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条石和铃铛阁

 旱萝卜 2016-12-08


  前段时间在网上搜集到一些资料,其中记录了三条石和铃铛阁地区消失的胡同街道,整理后发现竟然有一百二十之多。于是想到,今后或许在也看不到那些街区和街景了,或者将来在天津的地图上也难见到这些地名了,为了留住这些珍贵的记忆,写下如下文字。

  三条石—天津工业的摇篮


  我舅舅今年八十岁了,是一位目睹三条石变迁的老人,从小在三条石当童工,后来走上领导岗位,成了一家国家百强企业的厂长。当我提起当年的三条石时,他脱口而出的歌谣,就真实地反映了那时老工厂的生活“三条石,靠运河,棒子面,大粗箩,咽不下,用棍戳,饭食孬,要好活儿,要抽烟,有锯末,要喝水,有臭河。”、“三条石,青石板,一铺铺了二里远,方便了李鸿章,累死了采石汉,乐坏了铁厂的王老板”。”这后一首歌谣就唱出了三条石的来历。

  说起三条石的来历,天津广为流传着一个故事。很早以前,这里就有烧瓦的窑场和常年积水的片片水洼,当年这里最大的坑洼叫做“落马湖”,仅从名字上,足可以想象到其大小深浅。那时各地贩运水果的船只抵津后,就把大量的水果存放在这里,然后再向小商贩批发,于是就出现了经营水果的“果子行”,人们便习惯地把这里叫做“果子行大洼”。

  清末“天津教案”发生后,李鸿章作了直隶总督,虽说衙门口设在保定,但他每年要在天津呆上三四个月。当时他住在总督衙门,就是原来河北鸟市电影院一带。有一回,李鸿章刚回到天津,老婆就死在总督衙门后面的住宅内,也就是原来三岔河口三角地三条石中学附近。为了显示权势,李鸿章不但大做道场,还要把老婆的遗体从南运河运回老家安徽厚葬。这样一来,就得将棺材运往西头梁家嘴的运河码头装船,为此灵车必须经今天三条石这段道路。怎奈此路十分简陋,路面坑洼不平,且非常泥泞,灵车根本无法通过。

  于是,李鸿章就从东局子调来一拨儿大兵,硬是在“果子行窑洼”中填坑垫土,铺出一条大道,并通街铺设了三条并排的大青石板。据说,当时天津各大石材厂的大青石都被用尽,又专程从京西房山运来了一批大青石板,才得以把道路铺就,李鸿章老婆的棺材在津停放了一个多月,马路修好了才装船运走。

  由此人们便称这条大街为“河北三条石”,也就是如今的三条石了。三条石大街南临南运河,北靠北运河,西通繁华的河北大街,东面是南北运河汇流的三岔口,恰好形成一个三角地带,这里曾是天津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早在1860年,这儿就出现了第一户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铁锅的秦记铁铺。此后的1870年,天津机器局裁员,一部分技术工人来到三条石创业,到1914年,已有铁工作坊十几家。1915~1936年手工作坊和工厂达300余家,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颇具影响的机械制造及铸铁业的中心地区。这条长不过里许、宽仅丈余的老街,大小铁厂、铁铺,一家密接一家,生产木架织布机、弹花机、打包机等纺织机械,和各种小车、打稻机、榨油机等民用机械,一时间此处人来车往,尘土飞扬,沉重的运输车辆将厚厚的青石板路面碾压出深深的辙痕,至今仍有三块大青石板保留在三条石博物馆内。

  到了上个世纪1959年,天津市把原聂公祠(聂士成)改建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个时代,我曾经到这里参观过《三条石血泪史》展览,这个展览与当时的四川大邑县表现刘文彩的泥塑《收租院》齐名,是当时全国进行“不往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苦思甜教育的典范,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参观,那阵势绝不亚于今天的旅游热。天津的有关人员还创作了一首三条石展览的 “主题歌”,“进了三条石,活受地狱罪!吃的是猪狗饭,受的是牛马累……”,曲调哀婉,听起来悲悲切切,使人不免伤感,决无今天我们缅怀三条石工业历史的辉煌感触。

  说到三条石就不能不提河北大街。正是因为南北运河、三条石、河北大街的犄角之势,形成了天津运输、制造、销售的五金业聚集地。过去天津流传着一首歌谣“天津五金有三家,最全要数“河北家”。新铁货,旧铁货,烟筒、剪子、招牌、铅皮,榔头、锯条、钉子、锉,货货都打眼前过。”据史料记载,河北大街第一家五金行业开业于1913年,掌柜名叫刘香五,经营各种铁货及小五金等,与“下南家”、“马路家”共称为三家,是天津当时五金铁货的集散地,“河北家”由于地处河北大街得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河北大街就形成了天津五金一条街。

  铃铛阁—远去的历史街区


  小时候常听同院的老奶奶讲故事,其中有一段 “南蛮子”铃铛阁憋宝的故事。

  说是老年间,在西北角以西,馿市口的东边,也就是现在芥园道东头路南,有一座“铃铛阁”,楼阁雕梁画栋,庄严华丽,挂满了叮咚悦耳的大铃铛,那铃声随风荡漾,传出数里之外。更为惊奇的是,每逢铃铛声响起,就会有许多白色的鸽子在铃铛阁上空飞舞,景色巍为壮观。

  有一年不知打哪儿耒了一亇南方人,每天站在铃铛阁下向上张望,一连一个多月,这人天天站在那儿不动地儿,紧紧地盯着楼阁看,路人看他那样儿都以为他有病,没人搭理他,也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所以谁也没记住究竟他是哪一天来、又是哪一天离开的。

  又过了几个月,大伙儿突然听不到铃铛阁那美妙的铃声了,当人们聚拢起耒察看时,猛地发现铃铛阁上的铃铛不见了!再看那飞舞的白鸽也不见了!人们忽然想起了那位神密的不速之客,肯定是是他将这些宝物盗走了。从此,这儿再也听不到那美妙动听的铃声了,只留下一段“南蛮子”憋宝的传说。

  传说归传说,实际上铃铛阁原名藏经阁,建于明万历七年,一五七九年,是稽古寺附属建筑物。藏经阁所藏佛经十六柜,其中的《大藏经》包括全部汉语佛教经典,版本珍贵。乾隆《天津县志》中记载 “稽古寺,在西北门外西北隅,万历七年敕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有藏经阁。”这里说的藏经阁,便是铃铛阁。但只可惜,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因稽古寺临近的木板厂失火,殃及铃铛阁,大火将这著名故迹连同珍贵的藏书一起焚毁。

  一九零一年,倡兴新学,天津府在稽古寺原址成立了“普通学堂”。一九零三年,改成 “天津府官立中学”。一九零五年,学校全行新制,改称为“天津府中学堂”。一九一二年,改成 “河北省立天津中学校”。一九二八年,改成 “河北省立第一中学堂”。一九三三年,改成 “河北省天津中学校”。解放后,改成“天津第三中学”,一九六零年三中迁入了丁字沽新校舍,原址改成“铃铛阁中学”,给远去的稽古寺留下了一丝历史印迹。

  我采访的一位老先生说“铃铛阁地区,盐店街地区,是天津市明清古城区所保留下来的最后两块原始街区,这两块街区历史价值非常高,即使老城厢未被拆除,其历史价值亦不容忽视,老城厢拆除后,这两个历史地段的价值就更为凸现出来了。”

  的确如此,从万历七年的1579年到今天的公元2010年,算一算已经整整四百三十年了,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历史岁月啊,我一遍又一遍地浏览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地名——斗店胡同、张公祠前街、普渡庵胡同、天顺和胡同、关下冰窖胡同、西城栈胡同、学务处胡同、刷纸庙胡同,周公祠西街、张公祠前街、三条石小马路、大王庙后街……于是不由地联想,这儿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又有多少美丽的传说,亦或承载了多少天津父老乡亲几百年来的创业、生活历史。因此不禁感慨,那么多带有民族色彩、蕴含了丰富历史沉淀、有着说不完故事的老胡同、老街道,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越走越远……


  (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络本站编辑。)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点击播放GIF/24K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