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品鉴 | 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一)

 曼来 2016-12-09


时间转眼已入冬

新年的钟声也即将响起

今天,让我们走近诗歌

探寻平仄音韵中神奇的魅力


专题任务:

1.学会读懂古诗,至少情感不跑偏;

2.掌握基本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古诗知识点;

3.了解一些答题模板。

 

第一节:明晰高考能考到的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类:

比喻、拟人、夸张、反复、反问、对比、用典、借代、象征、双关、反语等

二、描写手法类:

衬托(烘托、反衬)、细节描写(动作、神态)、侧面描写、远近结合、高低(俯仰结合)、色彩明暗结合、动静结合、视听觉结合、虚实结合等。

三、抒情手法类: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景、融情于物、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第二节:快速切入表现方法

例题导入:试试看分析下面古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例1: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例2: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例3: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

 

例4:寒窗儿女灯前泪,客路风霜梦里家。

 

例5: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明月。

 

例6: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 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例7:红旗直上天山雪。

 

例8:角声一动胡天晓。

 

 

技巧分析:怎么快速判断表现方法?

1、句首是人,句尾是物,多数有比喻;

2、两句话各存在一个字共同组成一对反义词,存在对比;

3、同一个词语重复使用,是反复;

4、诗句中有“数词”、“程度词”、“比喻词”、“范围词”注意有可能有夸张;

5、物加上“动词词组”或“形容词词组”,容易是拟人;

6、有“声音”的考虑视听觉结合;

7、有“回忆”、“想象”、“应是”、“做梦”的考虑虚实结合;

8、诗句中有“人名”、“地名”的,注释中有解释与人名和地名相关故事的,考虑用典;

9、有人物动作或神态的,考虑细节描写;

10、有其它人物或事物对作者或作者所做的事发表评论的,考虑侧面描写;

11、以上特征没发现的,考虑借代和象征。以物指人是借代,以物指事件是象征。

 

第三节:表现手法分题型突破

1.“表现手法类”题型考点1:关于景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台上披襟   周邦彦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注】周邦彦,北宋词人,浙江杭州人。此时词人从庐州教授转任荆州。

1.词的上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2.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积累模板】与“景物”相关的表现手法类题型及答题模版

类型题1:描绘怎样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题模版:

描绘了一幅(四字成语/形容词)的……图。 景物描绘句子的简单翻译

类型题2: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也是诗词首句的作用)

答题模版:

①渲染了……气氛(点明……季节/交代环境……特征)

②烘托了作者……感情

③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表现手法类”题型考点2:关于如何表现情感

【积累模板】类型题:如何表现情感?

答题范围:

①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②描写手法(衬托、细节描写(动作或神态))

答题模版:

①总说通过……手法加以表现的

②解析1——简单翻译能体现手法的句子并扣住要点手法

③解析2——简单翻译能体现手法的句子并扣住要点手法

 

【答案】

1.词的上半阕描写了一幅略显清寂的雨后暮春图。快风吹散残雨,春风轻拂柳丝,柳絮黏在蛛网。(2分)

作者借蛛网(也即游丝)、飞絮隐喻自己的漂泊不定,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3分)

2.末尾三句表现了词人伤春思家的愁绪。(2分)

主要是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加以表现的。“愁凝伫”用词人伫立远眺的动作表现他无法摆脱的愁绪。“楚歌声苦”,写听歌本为作乐而现在闻楚声却不乐而苦,用反衬手法表现愁苦;(把“楚歌声苦”理解成以凄苦的楚歌烘托人物内心的凄苦亦可。)“村落黄昏鼓”,以声衬静,更添愁苦意味。(4分)

 

3.“表现手法类”题型考点3:关于炼字题/炼句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5分)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积累模板】“炼字”、“炼句”类型题答题模版

炼字类型题:赏析某个字的表达效果/某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某个字能不能改成其它,为什么

答题模版:

①解释该字的“本义”(即最简单组词)

②把该字放在句中解释句意,说明该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注:如有表现手法需答出来)

③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炼句类型题:某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赏析某两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版:

①明确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描写)

②以体现表现手法为侧重点简单翻译该句

③通过运用这一手法,表现作者……思想感情

 

【答案】

1.①“独”是孤独之意,②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的情态,③透露出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①这两句运用了虚写(或想象,或对面着笔)的手法。 

     ②词人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③词人通过这一想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4.表现手法中的难点1:关于侧面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应对策略】

 “侧面描写”是在你看不出明显的修辞并且发现有“其它人物或事物”对作者或作者做的事情的评论,此时考虑“侧面描写”的手法。

  其作用或效果是:从侧面,间接突出作者的生活和感情特点。往往比正面描写更具感染力。

 

【答案】

①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突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

②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询,对以“鱼鸟惊猜”,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

 

5.表现手法中的难点2:关于反语、反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朝中措   张炎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注】张炎:南宋词人。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

请赏析“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一句的表达特色。(5分)

 

【应对策略】

反语或反说”多带有讽刺意味,可以表达出“作者对社会和他人的嘲讽”,又可以表达出“对自己境遇的苦闷和无奈”。

经常可通过标志词来判断:如“反”、“误”、“乞”、“敢”等语意表反问,语气较重的词。

 

【答案】

①运用拟人和反语的手法。

②梨花冷眼看人,责怪诗人为何对他乡的山水花木如此苦恋呢?诗人不写自己对故国家乡的思念,反说自己被梨花责备。

③使抒情更加委婉含蓄,也更能催人泪下。

 

6.表现手法中的难点3:关于诗眼、词眼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菩萨蛮  耿玉真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残梦圆。

背灯唯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注】玉京:词中用作京城的代称。

“萧索”二字是此篇眼目,请就此结论简要分析。(6分)

 

【应对策略】

找“诗眼、词眼”的标准:一般是形容词,其次是动词、名词/全诗每个句子都能体现出“诗眼、词眼”。

其作用:奠定全诗感情基调,使全诗都笼罩在……的感情氛围中。

 

【答案】

①一语双关,既是景语又是情语。

②喜鹊飞起梧桐树叶簌簌飘落,静寂(沉寂)冷清;明月清辉之下,梦圆却现实孤寂;室外的芭蕉在夜色中寒意萧索。词人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内心的凄苦与思念。

③奠定全词凄冷低沉的基调,由人去秋意萧索开篇,全词都笼罩在瑟瑟寒意之中。

 

【课后答案】

例1:

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例2:

①比喻——把紧蹙的黛眉比作攒聚的远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思念与哀怨。

②拟人——使无情之芭蕉赋予人的情感,表现抒情主人公心绪的悲凉。

③融情于景——室内女子黛色如远山的眉间攒聚着思念与哀怨,室外圆月清辉之下芭蕉也觉瑟瑟寒意

例3:对比——用“一叶下”与“归思多”对比,表现出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

例4:虚实结合——“客路风霜”是实写,“梦里家”和“寒窗儿女灯前泪”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开拓了诗歌意境,借儿女们正在为自己的不幸贬官远行而流泪哭泣的想象之景,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楚和怨愤之情。

例5:

①视听觉结合——“戏鼓”和“歌声”是从听觉角度的描写。

②虚实结合——想故国”体现虚写,体现作者的愁。

例6:用典——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例7:借代——“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伍不乱,勇猛直上。展现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精神。

例8:象征——号角将胡天惊晓,实则意味着只要一声号令,军队便可决胜,一扫黑暗,使西域重见光明。表达诗人对这次出征抵抗取得胜利的美好祝愿。



(诗歌部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