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若童,映倒美好 (文1 陈晓琳 49分) 丰子恺写道:“孩子的心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正是天堂一般澄澈透明之心,孩子看得到世上一切美好并倒映在小小心灵中。唯有保持一颗童心,我们才能与世界交谈,发现更多的美;同时,唯有保持童心,我们才可看清自己的思想,与自己交谈。 人不得不长大,在信息时代,人的成长更为迅速。几岁大上小学的孩子,已经身负好几个兴趣班课程;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已然目光烔烔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孩子们的目光从一朵云一丛花一条溪上移开,稚幼的水灵的大眼望向了手机屏幕。如此成长,难道可盼望长大了的孩子尚存一颗与花鸟交谈的心吗? 从前慢,一生只爱一个人;从前痴,一心只向一微光。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记忆犹深的是湖中人欣喜发现了作者,那样的喜悦不正如孩童寻觅到玩伴,寻觅到同仁的单纯吗?我故而相信,孩童的童心,亦不远离一个痴字。丰子恺先生热爱孩子,在他画笔下或文字中的孩子们啊,以两把葵扇作自行车轮,为四脚椅子穿鞋保暖,一个个如同精灵一样,围绕着自然任意一件事物飞转。孩子眼中,哪一朵云不是在玩着捉迷藏,哪一只鸟不是在吟唱着自己的歌,哪一条溪流不是奔跑着无约无束地纵驰着?保持童心,允许自己痴心向一束光,世界是那样单纯的静好。 然而我们之中的许多人,已然失去了这能力。你捧一束紫罗兰,他只见挂着的价牌;你指一天繁星,他只见加班夜栋中的灯光。木心先生写:“年轻人都是艺术家的胚,诗人的料,英雄豪杰的种。”年轻人尚脱童稚,一颗童心尚未消泯。但渐渐踏入社会,年轻人被名利追逐迷惑,被物欲横流诱惑,童心蒙尘,不见始终。真正的大师,如我们所见,大多有一种特质——童心未泯。正如钱钟书先生好美食,齐白石先生好玩乐,他们都有一种普通人不懂的执著。其实那再简单不过,童心正是抛却了名与利所见的本质。不加以金银毁誉,你所见的漫天灿烂,正如苏轼所言为造物者之无尽藏。我们热爱读诗,因着诗言吾心所言。诗人何以做到?莫如泰戈尔所写“孩童是世界的宝藏”,他们珍惜着一颗童心,珍视着不被蒙尘的心灵。如此一来,他们像孩子一样时刻与自己内心对话,与世界的真善美为伴。 我心若童,以澄静之眼看待世界;我心若童,以倾听之姿抚慰心灵。 像孩子一般,对一只猫一只鸟一丛花一本书绽出笑容,与自己的世界真正交流。
【硕评】大凡立意论辩,当思之又思,慎之又慎,不可率意而作,犯极端、片面之病也。此文亦优秀之作也,然作者于“童真”之思虑,止于浅层之感性,是“感觉”而非“思考”也。其于“童真”情深款款,却全不顾其乃“孩童之真”,是否适用于“成人”,毫无思辨与质疑。故其之立意论辩,罔顾“童真”难行于成人之现实,一味肯定“童真”,一味否定“世故”,游离冷酷现实,醉心“我心若童,映倒美好”。如此作文,当然亦是感性之抒情散文而非理性之议论文也。这篇作文基本写满作文纸,亦是高分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