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杨继盛劾严嵩疏 明朝的严嵩,算是一个“奸佞”。与严嵩死嗑的人,自然算“忠良”。忠良首先要有骨气,明朝有骨气的忠良,有这样两个人: 严嵩像 第一个人,叫沈鍊。沈鍊(1507—1557),字纯甫,号青霞,会稽(今绍兴)人。沈鍊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当过溧阳等地的县令,为官比较清廉,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也不错。但这个人脾气很坏,仇官、仇贵心理明显,每每龇龉权贵,加上才识一般,所以很难在官场上混下去,最后文官几乎混成了“合同工”——锦衣卫经历,管管文书与档案。 沈鍊与严嵩交恶,其实是因喝酒引起的。沈鍊与他的上司陆炳关系不错,陆炳与严世蕃过从甚密。沈鍊与严世蕃有共同的爱好:嗜酒。因为陆炳的介绍,沈鍊与严世蕃成了“酒友”。酒友人们经常在一起斗酒,严世蕃的脾气更坏,喝到面红耳赤时,严世蕃便拎着对方的耳朵灌酒。沈鍊本是个性格偏狭的人,受不了严世蕃的气,两人便从酒友变成了仇人。这事传到严嵩耳里,老首辅气不打一处来,大骂儿子有失体统,也骂沈鍊不是个好东西。以沈鍊的身份,严嵩是犯不着跟他计较的,无非借机教育教育儿子。 沈鍊知道严嵩发脾气后,气愤又害怕。首辅都认定自己不是好人,还有什么前途?一时兴起,沈鍊上疏疏劾严嵩,一气写严嵩十大罪状。就算严嵩当时真有什么罪,沈鍊应该是搞不清的,最多只是道听途说,所以当时的兵部官员徐学谟在《世庙识余录》中说:沈鍊据言的“嵩十罪,俱空虚无实”。 明世宗看到这份奏疏后,非常生气,将沈鍊狠狠打了一顿,最后将他赶到保安种地去了。 沈鍊在保安仍不安份,没事就骂严嵩父子消气。自己骂,还喊周边的老百姓帮他骂。当地老百姓对朝廷的事根本就不明就里,权当这是一项娱乐活动。沈鍊还扎了几个稻草人,写上李林甫、秦桧、严嵩等人的名字,喝醉酒后又领着一班人拿箭射之,不像一个正常人所为。 沈鍊直接招人忌恨的事,是经常找地方官的茬,制造纠纷。当然,为他叫好的老百姓还是有的。总督杨顺看不下去了,觉得这个酒鬼也教育不好,留着实在是个麻烦,还不利于地方稳定,便找个理由把沈鍊给杀了。杨顺算不上严嵩的党羽,沈鍊之死完全是性格缺陷所致,无涉忠奸。 明代杨继盛手书遗嘱刻本 另一个人,便是鼎鼎大名的杨继盛。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初任南京吏部主事。 夏言与仇鸾都是严嵩的政敌,首先向仇鸾发起攻击的,正是杨继盛。以敌我划线,逻辑上就是我敌,杨继盛应该属于严嵩派,所以严嵩将将杨继盛调到兵部任武选司员外郎。 杨继盛固然恨仇鸾,但也恨严嵩。怎么会这样?杨继盛是明朝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的思维方式通常有点反逻辑。唐顺之在嘉靖朝仕途不顺,后来潜心做起了学问。唐顺之与杨继盛是朋友,曾给杨继盛写过一封信,暗示杨性格上的弱点和才识之不足:“颇觉慷慨,激发之气太胜,而含蓄沉机之力或不及焉……” 唐顺之的看法是很中肯的,杨继盛的个性与沈鍊非常接近。“明史馆”的学士们在讨论“杨继盛本传”时甚至说:“分宜(严嵩)在当日,尚可为善。可恨杨继盛无知小生,猖狂妄行。” 杨继盛毕竟不是拿出场费过日子的艺术家,吃的是一碗政治饭。实际上,杨继盛并非无门无派,在国子监时,他即为徐阶的门生。正是徐阶,让严嵩彻底败下阵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向严嵩发起了进攻。杨继盛罗列了严嵩“十大罪五奸”,同样是从“科学”论证入手的——这一年,出现了日食、地震,春雷也比正常年份来得晚,所以朝臣中必定有坏人。严嵩位居官员之首,说坏人不是严嵩,反而显得欺软怕硬。 这时的严嵩,已经七十四岁了,体力、智力日见不济。严嵩也想通了,国事当中问题确实很多,天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也没多大意思。见到的杨继盛的指控,严嵩便向世宗请求辞职,说杨继盛批评这批评那,都是冲自己来的,无非是想“邀誉卖直”。 明世宗没有批准严嵩的请求,而是决定拿杨继盛开刀。这个结果,完全出乎杨继盛的预料,但确实又是他自找的。国家治理如果真不成样子,严嵩不过是奉命办事,真正的“一把手”明世宗,将承担什么责任?杨继盛没悟出这个道,形成明攻严嵩,涉嫌影射世宗。 杨继盛为了提高奏疏的可信性,更是出了一个昏招。他对世宗说:我讲的严嵩诸多罪恶,您如果不信,可以去问您三儿子朱载垕、四儿子朱载圳。这就更坏了:分明是拿儿子坑爹,骂老子昏聩。换了明世宗,别人也会这么想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月,杨继盛被弃尸于市。 临刑前,杨继盛作了一首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作为文艺工作者,杨继盛的作品感人肺腑。 严嵩 书法 沈鍊与杨继盛,皆有骨气。但骨气原是一阵风,有时还带一点酒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