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通市通州区“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濮水新声 2016-12-09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区卫生计生系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及卫生计生“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务实奋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完善。一是强化政府办医职能。2011年,41家镇卫生院全部与政府签订股权流转协议,实现低成本稳定过渡。2012年,完成5家中心卫生院体制改革,实现政府对基层医院的完全举办。2014年区委区政府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人民医院、中医院医院管理办法,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医模式,规范投资主体责任,理顺工作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强化医院公益性本质。二是着力推进资源整合。按照一个镇办好一所卫生院的目标,根据服务人口、交通、自然等因素,通过改设分院、门诊部或撤并的方式,2013-2014年,对14个镇区32家医疗机构进行整合,设法人机构15家,分支机构24家。加快医疗机构布局调整和人员流动。同时,通过加大对卫生院本部人才、设备、技术的支持,真正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三是稳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1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区所有镇卫生院及其分支机构、4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3个分中心、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中心卫生院部分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四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健全以“效率、公平和激励”为目标的绩效考核办法,完善“三考核”管理机制、“三挂钩”分配机制、“增总量”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系统内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医疗单位工作量和业务收入保持良性增长态势
2.农村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更健全、职能更明确、服务更全面。先后实施了部分医疗单位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民医院门急诊医技大楼二期工程、中医院门急诊医技楼、二院异地新建项目、二甲人民医院综合楼和第八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已交付使用,第六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工程已开工建设。从2013年开始,对基础设施落后、房屋陈旧的卫生院进行新建或改扩建,19个镇区规划异地新建7个、扩建5个、改造7个,五接、先锋、川姜卫生院异地新建工程和五甲、兴东卫生院提标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加快村卫生室基础建设,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全区村卫生室规划设置199家,预计区镇村三级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到2015年底,村卫生室全部实现镇人民政府集体举办,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日趋完善,人均筹资标准由2010年的160元提高到600元,参合率由90.63%提高到98.92%2013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2014年启动新农合补充保险。
3.公共卫生服务成效明显。建成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卫生应急示范区和妇幼卫生先进区。有效防控人禽流感、H7N9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传染病疫情。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全区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90/10万以下。连续31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34年未发生白喉病例,消灭了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19%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免费体检25.2万人,农村妇女免费筛查宫颈癌、乳腺癌5.6万人,免费婚检率达90.06%。建成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数字化门诊8家,免疫预防建卡率、建卡合格率、四苗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防治、学校卫生、医疗机构等监督覆盖率均达到100%。从业单位(人员)持证率99%以上,“六病”调离率100%食品安全沟通协调和联合执法机制不断完善,健全了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创新实施卫生监督项目化、网格化和智能化管理,监督覆盖率、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率、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食品安全工作名列南通市前茅。
4.医教科研工作又上台阶。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加大就医环境改造和技术力量提升,重点加强省市重点专科建设和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等工作,积极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区二院充分发挥精神病、结核病防治专科特色,积极开展二级专科医院创建。区三院、二甲人民医院、区六院、区八院巩固二级乙等医院创建成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成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全区医疗单位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187台(套),拥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11台,其中MRI2台、DSA1台、LA1台、CT7台,比十一五期末增加5台,2015年还将增加3台,其中MRI1台、CT2台,DRCR、彩超、500毫安X光机、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五分类血球计数仪、血流变仪等常规医疗仪器设备在基层医疗单位得到普及。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92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65人,中级职称126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的占卫技人员总数的67.88%。全区选拔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技术骨干150名。建成南通市级重点专科10个,南通市级重点建设专科9个,特色专科2个。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在充分借鉴上海、苏南等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订卫生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和I期项目实施方案。
5、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出生政策符合率99.16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96.98%,出生人口性别比106,城乡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95%,城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覆盖率100 %,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达标率98%,人口文化建设达标率97.05%,家庭健康服务达标率96.9%,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97.9%,人口信息化建设达标率97%,人口和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建设达标率98.1%,人口计生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年人均经费达78.9元,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满意率95.95%。率先启动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国家试点项目。共为19340对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10年的4.34‰ 降低到2015年的3.34‰。实施人口计生奖励优惠全覆盖工程,发放企业持证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金4196万元;城镇非从业居民奖励金134万元;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5439万元、特别扶助金2655万元。取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先进单位”、“全省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卫生计生综合服务能力与新形势、新需求相比还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卫生资源配置仍需进一步优化。一是资源总量不足。全区每千人拥有医生和床位数分别为1.613.65,较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值低0.690.35二是资源利用低下。由于受硬件设施、专业力量、服务范围和内部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和运行效率存在着较大差异。三是机构数量偏多。3家区级医院外,全区19个镇区中有26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含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4家分支机构;全区240个村居,设有村卫生室199个,医疗机构数量在南通各县(市)位列第一。医疗机构多的优势是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但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和群众选择性就医机会的增多,致使部分医疗机构的实际覆盖人口逐年减少,发展空间逐步萎缩。四是健康产业发展滞后。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脱节。
2.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卫生人才引进难。现行的人才招聘机制制约着单位的人才引进,单位紧缺人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十二五”期间,我区医疗卫生单位共减少人员505名,招聘工作人员462名,人员负增长43名。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医护比例不当,护理人员相对匮乏。由于历史的原因,卫生院卫技人员总体学历水平偏低,与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尚有距离。三是人才资源分布不均。全区卫技人员总量不足,尤其优质资源更是匮乏,且多集中在城区医院及规模比较大的中心医院,而镇卫生院明显偏少。高层次卫生人才相对不足,缺少学科领军人才。
3.医疗单位硬件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区虽加大了医疗单位硬件投入,但仍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单位医疗用房面积不足,功能陈旧。在列入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医疗单位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完成后,尚有三院、西亭镇卫生院、十总镇骑岸卫生院和部分分支机构存在占地面积偏小、业务用房面积偏少、房屋老化、功能陈旧等突出问题。二是医疗单位医疗仪器装备水平仍需加强。部分医疗单位仪器装备水平未达到省定标准,需要予以填平补齐。医疗单位特别是镇卫生院现有的仪器设备中,绝大部分档次一般或较低,性能和质量与开展工作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仪器设备的更新周期普遍在6年左右,在各医疗单位现有的医疗仪器中,已使用较长时间或接近报废的设备较多,因此急需更新的仪器设备较多。随着部分医疗单位新建或扩建工程竣工,房屋交付使用后,医疗功能有所扩张,势必要求配备一些新的医疗仪器设备。
4.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由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饮水安全、职业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艾滋病、结核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持续增多,埃博拉、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对健康的危害日益加剧,重性精神疾病困扰社会家庭和谐稳定。为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需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5.卫生信息化建设仍需进一步提速。目前我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框架设计上还是以垂直条线业务和独立业务应用为主,在业务内容上还是以面向单一业务管理为主,在实现路径上还是以单个系统扩充为主。缺乏对业务协同、公众服务和综合管理的支持,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行政部门综合管理的需要,卫生信息化工作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同时,全区卫生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尚未落实,专业队伍能力还不强,尤其缺乏既熟悉医疗卫生工作业务特点、掌握发展规律,又具有信息化工作经验的专门人才。
6、计生事业薄弱环节仍需进一步强化一是区级财政负担过重,压力有待进一步缓解;二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待进一步关注;三是计生特殊家庭帮扶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四是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目标任务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要求,通过完善体系架构,创新体制机制,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更高水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计生体制机制活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以现代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医疗卫生监管、计划生育为重点的现代医疗卫生计生体系框架。
(一)着力构建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区级医院建设,区人民医院、中医院达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管理水平;区第二人民医院加强精神专科建设,建成二级乙等专科医院。加强中心卫生院建设,到2017年,5家中心卫生院全面建成二级医院。区妇幼保健所扩建成妇幼保健院,完成区第六、第七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区第三、第八人民医院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以中心卫生院为龙头,探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加强镇卫生院建设,利用3年时间,对镇卫生院分期分批实施异地新建或改扩建,按填平补齐原则,配全必备的医疗设施设备;到2017年,所有镇卫生院全部达省示范卫生院标准,分支机构达相应建设标准,西亭、东社、五接镇卫生院建成省示范卫生院。加强社区卫生建设,对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分支机构进行有效整合,实施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完善城北及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先锋、兴东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省规范化标准;规范实施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30%的村卫生室建成省示范卫生室。加强民营医疗机构建设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投资举办康复、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妇女儿童、中医等特色医疗机构。
(二)着力构建现代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规划建设集卫生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和妇幼卫生保健为一体的区公共卫生中心。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将镇卫生所公共卫生管理职能调整到镇卫生院,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到2017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提高到80元,到“十三五”期末人均达到120元。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80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10万和5‰以内。
(三)着力构建现代运行监管新机制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突破口,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院长负责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2017年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初步建成。创新卫生监管体制。建立协调统一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统一、运转高效、执法有力的工作机制完善卫生监督体制。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管控体系和第三方评价机制。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机制
为实现全区群众享受优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根据中央医改方案的总体要求,必须将基本医疗作为政府的公益性事业。为实现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十三五目标任务,政府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向上争取各项扶持政策,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同时不断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科学合理,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实现良好效率,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促进医疗事业良性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1.明确功能定位。区人民医院作为区级医院的龙头机构,注重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和发挥对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的带动作用。中医院定位中西结合医院,发挥政府举办医院的导向功能,真正体现公益性,发挥政府性龙头型医院的带动作用;中心医院应把重点放在解决疑难病例和填补本地区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引进与开发上,建成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重点做好针对一些多发病具有显著疗效的治疗方法和适宜技术的吸收与应用,承担区域内常见病的诊治;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疗和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
2.加快规划实施。一是做强区级医院。鼓励和支持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加快基本现代化医院建设步伐,争取早日纳入三级医院管理。强化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医教研建设,使之成为区级医学综合和中医中心。以坚持公益性、激发内部活力为宗旨,不断完善区人民医院股份制运行机制,区中医院按照退休退股的政策,逐步过度到政府完全举办,早日启动区中医院的异地新建工程,把中医院早日建成政府完全举办的中西医结合区立医院。二是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家中心医院建成区域性医疗中心,进一步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完成六院、三院、七院异地兴建,六院、三院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七院按二级乙等医院标准建设,适时启动区八院的提标改造工程。以保障镇级医院整体功能发挥、2017年前全面建成省级示范卫生院为目标,通过异地新建、原地扩建、维修改造等方式,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提标改造工程,完成兴仁镇卫生院、西亭镇卫生院、十总镇骑岸卫生院、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迁建及十总镇十总卫生院、东社镇东社卫生院的扩建工程。三是改善基层医疗设备。利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做好基层医疗机构常规必备设备的填平补齐工作,医疗设备达省定基本标准。
3.加快机构转型。一是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将部分卫生院分支机构转变为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以平西分院、余西分院为基础,独立设置平潮镇卫生院、二甲镇卫生院。撤销英雄、唐洪、余北门诊部,适时撤销二分院。撤销平南分院,基本医疗服务迁至九圩港村,设平潮卫生院九圩港门诊部。撤销李港门诊部,整体并入落成后的五接镇卫生院。二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设置,城西、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及儿童保健功能。2016年全面建成4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
4.加快社会办医。完善社会力量办医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支持举办有特色、上规模、有需求的民营医疗机构。支持发展以满足高端医疗服务需求为主要目标的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营利性社会办医疗机构以提供选择性的非基本医疗服务和高端医疗服务为主,社会亟需的特色医疗、面向富裕阶层个性化的高端医疗主要交给民营医疗机构提供。实现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全区总量的比例、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办医质量和办医水平明显提高。规划期内,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区床位总数比例达到20%
(三)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1.加快医疗资源纵向联合。以区级医院或二级医院(中心卫生院)为龙头,以人、财、物、服务、信息、管理一体化为核心,探索实施区镇村医疗服务体系一体化改革,建立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区域性医疗联合体的发展。完善对口支援制度,通过二级以上医院向镇级及社区卫生机构轮派医师和管理人员,实现以大带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奠定基础。推进区人民医院、中医院等重点骨干医院深度接轨上海“名院、名科、名医”。
2.促进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覆盖全区的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促进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共享共用。依托区级医院探索设立区域性实验室、影像诊断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建立院前急救受理、调度指挥统一管理模式,实现全区急救资源共享。
(四)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人员招聘机制改革。结合现有人才实际,科学合理制定卫生计生人才“十三五”期间用人需求计划,加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力度,合理有序地补充工作人员。不断完善招聘方法和考试、考核评价机制,采取面向社会、进校园招聘等方式,多种渠道引进卫生人才。对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可采取直接面试的方式招聘。按上级要求落实好委托培养相政策。
2.加大高层人才培养引进。主动对接上海、省内名医名院,围绕建成骨伤科、中西结合肿瘤科等若干个省市级特色重点专科,采用临时聘请、业余兼职、讲课讲学、技术合作或课题攻关等方式柔性引进卫技人才。同时每年选送20名左右的临床医护和若干名卫生管理人员到上海等地的三甲医院接受专业培训。着力医学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择3-5个优势学科和8-10名优势人才进行重点建设和培养,力争“十三五”期内有2-3个学科和4-6名人才进入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行列。出台通州区引进卫生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奖励办法,建立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
3.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推行院长(主任)负责制和任期制度,每届任期一般为三年。加大考核奖惩力度。院长(主任)年度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并作为岗位聘任、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稳步推行轮岗交流制度,对医疗单位同一职位连续任职满6年或者同一单位正、副职连续满9年的,有序推进轮岗交流。加快后备干部选拔任用,原则上按单位领导职数11.5的比例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入选人员实行一年一考察、两年一推荐,滚动调整。
4.加强基层人员培养培训。完善全科医师、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及护士规范化培养培训制度。不断优化乡村医生学历结构,对符合条件按规定参加学历教育并取得医学相应学历的在岗乡村医生,政府对其学费予以适当补助;加强面向村卫生室的3年制中、高职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
(五)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整合资源、健全体系的要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健康、精神卫生、采供血和院前急救等专业公共卫生机 构建设,配齐配强人员,优化基础设施设备配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公共卫生服务。规划建设集卫生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监测和妇幼卫生保健为一体的区公共卫生中心。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设施装备、交通通讯、监测检验建设,提升应急预警、疫情处置、健康促进等综合能力。加大卫生监督设备投入力度,改善卫生监督执法条件。完善120急救体系,提升医学救援与卫生应急能力。
2.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随着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适合区情的服务模式,将镇卫生所公共卫生管理职能调整到镇卫生院,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层次清晰、程序简化、绩效优先的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服务优质、群众方便、社会满意。
3.深化公共卫生项目内涵。2017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提高到80元,项目内容由1041项拓展为1550项。调整完善资金补偿政策,强化服务数量与工作质量双重考核,加大平时考核频度与力度,促进服务更加细化。适当提高村卫生室承担项目任务比重,并给予相应比例补助。
4.突出健康促进工作重点。强化流动人口、农民工、留守儿童、孤寡老年和重性精神疾病等特殊群体的主动健康干预。每年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开展免费健康检查,为农村妇女开展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努力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和卫生应急示范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指数。
(六)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1、全面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保持适度人口增长。一是要加强宣传倡导,引导群众有计划按政策生育,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服务,帮助群众用足用好生育政策。二是完善各项经济社会方面的政策,在税收、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出台优先优惠政策,降低群众生育、养育成本。三是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完善出生人口信息报告与共享制度,准确把握出生人口动态,及时作出人口出生预报,引导群众合理安排生育,为政府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提供依据。四是通过城镇化建设、实体经济与产业升级,吸引年轻经济活动人口,优化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
2、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健康出生。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积极做好优生促进工作,加强婚前、孕前咨询以及均衡营养等易为广大群众接受的宣传指导,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基本知识,实施政府免费的婚前、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建设产前诊断网络,推进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工作,建立完善的出生缺陷三级干预体系,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优生健康检查达标率达95%
3、标本兼治,积极构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工作机制。强化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深入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倡导社会性别平等的先进理念,形成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的强大宣传声势,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治理环境。加强对民营医院、民营诊所、个体诊所等重点机构与从业人员的监管。把打击“两非”与流动人口管理有机结合,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服务管理,防范“两非”行为出现监管空挡。加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生育对象孕、育全过程的服务管理;建立区域协作制度,加强区域联动,互通情况,联合开展工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协作联动、明确责任、各司其职、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要求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有序推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3-107正常区间。
4、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将个人养老保险形式改为社会养老保障形式,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向利益保障机制延伸和深化。促进经济社会相关政策与人口计生政策的有机衔接,在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征地补偿、集体收益分配等方面,制定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倾斜政策,帮助计划生育户特别是计划生育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对计划生育失独家庭不仅要在物质上帮扶,更应在情感上帮扶,加强对失独父母的精神慰及与心理援助。
(七)进一步加强行业运行监管
1.加快推进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公立医院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区成立由政府负责同志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公立医院编制和人员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监管、法人代表聘任等重大事项;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探索建立以理事会等为核心的医疗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院长负责制,强化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2.不断创新编制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综合考虑全区服务人口、地理交通状况等因素,科学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依据基层医疗单位功能定位和实际工作需要,按标准核增的人员总量由机构编制部门实行备案管理,每两年动态调整一次。根据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要求,将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空缺编制,用于推动乡村医生择优纳编。创新岗位管理,建立岗位设置宏观调控和动态管理机制,将单位人变成系统人。建立按事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根据单位类型,分类进行岗位设置管理。
3.不断探索完善人事薪酬制度。一是探索完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适当放宽对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额控制,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经济效益好、考核优秀的基层医疗单位,在全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基准线的2倍以内可提高绩效工资总量。根据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对区级医院和中心医院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进行改革和完善。二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力度,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贡献突出人员倾斜。三是完善公立医院院长激励机制。探索试行医院院长年薪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年度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院长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院长年薪挂钩,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实施。
4.着力构建卫生行业监管机制。一是建立内控机制。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系统质量评价体系,开展“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和合理用药”督导和处方点评。把服务质量、服务数量、药占比、次均费用和病床周转率等指标纳入对医院和医生的评价内容中去。始终坚持公益性,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二是加强外部监管。建立协调统一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调整镇卫生所职能和机构设置,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建立规范统一、运转高效、执法有力的工作机制。三是统一药品物资采购。进一步完善卫生领域政府采购行为,加强对工程建设、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全区医疗单位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机制,保障药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供应及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