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铅笔读前感】专栏第一期: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点石成金】 2016-12-10

专栏说明:从今天开始,在铅笔社微信公号开设新专栏【读前感】。最近几年,中国出版界很繁荣,出版了很多好书,尤其在翻译书方面,译介了很多国外优秀图书。速度之快,简直令人目不暇接。正所谓“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

以往,我都是读完了书,然后挑出观点重要或有趣的书,写出书评。可是新书很多,纷至沓来,我读书的速度又慢,很多好书,往往很长时间埋没在书堆中,殊为可惜。

既然如此,不如不等读完书写书评,而是从“为什么要买这本书?”“读这本书,打算回答什么问题?”这些角度,在读书以前先写下“此书看点”,也就是所谓“读前感”。读前感肯定不如读后感全面,也难免会有误判,但倒是暗合“带着问题去读书”的阅读方法。

信息大丰富的今天,图书数量浩如烟海。不是每本书都值得精读细读的。了解某本书在知识结构、问题情境中的位置,或许可以帮助读者判断,这是一本应该精读还是泛读的书。从这个角度来说,“读前感”对读者也是有用的吧。

读前感第一期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

[]Charles Calomiris / Stephen Haber

中信出版集团

2015年。


银行业在经济体中的地位一向都很特殊。银行从储户那里吸收的存款的大部分,都被当作贷款放出去了。银行只留下一小部分,也就是所谓“部分准备”。从严格的财务角度来说,所有储蓄银行都处于“濒临破产”的境地。如果所有或者大部分储户同时来提取存款,银行只有破产而已。

问题在于,按照储户在银行存钱时双方签订的合同,储户有权随时提取存款,即使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也只是损失定期利息而已,别说本金,活期利息照拿不误。从逻辑上说,“部分准备”和“随时支取”是互相矛盾、不可兼得的。

奥地利学派对这种银行部分准备制度一直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一种通胀,是导致经济周期的重要原因。米瑟斯当年在欧洲已经跻身大经济学家之列。曾有银行邀请他去担任董事,报酬丰厚,但固执的米瑟斯开出的条件是彻底改变银行制度。银行当然无法接受,米瑟斯宁可放弃这优厚的报酬也要坚持原则。

从货币本身的角度来说,奥地利学派对银行部分准备的批判是正确的,但分析银行问题时,必须要把政治、国家、权力等问题放在一起共同思考。这样一来,结论就不那么简单了。《人为制造的脆弱性:银行业危机和信贷稀缺的政治根源》一书,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深入探讨。

1894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于日本。有历史学家指出,中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融资能力极弱。日本当时已经有一千多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也就是这种部分准备银行。反观中国,则一家也没有,只有旧式的钱庄和票号。钱庄票号和现代银行的差异,主要就在于融资能力。银行的融资能力要强大得多。并且,银行和政府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日本有足够的现代化银行,政府可以通过这些银行很快筹集到大量资金,投入战争。清政府却没有这种手段,只能依靠固定的政府税收——主要来自农业——支持战争。结果,中国虽然是个大国,日本是个小国,但直接投入战争的资源,日本却明显多于中国。日本战胜中国,并非偶然。

现代意义上的银行,首要的功能就是在社会中创造出一种高效的融资手段。在这种融资手段中,部分准备制是核心部分,它实现了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这种融资手段当然可以很方便地被政府利用。政府利用这种手段,就可以在战时快速筹集资金,也就是集中国家资源。

那些没有这种融资手段的政府,即使国家体量很大,整体实力更强,但在对外战争中,会因为无法集中资源,而被那些有融资手段的国家打败,继而消灭。也就是说,部分准备银行虽然在经济逻辑上“濒于破产”,但在政治逻辑上,却让国家有了更强的战争能力。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这直接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

可见,我们不应该仅仅从“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逻辑”等角度去分析银行制度。是否适合生存竞争,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角度。银行的脆弱性和“濒于破产”,确实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但这是为了解决国家和社会的生存问题。

如果“天下无贼”,那么,大量用于防盗、安全的投入确实是浪费。但在“天下有贼”的情况下,这些投入就是在满足真实的需求,和衣食住行一样重要和不可或缺。有人幻想改造人性,从而让社会节省安全方面的投入,认为这样才是高效率和不浪费。这是彻头彻尾的空想。

那么,到底银行业在发展历程中和国家权力之间是怎样建立关系的呢?银行业今天的特殊地位和国家对银行的特殊需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以往的历史中有哪些典型案例呢?银行的这种脆弱性有可能解决吗?

这些,就是我们想要通过阅读本书寻求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