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

 美文云中飞 2016-12-08


语文课程建设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而教育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语文教育的变革奠定了基础。顺应时代发展,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无疑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现代教育变革与“核心素养”的提出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建立“核心素养体系”,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政府启动教育变革的郑重宣言。所谓核心素养,即在教育活动中以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目的进行现代教育的系统重建,其输出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知识与能力,也包括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究其本质是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标准。这不仅应该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也应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归宿。


“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导向


从2014年启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讨论稿来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发展层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定语文素养的语言基础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其意图就是要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弥补这个短板。但在呼唤人文精神回归之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即忽视了语言基础性学习,课堂上太多空泛化的议论,学生学习知识不扎实。此时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层面”非常有必要。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注定是以语言发展为基础的。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奠定语文素养的认知基础

我们要看到有意义的学习都是需要促进思维发展的,同时我们承认语文学习的思维具有特殊性。参与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这包括一个人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思维能力、语言水平、思想水平,以及审美判断能力等。阅读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基础条件存在差异,而且很难做到整齐划一,于是其阅读中的思维活动不是同一起点的,而且在思维发展上也是多维度的,具有多元认知特点。语文教学客观需要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如今,我们把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发展层面定位于思维能力提升,强调这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奠定语文素养的文学基础

在语文学科素养中,文学鉴赏与表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它又是语文教育中一个较高的发展层级。文学的魅力体现在阅读与写作两个重要维度。了解语文教学现实状况的人都知道,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短板,而时代发展迫切需要在个人素养上增加这种宝贵的学习品质。在偏于文学特质的阅读和写作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核心素养,不能少了“一味药”: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文学具有天然的审美属性。“课标”修订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于文学教育的高度认同。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奠定语文素养的文化基础

重视文化传承是母语教育的固有责任。同时要看到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就是全面的现代化发展,包括文化上的革新与社会新秩序的重建。由此还需要有文化上的革新意识和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语文课程的功能就是要在学习语言应用中发展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并且塑造出来一代新人。学生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不过,我们强调发展语文素养既要打好文化基础,也要警惕教学中出现泛人文化的“天马行空”式的讨论。离开“语言构建与运用”这个一切“素养”扎根的土壤,开不出所谓文学、文化的花来。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重建


(一)构建适应自主学习的语文课程群

语文课程建设势必会导致教师从教“一本书”改变为建设“语文课程群”,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适宜的教育。新考试制度要增加课程学习的选择性,这就意味着学校需要动员教师开发和实施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教师“恪守一本书,教一辈子”这个生态要被打破了。教师需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在学生选择课程的同时其实也在选择教师的教学,这对于教师来说是有压力的。在未来较为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是最为丰富的一类。在学校里,原本被预设的一门学科课程正在演变为学科课程群。在课程增量之后才可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选择。

(二)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狭隘教学观

目前,社会文化环境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信息和教育资源的垄断不复存在,“教材、教师权威”的观念正在被打破,教师需要重塑形象。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已经意识到,如何充分运用课程资源,与教材配合成为教学实施中的“复合样本”很有必要。从“教教材”确保教材权威,到教“复合样本”,这就是“用教材教”。这体现在多个改变:一是教学容量在增加,因为课程资源被补充进来了:二是增加了学生在丰富学习的内容中满足个体化发展的选择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即他不再困于教材的限定;四是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客观上需要具有辩证思维,既要看到教材样本的好处,也要看到其各种局限性,甚至谬误。

(三)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语文素养体现在语言、认知、文学和文化四个方面,语文教学要把促进一个人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核心素养中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整体素养发展的基础,而把认知发展、文学发展和文化发展作为高级发展目标。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而学习语言应用是其主要任务。就此看来,语文核心素养的诸多层面及其包容的若干关键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语文学习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一个互为包容的整体。

(四)重视基于共同基础的差异化发展

语文学习的起点存在个体差异,每一个人发展语文能力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这是语文教学独有的特点。语文教学需要重视构建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础,并且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共同性体现在:1.聚焦在课文阅读;2.聚焦在问题探究;3.聚焦在共同价值观;4.聚焦在共同学习。语文教学中要兼顾差异性,体现在: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2.构建一个经验分享的机制,也是合作学习机制;3.重视课堂中教师主导的师生对话,更好地修正学生的思维。

(五)突出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任务驱动

围绕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新版“课标”明确了语文学习的主要行为方式,包括阅读与鉴赏、写作与表达、梳理与探究,并且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怎样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呢?这是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中教师普遍疑惑的问题。2014年修订的“课标”给出了答案:“学习任务以活动形式展开”,学习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设计组合成“群”,也就是学习任务群。这是修订后的“课标”的一大亮点,也是重要的研究突破。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组织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课文教学,更为强调基于现实生活所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发展语文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摘编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年第4期。摘编者:李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