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与文化的边界,从鲍勃·迪伦获奖谈起

 柳树沟图书馆 2016-12-10

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作品中指出,艺术创造就是把事物的存在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例如诗人把事物的实体存在转换为语言符号的存在。

这种说法被称之为“模仿说“,而“模仿说”肯定了诗(文学)是对于世界的模仿,不论是苏格拉底所说的表象世界,亦或是真实的世界,都是被模仿的主体。

但这种说法却只是著名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四种认识文学的角度中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是,文学作品确实来源于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与社会背后的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对于文化的反映,作者心灵的情感活动的表现,文字的技巧和艺术手法,同样是一部文学作品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纳博科夫曾经说过: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可是,抛开思想不谈,对于无法成书,谈不上风格和结构的文字,又应该如何去评判它的价值呢?

再或者换句话说,民谣是否能被上升到文学的高度,甚至是最优秀的文学的高度呢?


2016年10月13日19:00,美国著名歌手,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作为一名音乐家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他的音乐影响了太多的人。然而,民谣这种艺术形式是否可以被上升到文学的角度,甚至凭借歌词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几乎是文学界最重量级的奖项,我认为是存在争议的。

鲍勃·迪伦本身当然足够伟大,可是我们今天谈的是文学。在我看来,这个诺贝尔奖并不是颁给鲍勃·迪伦所创作的歌词本身,而是他所代表的,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化。

在我看来,鲍勃·迪伦的获奖恰恰是当今世界上文化代替文学的整体趋势的一种体现,而文学和其他艺术的边界将在未来变得更加模糊,这已经成为一个难以改变的趋势了。从去年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到今年的鲍勃·迪伦,我们不难发现,诺奖显然更看重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而不是文学作品本身。

2014年,莫迪亚诺获得诺贝尔奖。他的作品中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地再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他没有能够突破存在主义本身具有的一些问题,创作也缺乏美学特色。但他至少是“新寓言派”的代表人物,不能说他在创作技巧上没有独到之处。

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奖。她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爆炸的。而其作品中反映的,更多也是作者的态度和思想,其文字几乎可以说没有美学价值,艺术表现手法也相当普通,只能依靠“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来获奖。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自然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敢于去书写时代的苦难非常艰难,但是诺贝尔文学奖本应该是以文学为唯一标准的奖项,作家本人出色的精神品质能否成为获奖的理由实在是值得怀疑。

而在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鲍勃·迪伦,一个在艺术成就,社会声誉等诸多方面都无可挑剔,唯独在文学上存在争议的艺术家。我为什么这么说的原因是,鲍勃·迪伦的歌词确实优秀,但它无法离开音乐而存在。

鲍勃·迪伦的一些歌曲知名度非常广,例如说《答案在风中飘扬》。但当你不听音乐,仅仅是看歌词的时候,这些歌词并没有多么的吸引人,在结构上,缺乏诗歌的精巧,在内容上,也并没有多么深刻。可以说,赋予这些歌词艺术魅力的正是民谣音乐本身,正是鲍勃·迪伦创作的音乐给了它们全新的生命。试想一下,要是这些歌词仅仅作为诗歌发表,能够获得现在的高评价和知名度吗?我认为是不能的。

再者,鲍勃·迪伦本身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他本人的文化价值早已大过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了。国内的主流媒体在报道他获得诺奖的时候,也是把他描绘成一个歌手而不是诗人,因为显然,他在音乐上的造诣要远远高过在文学上的造诣。鲍勃·迪伦当然配得上这个奖,但是他的歌词是否配得上,我也许就要打个问号了。


鲍勃·迪伦的获奖使我不可避免的想到“情怀”这个在当下也许已经被“黑化”的词。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迪亚诺,是追悼一个文学流派的没落,诺贝尔奖颁发给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为了永远铭记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而颁发给鲍勃·迪伦,在我看来,则是对于一个时代的怀念。上述三者,都是情怀,是褒义的情怀。

这种情怀值得我们去拥有,它很好,但它毕竟是文化,而不是文学。

早在多年以前,文学批评中只重视文化分析而忽视文本分析的现象就十分广泛,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的作者乔纳森·卡勒早在他的书中指出了这一点,并且强调文学批评不能被文化批评所代替,而在国内,也有大学中文系教授指出当今学生只读文学史和批评理论,忽视文本阅读,对于很多作品,甚至不去阅读文本,只看文学史应付考试,并且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批评。

在我看来,文学之所以能独立于其他的艺术形式而存在,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手法和精巧的结构,正是文学最出彩的地方。在过去,很多思想和观点只能通过文学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风貌也只能通过文学来表现,然而,在现代社会,有音乐,电影,摄影,以及和文字相结合的画册,绘本,可以代替文学的很多功能,然而,唯独文学本身的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是无法被代替的。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文学毕竟要受到限制,为其他艺术而服务,但在小说,诗歌,散文中,文字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充盈着丰富的想象力的。

随着更多艺术形式的出现,它们都或多或少和文字有着重叠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它们也体现着一些相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文化。这种文化可以体现文学的很多内容,甚至是绝大部分的内容,但是,绝不是全部。

比起看鲍勃迪伦的歌词,我更愿意戴上耳机,播放着他的民谣音乐,手里捧一本纳博科夫的小说,静静地欣赏文字的魅力。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与文学的边界正在模糊,不论你是否赞同这种模糊,诺奖已经告诉我们,文学和其他艺术的边界在未来将会变得更加模糊,这已经是一个难以改变的趋势了。

在我看来,文化和文学应当是互相促进的作用,鲍勃·迪伦的作品尽管在我看来并不那么的“文学”,但我相信,他的音乐一定对于文学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每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都会有人讨论作家是否值得获奖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全无必要的,文学涉及的面很广,尽管鲍勃·迪伦的歌词在我看来没有那么优秀,但他对于文学的贡献绝对是不可估量的。无数作家在鲍勃·迪伦的音乐中获得灵感,鲍勃·迪伦本身,就已经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符号了。

但我仍然要说,作为一个“实用论“的赞成者,我更愿意看到更多的实验性的文学作品出现,开拓文学更多的潜能。我希望看到更纯粹的,更风格化的文学作品。我也希望文学的核心,文字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我也相信,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汇融合,最后的结局不会是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反倒是发展出独属于自己的,更鲜明的艺术特点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