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来跟大家说印章的事儿了,上次我们只说到印章的形制及内容,照常来说,关于钤盖方面的知识应该一并说完的,但说多了怕信息量太大,影响了大家的阅读效果,故而一分为二,一期说形制,一期说钤法。 其实书画形制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有“死规定”,一切都与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有关,我们也不给大家列出条条框框来,今天就根据网络上流行的“规矩”,用清朝或民国的书法作品,来看看这些条框是否是雷打不动的,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书画钤印到底有没有什么“规则”。 两方姓名(字号)章一定要一阴一阳? 普遍的认识都认为两方姓名章,就应该一阴一阳,这样才符合“阴阳平衡”的常理,真的有这种“规矩”么——其实不然,清朝民国字画中有很多书家都连用两方阴文章或阳文章,这样的组合屡见不鲜,当代书家亦有此用法。 ·吳讓之与伊秉绶书法作品连用两方阴文姓名(字号)章图例 姓名(字号)章要一样大么? 这个“规矩”也不是必须遵守的,因为书法作品中,姓名(字号)章不等大者随处可见,但书家在钤盖时一般都先盖小的,后盖大的。有时甚至两方印的形状都可以不同。 ·伊秉绶与邓石如姓名(字号)章不等大图例 引首章一定不能用阴文? 阴文引首章在书法名作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但引首章有两个不常用形制:一是较大正方形的引首章,这在书法作品中不常见,但不等于没有,即使有,也是很少的(相对书法作品的尺幅而言),大家可别为了这说法去翻了百十本书,终寻到一两例前来辩驳,这就有点抬杠了;二是较大的阴文印,这也不是很常见,甚至可以说就没有喜欢这么用的书家。大家一定要注意,大号的阴文印一定要“慎用”。 ·邓石如与吴昌硕用阴文引首章图例 款字大还是印章大? 我们所常见的书法作品,尤其是大字作品,款文的印章几乎都要小于款字,但是在小字作品中,款小印稍大这种情况是可以出现的,印章稍大,能够起到“镇住”整篇作品的效果。 ·赵之谦与当代国展书法作品图例(局部) 上款上方不落引首章,头不顶红? 有人说上款人名上方不应“顶红”,也就是说上款上方不宜用章,不知是哪些“大仙”告诫,还是村里流传的“传说”,给书法作品搞得好神秘的样子,甚至一不小心就要出“血光之灾”。这种事古人不比我们现在讲究的多?但古人上款上方就有钤印的,甚至钤两方。 ·赵之谦与林散之上款上方钤印图例 其它情况 书法作品的正上方,是从来不见有书家用印的,这需要注意;一副作品的压角章,分量不要太轻,既然需要压角章“镇守一方”,那就安排个“封疆大吏”,用一方留白较少(即红色面积比例比较大)的印章,是很好的,既不突兀,也不会显得分量不够;两枚印章的距离并不是一定要间隔一枚印章的距离才好,距离主要看章法需要,如果款字下方位置较多,或者作品左部“较重”,就把两枚印章的距离拉开为宜,但不要盖在正文外(除压角章),但姓名(字号)章可以钤于款文旁边。 ![]() ![]() ![]() 一幅书法作品的用印,主要看最后的效果是否和谐稳定,这就用印的最基本“规律”,印章是有“分量”的,朱色面积占比较大,或者大号印章是较重的。我们钤印时一定要考虑整篇的比重是否均衡,那个地方轻了,可以加一枚印章加重分量,哪个地方过于整齐,可以加一枚“破形”,那个地方需要呼应了,亦可以添印以求呼应,但不要钤太多,印一多,就像脸上被亲了很多唇印一样,也不要左右或者斜向对称钤盖,会显得很俗气。钤印需要一定的大局观和才情,我们在平常书法练习中一定要有锻炼。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整体效果是一件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事,以后中书汇会有专门的知识讲座进行讲解,欢迎大家前来参与。 需要印章的小伙伴注意了,中书汇商城改版后增加了印章定制服务,请来的老师都是有水平且润格实惠的,欢迎大家积极支持中书汇商城。Ω 中书汇基础课视频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