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叔阳《闲谈读书》

 江山携手 2016-12-08

闲谈读书

苏叔阳

 

我记得很清楚:20多年前,一位比我年轻的朋友对我说:“钱钟书先生说,现在读过几本书的人不多了。”我听了,心里漾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心情。因为我就是没读过几本书的人。

这事、这话我记得很清楚。

我以为,钱先生的话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现在读书的人不多了;二是,认真读书并且读通读懂的人不多了,或者还可以加上一条:读真心有用的书的人也不多了。读书的人当然有,杂而博的读书人当然也有,读了书去炫耀的人也当然有,然而有真学问、将书中的学、理化为自己的真知而又反哺社会的学人则不多哉,不多也。

这是钱先生对那时读书风气的感慨,与先前或说他年轻时相比,有些江河日下的气象。现在呢?我不敢说,但社会上浮躁之风好像比20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生动的局面不是浮躁满街飘。现在生动确乎有之,但浮躁及虚夸仍然有之,乃至此风甚烈。能坐下来读书,静心思考,应当是生动的局面之一,因为孜孜以求,正是前进的动力之一。整个社会都能潜心读书,认真学习、思考,这社会当然会大有希望。

书籍是古今中外前人知识的积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现在有些不兴时,那么培根老先生的话:“知识就是力量。”总该还会打动人心。

知识的来源很多,读书是重要的方式。倘读书蔚然成风,国民素质必然大大提高,今日令人咋舌的种种不良风气就会大大减少。写小说写戏的人都知道,时代氛围对于人物心态言行乃至性格的重要性。一个如饥似渴学习、读书的环境,小小的丑行就会被放大,而无处存身。贪污、腐败、欺诈、堕落等等恶行与污浊的环境、风气有关。假如全民读书,人人好学,罪恶固然有,也会大大降低,更不要说读书给国民带来的正面的好处,对提升社会进步的速度大有裨益。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中期,全国“向科学进军”,读书风气之盛,给我印象极深。那时我刚上大学,校园里一派学习的生机,同学间彼此帮助,真诚相待,让人觉得“社会主义就是好”。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为那时代留痕,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也为那时我的弟弟妹妹们记下了生动的少年时光。那是多么多么地“欣欣向荣”!

当然,要做到人人如钱钟书先生般有学问有知识是不可能。但做到人人比今日之自己更有知识,有见地是完全可能的。假如人人有主见,有思想;人人嘴里不说粗话、脏话,以京骂、×骂为耻,道德素养令人赞叹,仿佛到了君子国(不是讽刺意味的正面的君子国)霭然有古风。那么,和谐社会必也迅速到来,是不是?!

所以,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事,还是利国利民于全社会的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应当提倡为国读书,这也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读书自然有方法之比较,那是另一篇文章的事,或许可以写一本书来论谈。我的主意是先找最需要的最有兴趣的书来读。读后想想,努力将书中的一切想通,能做到取舍由己当然好,暂时不好分辨先放在心中盘算一番,或求教他人。重要的是不要拿来炫耀,知识好比碗中的水,你越是荡越容易洒出去,到了儿所剩无几。

读书的事话题太多,只好先打住。

※ 来源:《北京晚报》2006-11-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