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北大附中七大书院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联合参谋学院 2016-12-10

 编者按:在北大附中,有很多带大落地窗的房间,每个房间风格各异。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躺在沙发上看书,可以聚在一起低声讨论问题,甚至可以听音乐、下象棋……这里就是学校著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至善和新民7大书院。与传统高中相比,北大附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一套游戏规则:没有班级、班主任、学生会,各具风格的7个书院取而代之,靠学生自治;如果说传统的班级是由班主任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集体,那么书院就是学生自治与文化传承的学生社区、重要载体和实践基地。在这里,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沟通协商、承担责任、民主监督、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培养,公民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搜狐教育《智见》近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绍北大附中的改革成果, 本期带你了解北大附中7大书院的学生自治与书院文化。

  通过“学生自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能力

  2010年,北大附中高中部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打破了传统班级的管理模式,经过五年的实践,借鉴中国传统教育的书院制和欧美的HOUSE制,逐步建立起全新的学生社区——书院。七大书院分别命名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至善和新民,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成长体验。每个书院都是由来自不同年级的高中生组成的几十人到百余人不等的大家庭,不同年级的学生生活和学习在一起,使得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情感连接变得更加自然和紧密,为文化传承与情感关爱创造了条件

  从去年报名情况看,明德书院和诚毅书院最受学生欢迎,报名火爆。每年新生入学时,都会有5天的入学教育,学生在对书院有一定了解后,可自愿报名参加某个书院,每人可填3个志愿,由各学院的学生委员会进行考核后决定,学生被分配后,不能再更改自己的书院。虽然现在各个书院之间没有明确区分,但由于历史沿革,每个书院的侧重仍不同。例如新民书院偏重于未来出国、明德书院偏重于竞赛,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及未来的发展规划选择

  书院作为学生行政组织,意义在于“学生自治”。在每个书院,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和装修书院活动室,自己讨论和制定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自己策划和组织书院间的各种赛事。书院的日常事务由学生自治会负责牵头运作,并在每周书院议事会上组织全体书院学生民主讨论、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最显而易见的效果是,学生主动参与、沟通协商、承担责任、民主监督、自我管理等公民意识和能力有得到了提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学会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组织团队协作。

  书院文化为学生带来全新成长体验

  除了在行政组织方面提倡学生自治,每个书院还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传承。书院给予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同于传统班级的情感依赖,而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成熟完善的培养模式基础上一种可持续的情感传递和真实的成长过程

  正如北大附中校长王铮一再强调的:“我们的校园不是在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条条框框的要求下人为制造的。需要真实面对各种问题,需要我们的学生有思考,有体验,有认识,有交流,需要学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参与团队,形成集体。”

  在北大附中,每个书院都有学生自己设计的独特院徽,例如格物书院是一只昂首雄壮的狮子,明德书院是一只狮鹫,诚意书院是一只灵动活泼的蜂鸟。书院色也是书院文化的要素之一,格物书院、致知书院、诚意书院、正心书院、元培书院、博雅书院、道尔顿书院依次分别为橙、黄、绿、青、蓝、紫、灰。红色作为北大基准色,不分至各书院,书院旗依据书院色制作。学校为每一书院聘任一位老师担任书院主持,担负引领并指导本书院自治事务运转的任务。

  (明德书院学生设计的院徽)

  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书院的学习是自由的。学校安排每周一上午第四节为书院议事会时间。书院活动室是学生公共活动空间,由各书院学生自我管理、使用。书院开展各具特色的书院活动,形成多样的书院文化。“书院是学生除上课外呆的最多的地方,在这里就像在家一样随意,大家组成一个大家庭,互相帮助。你可以坐在沙发上看书,也可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讨论问题,还可以戴着耳机一边听音乐一边做题。只要不打扰别人,你就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明德书院的张宇晴说。

  学长团让学生学会从学校、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

  北大附中在书院内部成立学生自治会的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另一个学生组织——学长团

  在北大附中,新生报道后首先见到的就是学长团的学长、学姐。他们策划和实施了新生入学教育,为高一新生解读学校制度,介绍校园文化,阐释书院精神,让高一小伙伴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学校和自己的书院学长团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可以让学生在和新生的相处中体会到角色的转换和思维的改变,从单纯的朋友角色到前辈和老师的角色,让他开始学会站在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对待周围的同学和他自己

  今天,学长团已经成为北大附中学生的一种精神象征。学长团的存在形象地诠释着这所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就像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自由之路》一书中指出的:“自由的教育不是‘受’的,也不应当有人‘施’,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只应当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而自得于后。”在七大书院的建设发展中,在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关爱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这样的感觉。

  而对北大附中的毕业生来说,从2010年开始的书院制和随之而来的书院文化已经成为一道铭刻在心的最为独特的校园风景线。就像毕业生李秋池在微信朋友圈里写的:“树上有一只窝,所有的鸟儿都会回来。”对毕业生来说,北大附中就是那棵树,而他们曾经生活学习的书院,就是那个让他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充满牵挂的温暖的小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