在旗满人大多有文化且有艺术技能。四是满族艺术八角鼓与相声艺术相通相袭。这才导致那个时代的一部分满族旗人成为了相声演员,并且为相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不是由简单的语言优势来决定的。


        几位满族相声名家是如何从艺的




        常宝堃的父亲常连安是满洲正白旗人,据常宝霆的女儿常桂芹回忆:“我爷爷有个家谱在一个姑手里,(我读过,当时也不懂拷贝一份)那里面对我家的老姓有记载,可她80多岁了,搬家时不知放在哪了,所以没有找到。我爷爷(常连安)的爷爷是在朝廷里做官的,具体什么官级不知道,只知道朝廷俸禄丰厚,家中殷实。清末民初,八旗子弟潦倒,我太爷爷(常连安父亲)靠卖家中字画,帮助别人写书信等维持生计。也是那个时候改为单姓,好像以太爷爷的名为姓,常姓是后来又改的。爷爷的从艺经历百度上有,也不一定准确,我理解满族多出艺人还是和他们从小朝廷供养,生活优越,善于琴棋书画,又无其它生存技能有关。”




        侯宝林自述应该是生在天津,四岁时被舅舅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从此开始姓侯,养父在载涛贝勒府当厨师,家里很贫穷。从一懂事,他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时常忍饥挨饿,11岁就开始学艺。侯宝林是随养父姓侯的,也是随养父算满族。所以不必深究其出身与老姓。但从其养父为满人,且在曾经权势熏天的载涛家中为仆,之后却家贫如洗,也可看出当时满族旗人的生活窘境。





        苏文茂先生姓爱新觉罗,他1929年2月24日出生在北京楼梓庄的一个满族正红旗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曾世袭骑都尉爵位,民国后断绝生活来源,家境败落。苏先生是正经八百的“红带子”觉罗。按清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大宗”,束金黄带,俗称“黄带子”,塔克世的父亲觉昌安兄弟共六人,俗称“六祖”,对这些非塔克世——努尔哈赤系的伯、叔、兄、弟的后裔称“觉罗”,束红带,俗称“红带子”,族籍也由宗人府掌管,政治经济上也享有特权,直到清亡后才废除。苏文茂的父亲是皇族“红带子”,据苏先生回忆,因为先辈有一位名为“玉宛苏”的,后世遂以“苏”为姓。与大多数旗人在清朝就已开始没落不同,苏家世袭的“骑都尉”为清朝二十七等世爵之一,位在轻车都尉之下,云骑尉之上,年俸110两银。清末虽财政紧张,但对贵族影响不大。后来入民国后家中失去经济来源,苏家最初靠当当为生,手不能担担、肩不能提篮的父亲也病逝,苏家才彻底没落,少年的苏文茂无奈到天津一家药店学徒,后来拜常宝堃为师,才成为一名相声演员。



        赵佩茹先生曾姓肇,据苏文茂先生当年说,赵先生应该和他是一家子。可以肯定赵先生是姓“觉罗”的,但应该不是爱新觉罗。说起觉罗这个姓氏是很有意思的。觉罗本意是“远方”,用在姓氏中是“远方的人”的意思,而用在清室皇族与“宗室”相区别时,则代表“远枝”的意思。按《满洲氏族通谱》载,努尔哈赤原姓“觉罗”。据传,宋朝徽钦二帝及其从亡的宗室大臣等后裔,因祖上来自远方,都以“觉罗”为姓。后来觉罗散于各部,诸觉罗氏因居地或处境不同,一般在觉罗前加上部落名或地名或身份,如: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呼伦觉罗等。而觉罗本身就是赵姓。皇太极为了与其他诸觉罗区别,才定姓氏为爱新觉罗,爱新就是金,大清最初的国号为金,所以以国号称姓,爱新觉罗被称作官觉罗,而其他的觉罗则被称为民觉罗。关于觉罗的汉姓,有清一代,故事颇多:爱新觉罗汉姓曰金,其他觉罗汉姓曰赵,本来泾渭分明,到了道光年间,有些宗室却偏要以赵为姓,有宗室名图克坦,人称赵大,说是赵姓为百家姓之首。清室规定宗室系黄带子,于是有宗室改汉姓为黄。嘉庆帝闻此震怒,下令宗室再有以赵、黄为姓者,一律从重治罪。由此可见,赵先生的老姓应为民觉罗之一。




        白全福的祖父是老北京“天桥”第二代“八大怪”中的“老云里飞”白庆林。父亲是第三代“八大怪”居首的“小云里飞”白宝山。据白全福之子白金城回忆,白家祖上是内廷侍卫,白庆林也自小练武,但因为身体原因而流落民间,他成为艺人后这一身武艺也算有了用场,因为籍隶正白旗,所以就改姓汉姓“白”。




        还有一家要说的,就是李伯祥的祖上。李伯祥的伯祖李益山、祖父李子衡,并非满族,却是汉军旗人,清八旗不仅有满洲八旗,还有汉军八旗与蒙古八旗,李家籍隶汉军镶黄旗。据李伯祥回忆,清末家中每月大约有十五斗米的俸禄,支持家中生计尚可。辛亥后,汉军旗人与满族旗人处境完全相同,李益山、李子衡别无所长,但会弹唱八角鼓,所以就下海成为单弦弦师,著名的单弦曲目《挑滑车》和《赵彦求寿》就是李家兄弟创作的节目。因为都是旗人,处境相同,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与赵佩茹先生成为莫逆之交,李伯祥才成为赵先生的大弟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