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年代南京城的20个细节,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都在这了

 一帆858 2016-12-08

八十年代南京城的20个细节,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都在这了


八十年代南京城的20个细节,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都在这了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一代代人在城市里生活,行走,喜怒哀乐,就构成了城市的表情和记忆。以下是瓶子姐在故纸堆里找到的关于南京城的20个细节,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你的童年?



1.

1980年3月17日,金陵饭店正式破土开工。档案披露,金陵饭店最初选择了4个地址,分别是莫愁湖、玄武湖、中山门、新街口。经过地质勘探发现,莫愁湖、玄武湖周边地质条件差,不适合建高层建筑;中山门外当时地理位置较偏,而新街口地质条件最好,是五台山阶梯延伸,平均岩层深度超过20米,在这里盖高楼工期短、还节约建设成本。此外,新街口地处市中心,符合国际建五星级宾馆选址要求,可以借助盖楼机遇,对旧城区进行改造,一举两得。当时国内外多家著名设计事务所或设计院共提出了6套设计方案,低楼方案是25层,楼高77米;中楼方案,28层,楼高86米;高楼方案,37层,楼高108米。最终高楼方案因造价最低(每间客房4万美元)中选。



2.

1980年12月,市政府专门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俗称“三大件”)市场供应情况。当年江苏省分配给南京市计划自行车45250辆,缝纫机29200台,手表175000只,其中钟山表160000只。按照当时南京主城区户籍人口,相当于60—70人一张自行车券,120—130人一张缝纫机券。只有手表情况好一些,因为有位于中山陵的南京手表厂生产“钟山”表,供应情况15—20人一张券。



3.

当时,最吃香品牌,自行车是上海凤凰、永久,天津飞鸽牌;缝纫机是上海蜜蜂、蝴蝶;手表是上海、钟山等。几年后,随着先后建设了南京缝纫机总厂、南京自行车,“三大件”供应紧俏局面才逐步得到缓解。



4.

80年代,南京满大街都是拖着长辫子的无轨电车,马路上架起了蜘蛛网似的电车线,电车的两根"小辫子"搭在两根电线上。常在拐弯处,"小辫子"和电线打出火花来,接着一根或两根"辫子"便从电线上掉下来,于是车就停下来,受过训练的司机便下来将"小辫子"重新搭上再继续开车。后来,又出现了两截车厢、中间有折皱帆布连接着的铰接式大客车,老百姓叫它“大通道”。颠簸或转弯时,中间连接的绞盘转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还有些怕人的。



1981年,为缓解北郊厂矿企业职工上下班乘车难的问题,南京开辟了几条特殊的公交线路,都是由城北的迈皋桥出发,经中央门,分别到达中华门(三元巷)、水西门、建康路、中山码头。依次定为101、102、103、104路,此四趟车,只在早晚高峰时间发车,沿途只在一些职工上下班人数多的站点停靠。群众多把它们叫做大站车。大站车前后运营10多年,极大地方便了城北的广大市民。



5.

80年代初,南京知青和下放户相继回城,城市人口膨胀,而城市交通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那时,排着长长的大队等公共汽车,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等一趟车是常有的事儿。人们伸着细长的脖子,不断变换站立的姿势,在严寒中、烈日下等着公车的到来,再挤着、抢着上车。早晚上下班高峰时间,主要公交站点往往是黑压压的一片,塞满人的公交车溜站,而中途上下客的车辆又常常会在上满人之后被还想上车的人扒着车门走不掉,甚至出现车辆强行启动行驶仍有人扒在车门之外的"特技镜头",加上车速慢和路堵,经常是乘车不如骑车快。职工上下班乘车除了心急火燎之外,还要忍受"沙丁鱼"般的拥挤。职工上班迟到屡见不鲜,"乘车难"已成为市民的热门话题。在城市交通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南京部分工业企业在1984年至1985年掀起了一股用交通费发自行车热。



按照规定,职工上班乘车从起点至终点满6站,单行票价满1角的即可享受公交月票,每人每月5元;如不乘车而骑私人自行车的给予每人每月2元交通补贴,也称自行车补贴。发自行车的条件是符合享受月票待遇的职工在自愿基础上,由单位发给一部新的自行车,5年之内不再享受月票和补贴。照此计算5年月票合计为300元、补贴为120元。所发自行车绝大部分为地产的大桥牌和金狮牌(与常州自行车厂联营),其零售价为148元和156元,发地产车的企业均从厂家进货,降低了成本,如愿骑车的拿自行车则费用略有节余,而拿月票的改拿自行车则费用减大半。那时职工的月收入只有几十元,免费拿一部自行车是极具诱惑力的事情,况且一部车子的寿命远不止5年。



6.

1981年,南京第一张征婚广告被张贴在鼓楼广场小巷中,轰动石城,民间纷纷效仿。于是鼓楼出现第一个街头征婚广告栏,地点在署光电影院马祥兴牛肉馆小巷。虽地处闹市,但不影响市容,只见参观者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两侧墙上张贴的征婚广告内容为介绍征婚者性别,哪年生人,在何单位、职务,有多大面积房,父母有否退休金等。落款清一色为详细地址、人名,无电话号码(那时基本无私人电话),收信人均中转人。1983年,报刊杂志开始免费登征婚广告,街头征婚寿终正寝。



7.

1981年12月24日,南京举办首场集体婚礼,婚礼在市体育馆(现在中山东路全民健身中心)举行,254对新人及亲属上千人参加,市四套班子负责人出席,当时的团市委负责人、后来的文化部长孙家正是主婚人。12月25日出版的《南京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图文并茂刊登了当时盛况,成为市民街谈巷议话题。


当时职工休息是每周休一天,不是现在双休日。年轻人结婚,婚假也比现在短,一种是晚婚,男26岁,女24岁,一对新人可以休5天婚假;第二种非晚婚,新人只能休3天。为了鼓励年轻人移风移俗,凡参加这场集体婚礼的男女青年,晚婚和非晚婚的均增加3天婚假,这样最长可以休8天,最短可以休6天婚假。计划经济年代,新人结婚凭票购买婚宴菜肴、香烟、名酒。经过有关部门特批,每对新人家庭参加集体婚礼后,凭票可以额外购买4条甲级香烟,6瓶优质白酒。市民政局,市计划生育办公室还向参加集体婚礼的夫妇赠送了纪念品。


80年代初讲究知识、人才,找对象要找有学历,有文化的。集体婚礼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一般由市区或单位团组织张罗,新郎穿中山装,新娘穿西服,对面坐成一长排,桌上摆有点心、水果。仪式流程是领导征婚,再舞会表演、合影等。



8.

1981年,南京的户口簿开始采用塑料外壳,收取两角钱工本费。以前没有外壳时,换户口簿和领新户口簿都是免费的。也就是这一年,户口簿取消了“成分”一栏,增加了居民身份证编码等项目,并由32开本改为64开本。上面的寄语也从70年代的“团结友爱,共同进步”改为“计划生育、勤俭节约”,到了90年代则改为“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9.

1981年,中央门广场建起南京第一个太阳灯,并改成转盘。建造太阳灯的原因是,中央门广场面积大,四周无高层建筑,夜晚光线弱,不少外地卡车行至此处,误在转盘处行反道,造成事故隐患。太阳灯建在一根20余米钢制高杆上,灯体似圆盘又似撑开的雨伞。伞四周有六只大灯同时照射中央门广场。每盏灯1000瓦功率,共6000瓦的光线,比普通的白炽灯亮三倍。晚上10时后,太阳灯自动关闭三盏以节省电能。当时,这是南京一处最高、最亮、最特别的景观灯。至1986年,中央门立交投建,太阳灯拆除。



10.

1982年,南京市出台决定,定雪松为市树、梅花为市花。



11.

1982年,南京旧城改造进度加快,有关部门启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顿门牌行动。恢复了不少老地名和原街巷门牌。统一为蓝底白字。



12.

1982年,南京出了个中学生女飞人。15岁的邵俊生于1967年,先后是雨花台区实验小学、雨花台中学、六中、南京体院学生。她作为江苏省第十届运动会南京市代表团成员,战胜了全省几十名成年选手,跑出女子百米13.1秒的优异成绩,为南京市赢得了一枚银牌。


1985年,她又代表江苏省赴西安参加全国青少年田径赛,荣获100米和200米两枚银牌。凭此成绩,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并被保送南京体育学院深造。



13.

1983年10月4日,历经3年多时间建设,有中国第一高楼之称的金陵饭店正式开业。



14.

八十年代,堂子街的旧货旧书市场名气很大,但始终处于半公开状态,有关部门采取不承认主义,风头上驱逐没收,从严处罚;风过后放任自流,视而不见。所以除堂子街外,鼓楼广场的西南角、汉中门广场、山西路军人俱乐部、工人文化宫、明故宫午朝门、夫子庙瞻园路、水西门外大桥、锁金村广场、南京大学门前的汉口路、南京师范大学和河海大学门前路边等处,都曾一度出现过旧书摊点,有的逢周末成市,有的则每天设摊。这些路边摊点大多延续到90年代初;而非交通要道,如汉口路上的旧书摊前后持续约十年之久,直到90年代中期才冷落下去,且深为南京大学的师生所怀念。



15.

80年代初,在中山东路省广播电台旁的"南京教材书记"门口,曾有一个自发性的“小人书交换市场”。那时正值文革后小人书刚刚开禁被允许再版发行,那时实行的是单休日工作制,逢至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白天,这里聚集着许多人,其间绝大多数是收藏爱好者以书会友,以书换书,也有些人是将自己看过的小人书原价甚至高价出售。遗憾的是,由于交换市场无序膨胀扩大,影响到中山东路的市容交通,不到半年就被强制驱散了。



16.

1984年,金陵饭店购物中心建成。鼓楼广场西北角中山北路上的鼓楼百货商店改名为新街口百货商店鼓楼分店。山西路广场南侧中山北路上的山西路百货商店开始扩建。夫子庙秦淮河畔的永安商场重建后开张,为三层仿古建筑。



17.

八十年代初、红星立体电影院在春节期间上映了立体电影《欢欢与笑笑》,每天放映八至九场,场内笑声不绝。许多工矿企业的工会干部前一天晚上就早早地赶到影院售票处窗口,排着长队耐心等待第二天早上能买到票。夜间天气寒冷,他们身披绿色军大衣御寒,搓手跺脚。肚子饿了便吃点面包、饼干,其景甚是感人。


团体票售完后,影院也适当出售部分个人票。抢票场景十分壮观。有些拼命三郎竟能爬到人的头上将手伸进窗口购票,以致秩序大乱,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呼叫公安维持秩序。直至八十年代中后期,电视、录像开始普及,争购电影票的情景一去不返。



18.

80年代,单位组织游玩庆祝活动,一般安排在玄武湖和莫愁湖两大公园。为了分流,家住城南的职工尽量安排在莫愁湖公园,城北的则安排到玄武湖,而且和平时购票入园不同,五一期间必须凭游园券才能入场。梁洲的游艺项目有激光打靶、遥控汽车、白昼电影、自行车比赛、激光打坦克等;环洲有冰球比赛、套圈等;水面则有彩船、摩托赛艇、遥控兵舰表演等活动。游艺项目大多是由南京各厂矿设立。



发放五一游园券的历史一直到1990年才告一段落。根据《南京园林志》载,“1990年5月1日,市里接受群众意见,节日不再发游园票,玄武湖公园正常开放,游园群众在儿童乐园、高速快艇、水上列车、盆景馆等游艺点尽情玩乐,他们说:‘还是今年这个办法好,节日公园照常卖门票,大家想来就来。’五一节日两天,游客近20万人。”



19.

老南京的记忆里,玄武湖最有名的莫过于“鸭子船”了。小孩子进玄武湖的固定程序肯定包含划船这一项,很多小年轻的第一次约会也是在鸭子船上,可以说玄武湖几乎见证了绝大部分南京人的恋爱。湖水、杨柳、芳桥、草坪、鸭子船……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人从傍晚逛到晚上,环湖路上游人渐渐稀少,只剩下满天星斗顽皮地眨巴着眼睛,恋爱差不多就算成功了。时髦的年轻人还会带着海鸥相机拍照,哄女朋友开心。几十年岁月变迁,如今的鸭子船变成了豪华画舫、大型游船,但那份怀念和记忆,那份与玄武湖的情缘,永远留在南京人的心中。



20.

八十年代后期,南京广播听众中活跃着一大批"桥友"。当时经济台有一档《睿丽夜话》,是全国较早的播音员与听众之间思想交流的谈心节目,由此开创电台主持与听众的互动先河。后来,睿丽调走,节目由方方、俞晓等人主持,才改成了《午夜心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