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亥轶事)尘封百年家庭秘史

 神仙湾老宋 2016-12-08

(辛亥轶事)尘封百年家庭秘史
 ——一个鄠县关中冷娃与陕西辛亥革命的故事
李景宁
 
如果不是电视连续剧《关中枪声》,那么一个鄠县关中冷娃与陕西辛亥革命的故事就可能永远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了。因为这段尘封百年的家庭秘史,所以让我内心深处感到沉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认识的巨变,那年那月那时的事情,骤然让人感到沉重之余,又感到释怀和愉悦。也许,在家庭里,这个关中冷娃的所作所为可能是一种耻辱。于是百年来,从无人提起,也无人问津。也许,那个时代,在外族人眼中、心中,对这个关中冷娃的牺牲和逝去,认为是一种无知、愚昧、很傻的结局与报应,是十分不值得去做的事情。除了些许同情,些许哀怜,些许佩服外,多半是蔑视、轻视、奚落、羞辱交加,落井下石的眼神。

《关中枪声》的热播,勾起了老人们的记忆。这种记忆的表述,没有掺杂任何讨好、或者羞辱的思绪和情怀,而是对陕西辛亥举义百年往事的追索。看着剧中的大小人物,忽然间感到自己的身边居然也有和剧中一样的原形人物。虽然自己没有见到,但是自己听老人讲过啊,依然还能感触和抚摸到这段历史的悲壮和激昂。毕竟一百多年了,如果没有这部电视剧,这段历史当然会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这段故事,如同一个“植物人”,悄然被一部电视剧“唤醒”了。春节以来,我久久地沉浸在这段尘封百年的家庭秘史中,陷入了历史性的思索,还是把这段压在心中的故事写出来,算是对曾祖父先辈们的一种怀念和告慰。

老人说,啥是关中冷娃?这电视剧里演的这伙男人,真个是冷娃半吊子。咱村当年就出过这些不要命的冷娃。辛亥年武昌起义了,陕西也响应。如果没有哥老会,没有山堂这些冷娃,那么陕西人能把满人的江山夺来。老人说,“老三”曾威风一时,无人敢挡,结果呢?到西安参加什么“杀鞑子”的辛亥革命,不也牺牲了。唉,农民还是好好做自己的庄稼好。

有人说,“老三”是户县渭河一带,大王地区的山堂首领。平时,说话带着关中人的撑、冷、硬、犟、倔。走到哪里,无人敢嘣他的刀。一天,“老三”手持镰刀,带着一伙人,把一个地主家的牛给杀了,分给可怜人吃。地主忍气吞声,不敢报案。“老三”经常跑到周至、眉、长安、蓝田等地搞联络,一句话,他们的气候很大,势很大,关中道到处是他们的弟兄。“老三”的家庭殷实,不需要他做买卖挣钱。他的事情,村里人也没人敢问、敢议论,心里都知道是清廷通辑的哥老会组织的人。“老三”长得一表人才,念多少书已经不知道了。听说,拉扯很大。村里北村的张玉成和他是朋友,他经常到西安和户县的乡党联系。有宋村的刘自新等。村里的哥老会组织都是秘密的,如果被抓住肯定杀头。反正,“老三”的名气很大。一些亲戚出于好心,对“老三”的母亲说,你要管管你娃,操心出事,枪打出头鸟,檐头谁出的早谁先烂,这社会乱的很,不管谁坐江山,谁穿龙袍,谁当皇上,咱老百姓还是民啊。母亲说,我给娃说,娃不听,管不住,娃倔强的很。如果出了事,咱就当没这个儿啊。

户县县北渭河滩这一带,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经济萧条,百姓民不聊生。随着瘟疫、烟毒、兵匪、灾荒的洗劫,许多家庭都陷入到吃这顿,不敢想下顿的饥寒交迫生活境地。“老三”所在的定舟村,在县北虽然是个大村,但是同样饱受这样的艰苦生活折磨。村中住草棚的人家很多,“老三”家住着瓦房,家里日用有祖上到甘肃等地做生意积攒的财产支付,还不是太苦寒。老百姓的日子,除了种点薄田,或者拉长工、打短工外,就是在这块贫背的土地上挣扎。风不调,雨不顺,年荒难逃,噩运袭来,贫病交加,百姓生活凄惨不堪。“哥老会”组织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了,多少带点江湖成分,打富济贫的事情时有发生。陕西的哥老会组织有3万多人的力量。关中道的长安、户县、周至、眉县一带人数很多。清朝视其为反动组织,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到了民国初年,曾经就取缔过。纵观陕西的辛亥革命,没有“哥老会”是不可能成功的。

老人说,西安杀“鞑子”那天是九月初一。“老三”后半夜翻墙走了,走时,还背走了家里的一口铁锅,拿走了楼上的那把大刀。拿铁锅干啥?嗨,挡枪子呢!拿刀干啥?杀满军,革命呢!“老三”的出走,村里20多男人的集中消失,使这个村子陷入到一种悲伤和焦虑之中。人们在村口悄声议论。今天肯定要出大事了。孩子忽然不见的家庭整个白天关了门,等待着孩子的平安归来。一些被家人阻挡在家的娃娃,哭着发着脾气。到了下午,一些从大王镇赶集回来的人传递着一个消息。“老三”把娃娃哄弄到西安了,今天中午西安枪声大作。汉人开始杀满人了。这一消息,顿时笼罩在村子上空。家里没有了做饭的“锅”,没有了孩子,没有欢笑。

不久,“老三”有了消息。在陕西西安九月初一那场所谓的“革命”中牺牲了。老人说,西安派人送回了安家费,也就是现在的抚恤金。活着的,给3两银子。死了的加倍给7两银子。“老三”阵亡伴随着安家费的到来,在村中成为议论的焦点。去了20多人,回来了两三个娃。“你娃不是很张吗?不是谁都不敢惹吗?不是想杀地主的牛就杀吗?人家地主还没来得及告状呢?好,好,好,跑到西安弄啥去哩?看,看,看,死了。革命是个啥?自己的命才值钱呢?自古以来,成者英雄败者老贼。得到儿子的死讯,母亲哭得死去活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平安归来,内心就揪成一团。娃呀,“老三”是怎么死的?有的人说,替大都督长安张云山死的。“老三”奉命给送信,叫人家清军抓住杀了。有的人说,“老三”连杀10个清军士兵后,背后挨了一枪死的。有人说,“老三”和几个弟兄在进攻时,被炮炸伤,流血过多耽搁了。有的说,“老三”假扮张都督,和满人说事,叫人家糊弄欺骗,诓骗而杀了。过了几年,张都督死时说过,豹子替我死过了一次,这几年,咱算是多活了几年。关于“老三”的死因众说纷云。母亲知道,村中的石作砺、宋村的刘自新等人在起义时都是有军衔的人,不久也因病而亡运回来。孩子死了,这种人生结局十分让人痛伤。巷子里的人除了安慰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来疗治一个母亲的伤口了。一口铁锅,一把大刀,一条生命,一个关中冷娃,为了所谓的举义,牺牲后仅仅得到了7两银子。

之后,随着曾祖父母亲的逝去,“老三”这个冷娃的事情再也无人问津和提及。显然,这个家庭把他的事当做一种被人蔑视的耻辱永久埋在心中了。牺牲的关中冷娃何止“老三”一人啊!我问,“老三”为啥要走上这条路?人们说,他到处说自己要革命,要追随孙中山。为什么不怕清廷通辑?人们说,他怎么敢明目张胆讲,也是暗地联络这样讲。如果走露风声肯定杀头的!不过,“老三”还是英雄啊。他活了多少岁?老人们睁大眼睛,从嘴里毫不含糊地说出一个年龄,令我震惊。“24岁”“安家费7两银子”“还没成家呢”!“那时,他的势大的很,村里都知道他的名气啊!方圆几十里,他的弟兄多的很。”“可惜,可惜了。”

1998年春,我的父亲叫李崇学去逝时,在渭丰乡政府工作的我刚30岁。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老三”的事情。只知道我的祖父叫李逢德,1957年病逝时,我的父亲才17岁,祖父也许没有来得及告诉“老三”的事情,也许不想让娃娃知道这件事。我的曾祖父叫李应龙,是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商人。据父亲回忆,那时,家里很富裕,因吃大烟败了家。曾祖父死的时候,我的祖父还没有结婚。曾祖母姓文,是现在陕西鄠县渭曲坊村北堡人。听说是大财东家文家的女儿。当时也是门当户对。曾祖父只有我的祖父一个儿子。祖父结婚时,还是渭曲坊舅家文家帮忙操办的。曾祖父和曾祖母何年何月逝世,我不得而知。曾祖父的二弟叫李应虎,人称“老二”。三弟叫李应豹,人称“老三”。“老二”后辈人丁兴旺,至今我们两家世代居住定舟村东仁府。“老三”呢?如果不是《关中枪声》这部电视剧,我不会知道“老三”这个曾祖父的!苍天有眼,岁月不老。世事沧海桑田之后,这段尘封百年的家庭秘史忽然明晰。是喜是悲还是忧?“位卑未敢忘忧国”“革命未捷身先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揭竿而起”许许多多词汇忽然间充斥脑海。也许关中冷娃的性格,注定了他们的命运。关于“老三”的传闻,从村中外姓人的口中,至今说出,现在说来,应该是人们在辛亥百年之时,对历史人物的一种敬仰,对几近消失的往事的一种弥补,对于一个鄠县关中冷娃与陕西辛亥革命情怀的释却。

从定舟村步行到大王镇,从大王镇步行到西安府。曾祖父“老三”刹那间,完成了一件历史使命。我钦佩并深切缅怀这位曾经并不知晓的曾祖父——李应豹(英豹)。虽然他的名字没有进入辛亥革命历史英雄谱,但是在我心中依然是一条汉子,一个英雄,一个关中冷娃。他死时才24岁,出生时间约为前清,公元1888年左右。昨天,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家里见过的一把大刀,很长、很重。隐隐约约听祖母曾说过:“碎娃不准摸啊,这上面有血,杀过满人”。至于是谁用过的?当时没有细问。那把刀现在在哪里?不得而知,听说早已卖了废铁。1979年,祖母张桂清去逝时,我才11岁。

辛亥革命的枪声,在陕西关中平原打响后,自然对全国革命起到了鼓舞,振奋作用。户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那时的哥老会组织究竟怎么样?那时的革命形势和火焰如何燃烧?那时的关中冷娃、刀客、山堂之类的门派、仪式、范围、座次如何?作为1968年出生才43岁的我,因为事老人嫩,加上未曾考证,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仅仅从电视上知之一、二。关于“老三”,曾祖父李应豹(英豹)的故事,顺着思绪不由自主写了这么多文字。谨此,向曾祖父等鄠县、长安、盩厔、郿县、蓝田、渭南、临潼、高陵、三原、泾阳、兴平、咸阳、韩城、陕西乃至全国的辛亥先烈们致以崇高敬意。复兴中华,时不我待。百年沧桑,世事浮沉。大好河山,风光无限。并向《关中枪声》电视剧的原著作者樟叶和导演、演员们致敬。
 
2011年2月10日中午2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