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工商业发源地三岔河口,带动餐饮娱乐,诞生狗不理、耳朵眼

 茂林之家 2023-02-18 发布于湖南

估衣街

三岔河口、侯家后、估衣街、三条石、河北大街、大红桥,这一片区域,是天津的工业、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的发源地,也是红桥区的根脉所在。今天咱就说说这块地界的历史沿革,您听听对不对,不对的地方您多指正。

《天津卫志》记载:“三岔河在津城东北,潞卫二水会流。潞水清,卫水浊,汇流东注于海。”潞水是北运河,卫水是南运河。北运河河沿儿早年有一户侯姓人家,跑海船为业,生意越做越大,他家后边有个码头,船只来来往往,被称做“侯家后”。

乾隆年间有民谣:“侯家后里出大户,三岔河口拢不住,出进士,出商贾,数数能有五十五。”说侯家后人口密集,光大户人家就有五十多户。这一带也是老大直沽,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指的就是这块地界。

北大关

前面说的是北运河,咱再说南运河。清康熙四年(1665),在南运河北岸甘露寺西侧,设天津本地最大钞关,称“北大关”。《津门杂记》中写道:“天津钞关在北门外河北浮桥旁,人称大关,征收水陆出入货物税银。”漕船由南运河进京,必北大关完税,才可通行。

北大关又建成了一座浮桥,用木船连缀起来,搭上桥板,可以走人,走小推车,船只经过时,浮桥开启便于行船。这座浮桥和海河上的另几座浮桥构成了清代天津八景的“浮梁驰渡”。因为有北大关,南运河北岸逐渐有了“关上”与“关下”两个地名。关上在北大关上游;关下在北大关下游。

清光绪十四年(1888),北大关建起一座开启式铁桥,30多米长,10米宽,名为“金华桥”,天津人俗称其为“老铁桥”。桥有三孔,中孔可以人力开启,船只通行。铁桥落成,北大关的商贸活动更显繁盛,清人有诗为证:“钞关桥上人如鹜,商船打鼓马头住。”

估衣街

除东西贯通的水运以外,南北的陆路通道也被打通,这就是河北大街。过往客商、船夫多在这里停留歇息、买卖交易,这一区段成为繁华地带,路两边有干鲜果、皮货、染料、竹藤业、药材市场。

漕船夹带的丝绸布匹,在岸边交易,形成了一条经营丝绸、棉布、衣帽、靴鞋、皮货、估衣的估衣街。瑞兴号、源合时、德和号、广义永、华盛号都是当时的名店,后来又有谦祥益、瑞福祥等与京城“八大祥”齐名的天津卫“八大祥”。

河北大街的另一端,靠着北运河,是华北地区民族工业发祥地三条石。这里聚居了许多从山东、河北来天津务工的铁匠、油漆匠,他们和街边店铺的伙计、做小买卖的商贩一起,构成了底层消费群体。下工后二两小酒、三两猪头肉、一包炒果仁下肚,到茶社要壶酽茶,听段评书、相声,天黑回家睡一觉,转天才有力气干活。

三条石

晚清时期,这一地界云集了四大茶楼、八大饭庄、十六家秦楼楚馆。戴愚庵的《沽水旧闻》提到:“侯家后地区商号糜集,歌馆楼台相望,琵琶门巷,丛集如薮。”

戏园茶楼有庆芳茶园、金声茶园、协盛茶园、袭胜茶园、天桂茶园、志成信、宝和轩、北天仙舞台、东来轩、四合轩、三德轩;另外还有许多家落子馆,专门是姑娘唱小曲的地方。

著名剧作家曹禺少年时就常到河北大街看戏,他曾回忆:“我到普乐戏院和天桂戏院看过戏,具体嘛戏忘记了,但这两个戏院的名字我一直记得。”

这一地界卖吃的就更多了。首先来说,津菜就诞生在侯家后。康熙元年(1662),聚庆成在侯家后江叉胡同开张,随后聚和成、聚乐成、义和成、义升成、福聚成、聚升成、聚源成,相继在这条胡同开业,号称“八大成”。不卖散座,只接受成桌酒席预定。乾隆皇帝来津驻跸,也要由聚庆成供御膳。

三条石

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祥德斋糕点、永盛酱肉、天盛号酱货、真素楼素包、白记羊肉饺子、陆记烫面炸糕,也起源于这一地界。

高贵友14岁从武清到河北大街侯家后刘家蒸食铺学徒,三年后在附近租了间小门脸儿卖包子。买卖越做越大,包子铺字号叫“德聚号”,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其为“狗不理”。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店铺位于河北大街旁,只有一米多宽的耳朵眼胡同口,炸糕卖出了名,人们便以炸糕店所在地耳朵眼胡同为其命名。

1900年庚子之乱、1912年辛亥革命后壬子兵变,两次大事件改变了城市的格局,三岔河口附近的大商号纷纷南移到日租界旭街、法租界梨栈一带。河北大街、估衣街转向底层大众消费市场,但仍热闹非凡,街道两侧有三百多家店铺,虽然不如以前,但仍然十分繁华热闹。

估衣街

河北大街

大红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