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时代 ——再造耶鲁法学院 劳拉·凯尔曼著 阎天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 《黑暗时代》译后记 这本书原是《耶鲁法学院史:一百五十周年系列讲座》的一章。2010年秋,我求学耶鲁,入学第一天就收到了院史。院史由讲座时的院长主编,多位校友参撰,新生人手一册,显然是法学院构建“想象共同体”的重要手段。顶尖法学院的“形象工程”是如此“高洋上”,我当年着实感慨了一番。 然而细读之下,这部官修正史却并非宣传品,更不是神话书。作为原书的最后一章,《黑暗年代》将耶鲁法学院的现代历史,追溯至1967年到1970年间。那是一个“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剧变、悲欢离合的时代”:校园内外的风云齐聚到墙街127号的小院,种族矛盾、性别矛盾、师生矛盾竞相爆发,主流与非主流、传统与反叛之间的张力左右撕扯,使得共同体濒临崩溃。然而,正是在苦难之中,法学院跌跌撞撞地走向新生,并一步一步地攀上了法学研究和教育的巅峰。身为黑暗年代中人,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曾在回忆录里写道:她不仅看重登上头条的事情(headline),更看重反映大势的线索(trendline)。黑暗的记忆曾经占据报端,而辉煌的线索已然隐伏其中。作者劳拉·凯尔曼(Laura Kalman)以董狐之笔,将交织在一起的明线和暗线描摹出来,揭示了寓于其中的、关于法学院历史的辩证法。
在凯尔曼的笔下,耶鲁法学院是开放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学院的影响力也辐射到世界各地;法学院又是封闭的,共同体内保有安稳如山的内聚力,学术传统一直在沉静而坚韧地生长。这是一部机构史,又是一部智识史。如果读者希望更全面地了解耶鲁法学院的智识演进,我推荐凯尔曼的两部专著:一是《耶鲁法律现实主义,1927—1960》;二是《耶鲁法学院与六十年代:反叛与回响》,也即本书的扩写版。 翻译这本书是法学院中国校友的共同心愿,只是由我来执行而已。2015年12月中,我与田雷(微信公号雅理读书:yalipub)、刘晗、左亦鲁餐叙,商定了翻译计划,又用十天时间一气完成了译稿,配齐了地名志和人物志。亦鲁兄很可能是最热烈的支持者,因为书中提到了我们共同的导师——葛维宝(Paul Gewirtz)教授。当年学院图书馆起火,还在读书的教授及时报警,保全了无价的珍藏,也给学院提供了挣脱黑暗年代的契机。在纽黑文,法律博士候选人赵丹洋(微信公号:zhaodanmeow)提供了插图照片,我在北大读书时的同门师妹、法学博士候选人刘真珍做了很多沟通工作。得益于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白丽丽编辑的大力推进,这本书以最快速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书出了,评断权就交到读者手里,而文责当然由译者来负。 我曾于2005年夏天短暂访问耶鲁,2010年正式入学,用四年时间先后获得了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和北大一样,耶鲁是我的母校,我深深地爱着她。我怀着无限的谦卑,翻开母校的历史,寻找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这是一座圣殿,而凯尔曼让殿堂中人生动起来、亲切起来。感谢作者。我们与母校共命运。
阎 天 2016年3月13日 北京大学法学院 作者:劳拉·凯尔曼(Laura Kalman),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大学分校历史系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律博士、耶鲁法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法律史学会主席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