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语·印谱·印友》自序

 三度精舍 2016-12-10

 50初渡,人生半百,诸多朋友劝我出一篆刻集子,就算小结,也为纪念。思来想去,未曾动笔。文友陈建华先生,一再敦促,探家时又从上海古籍书店购得一册《上海愽物馆藏印选》送我,艺友史成镔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汉印分韵合编》也给我送来了…展转研读欣赏,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又过了两三年,翻翻自存篆刻习作集,觉得加以整理,选择部分作品汇集成书出版,倒不失为一份乐趣、一段记录、一份总结、一段回顾…

   小时候,生产队每天要给社员记工分,凭证当然是工分册上按的手印,那时乡下人是很少有图章的。我因为正在念书,算是村里的“秀才”,恰好屋后还栽有梨树,据说梨木刻图章好,于是就地取材,截了几根干枝,又到铁匠铺央求师傅给打制了两把不同用途的小刻刀,为记工员刻了那么一枚小小的印章。以后我用这刻刀在小砚台的背面和磨平的石头上刻了不少火箭、飞机、火车、汽车、牛车之类的图案(后来知道,它是可以归于图形章之类的),印在纸上。哪个生产组(队)生产进度快,被评为“上游”,就贴上一枚“火箭”印章…“下游”者,则贴上一辆“牛车”,每星期换一次。想想也挺好玩的。后来到县城上高中,离家也远了,那两把刻刀也无事在家闲着…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军营。所在部队很强调机关干部要写得一手好字,并把他作为军官素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还经常搞书展、画展。由于有自己的作品参展,作品没有加盖印章,总不是很圆满,于是托战友到外地捎了几块石料,试着篆刻了自用的两方名章和一方闲章。第一次有意识地操刀刻石,别有一番情趣,接下来就是为人代刀了。1990年转业到地委宣传部工作,兼仼地区文联主席,方由兴趣逐渐转为对篆刻这门艺术的研究和审视,还专门从厂家邮购了一套《吴昌硕刻刀》,有空便握刀勒石。日积月累,刻好的印章在书架上占了一排,偶尔也在报刊杂志上发一些…  

   虽然算不上什么篆刻艺术家,且无名师亲授,但自认为对篆刻艺术的追求和学习还是十分执着、十分勤勉、十分扎实的。

   有时独坐案前,一石在手,一刀在握,明知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也乐此不疲。可能是一种兴趣,也可能是一种缘分。但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艺术素质的要求,对文联主席这个职位的担当,对一个文艺工作负责者的自律,毕竟“外行领导内行”的年代已成“过眼烟云。”

   夫篆刻雕虫,虽为末艺,然其气象万千,一如文章,方寸之中,可见胸襟、才情。于是钟情于石,刀耕不缀。

   是为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