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传公共课程之《类方讲伤寒》麻黄汤(节选)

 允峯 2022-10-05 发布于黑龙江

讲师:李明国

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下面我们用恩师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分析麻黄汤:

三才解析:
阳性药:麻黄、桂枝、杏仁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
君:麻黄3两
臣:杏仁70枚、桂枝2两
佐:炙甘草1两
使:无

综合观察:
君:麻黄3两(温,除滞。辛,发散,苦,涌泻)
臣:杏仁70枚(温,除滞。辛,发散,苦,涌泻)
  桂枝2两(温,除滞。辛甘滋,发散养津液)
佐:炙甘草1两(甘平,滋津液,护胃气)
使:无

六纲:太阳外感伤寒,少阴外感伤寒
五证:滞证

病机:辛温发散,降逆护胃,既能攻表温表,又能温里降逆。专门发汗对治肌表受寒伴气机上逆诸症夹带胃气津液不足。

下面我们来汇总麻黄汤相关条文,总结出麻黄汤常见症状及体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方十七。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由麻黄汤条文汇总对治症状和体征:

常见症状:无汗、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而胸满。
常见体征:脉浮紧或 浮紧偏数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药症:

麻黄汤中麻黄、桂枝、杏仁均是辛温类药,辛,发散邪气,温能驱寒,合则辛温发散寒邪,对治五证中的凉滞证。佐以炙甘草固护胃气,养津液。

君药:

麻黄 温 辛苦涩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不可多服、令人虚为麻黄汤麻黄对治症状。

麻黄这味药,它辛能温散病邪,苦还能涌泻病邪,有明显的发汗解表作用,是“攻表”的猛将。它能把体内津液都发送到肌表去抗御外邪,西医研究表明麻黄能加速心脏泵血,加快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它好比外敌入侵,国家迅速调动军队抵御外强。尤其是体温越高,则发汗力越强。凡是在表的一切病邪,包括风寒湿邪,气滞、水饮、血瘀等,麻黄都可以攻之,随汗而解。

麻黄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降逆止咳喘。无论是外感导致的咳喘,还是内有痰饮上逆导致的咳喘,它都可以解决。它的这个降逆作用同桂枝一样,是宣散邪气而降逆。好比高压锅直接解开气阀而减压一样。

我们再说说麻黄先煎去沫的问题:

伤寒论中几乎所有含有麻黄的方剂,都要中火先煎麻黄20分钟左右,然后去沫。这个去沫为的是把它的一些挥发油等去掉,不然,服了会心慌头晕等不适。但是因为麻黄质量或者剂量的差别,有些麻黄煎煮后泡沫很少,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泡沫。但是先煎麻黄,强调麻黄煎煮时间久一些,方便其挥发油挥发。

运用麻黄注意事项:

另外因为麻黄具有醒脑作用,服用后会兴奋交感神经,加速心脏节律,故而很多人服用了带有麻黄的方子,会出现失眠的现象,可以告知患者,尽量不要晚间服用。还有,老年人有前列腺疾病者,易出现小便不利的现象发生。

下面看臣药:治疗兼症、协同君药治疗主症。

杏仁 温 微辛苦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
《别录》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

温能去寒,微辛能发散,苦能涌泻。

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为杏仁在麻黄汤中所对治。杏仁以带皮的,生苦杏仁疗效最佳。煎煮时可捣碎后煎煮方便药物析出。这味药苦味是非常明显的,故涌泻痰饮水湿而降逆的力度很大。所以很多气机上逆或者水饮上逆的咳喘,胸闷等他都能对治。

譬如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因为他富含油脂,故也能润肠通便,譬如麻仁丸。在麻黄汤中,他主要是用于止咳逆上气,并辅助麻黄解肌。

桂枝 温 辛甘滋

本经》治伤寒中风,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别录》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温能去寒,辛能发散,甘滋 补津液。

伤寒中风,上气咳逆,利关节,温筋通脉为其在麻黄汤中具体运用。桂枝这味药高老师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给大家详细描述了,大家可以参看理解。它在麻黄汤中主要是协同麻黄与杏仁,加强解表和降逆的作用,还能养护胃气津液。同时,也通利关节,解决体痛问题。

佐药

    甘草 平 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伤寒论中多指炙甘草,很多时候都离不开它。可以护胃气,养津液,调和诸药。

麻黄汤配伍方义:麻黄汤,是一个专门对治凉滞证的方子。身体肌表有邪气,那么攻表发汗是驱邪首先之路。攻表发汗,第一损伤的就是津液。君药麻黄解表发汗而降逆。臣药桂枝,帮助麻黄解表发汗降逆,杏仁帮助麻黄降逆,炙甘草,养胃气津液,补充津液的后备力量。

服药注意事项:

服药后,要盖上被子,微微发汗,和桂枝汤一样。不用喝粥助药力,因为麻黄本身有发汗的作用。不象桂枝汤,本身发汗作用不强,要喝热粥,助热发汗。禁忌呢,同桂枝汤。服法,也是和桂枝汤一样,不必分遍数,中病即止。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医案:

周某 女 39岁 2014-10-16

主诉:劳作汗出后受凉,感冒2天

病史简要:患者2天前外出劳作汗出当风后出现诸多感冒症状,药房自行购买抗病毒颗粒、重感冒灵片口服治疗乏效今日来诊。既往胆结石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刻诊:恶寒,怕风,身烫,无汗,周身酸痛乏力,鼻塞,喷嚏,流清鼻涕,头昏,咽痒,微咳,无痰。口略干,饮稍解渴,纳差,闷油。小便色淡黄,大便可。

查体:右脉浮,左脉浮紧偏数 重按有力。舌稍红略齿痕,苔薄白。血压118/82mmhg,体温38.7℃,心率88次/分,呼吸20次/分

诊断:  

六纲:表证 太阳外感伤寒  (四肢百骸皆属于表)

五证:凉滞证 夹杂轻微烦温证

凉滞证:怕冷,怕风,身烫,无汗,周身酸痛乏力,鼻塞,喷嚏,流清鼻涕,头昏,咽痒,微咳,脉浮紧有力偏数。寒邪束表

轻微烦温证:口略干 饮稍解渴,小便淡黄,舌稍红。  

处方:【麻黄汤】  

生麻黄45先煎  桂枝30  炙甘草15  生苦杏仁30g 

捣碎一剂,10碗水(吃饭小碗)麻黄先煎20分钟去沫,再入余药共煎煮45分钟,剩3碗水,分4次服用。患者中午服药后给我打电话体温未降反升至39.2℃ ,细问患者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得知服药后未盖被发汗,嘱其再1/3量服药后盖被发汗,1小时后QQ问候其汗出体温降至38℃,其余症状明显缓解,嘱其减量频服,后反馈康复。

最后总结下今天的课程:

【麻黄汤】

君:麻黄3两(温,除滞。辛,发散,苦,涌泻)
    臣:杏仁70枚(温,除滞。辛,发散,苦,涌泻)
       桂枝2两(温,除滞。辛甘滋,发散养津液)
    佐:炙甘草1两(甘平,滋津液,护胃气)
    使:无

六纲:太阳外感伤寒,少阴外感伤寒。

五证:滞证

病机:辛温发散,降逆护胃,既能攻表温表,又能温里降逆。专门发汗对治肌表受寒伴气机上逆诸症夹带胃气津液不足。
由麻黄汤条文汇总对治症状和体征:

常见症状:无汗、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而胸满。

常见体征:脉浮紧或 浮紧偏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