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霞浦·千里海疆行》系列第19集——《糖塔佳话》

 独钓秋江雨 2016-12-10

为何唯独这个滨海小城,家家户户中秋期间都要购买糖塔?

糖塔起源于什么年代?它和戚家军入闽抗倭历史有何关联?

糖塔在霞浦是如何传承的?它凝聚了百姓怎样的特殊情感?

敬请收看《霞浦·千里海疆行》系列

第19集《糖塔佳话》



        中秋临近,锅炉、模具等制作糖塔的行头又一次被张振望搬了出来。中秋节前的这10多天对张振望来说,既是他赚钱贴补家用的好时机,更是他个人情愫的一种寄托。



制作糖塔的工序,首先要将雕刻有各种动物、花鸟的立体模印,组装好,外部用铁丝或麻绳捆紧,放到冷水中浸泡。上锅、点火、煮糖,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其中的门道却甚是讲究。倒适量的糖在锅中烧溶,等其全部溶成糖水后,抹去浮在上面的杂质。火候已到,张振望将一锅滚热的糖浆,徐徐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木质模具里。一会儿,糖浆凝固,去箍取模,一个个造型精美、香气四溢的糖塔做成了。每年农历8月初,在霞浦县城的街道两旁总能见到色彩艳丽、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糖塔,淡淡的糖香味弥漫在空气中的,这让中秋这一传统节日凭添了丝丝淡雅之味。


据当地文史专家介绍,霞浦的糖塔工艺与古代的兽糖工艺接近。史料记载在东汉时期就已有了成熟的兽糖技艺。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石蜜,即白沙糖也  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宋应星所著之典籍《天工开物》记载:“凡造兽糖,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其下发火慢煎,火从一角烧灼,则糖头滚旋而起。然后打入铜铫,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日飨糖,华筵(yan第二声)用之。”后来苏北鲁西地区流传的糖人供,浙南地区的糖金杏,以及霞浦的糖塔,都是对兽糖制作这种古代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霞浦糖塔的由来,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明嘉靖年间的某一个中秋夜,倭寇围攻福宁府(今霞浦),由于当时戚家军的增援力量尚未到达。当地就组织青壮年,制作面饼、糖块等食物给他们补充体力,让他们搬出石头在道路上拖曳,以石头的碰撞响声、人们的呐喊声迷惑城外的贼寇,最终援兵进城后逼退了倭寇。


        为庆祝这次胜利,群众将面饼称为“光饼”,曳石称为“太平石”,糖块也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后经艺人加工、逐渐演变为儿女婚娶纳聘的礼品,起初只有造型简单较小的“鸳鸯”、“公鸡”和福禄寿喜、八仙等人物,这就是糖塔的前身。随着时代的发展,糖塔也慢慢演化为当地一种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其外形也从单一的小糖人,发展到飞禽走兽以及七层塔、八角亭等形状。由于宝塔历来在民间有镇邪纳吉的寓意,后世就将这些糖制品统称为“糖塔”。送糖塔既可寄情表意,又可供欣赏、食用,童叟皆宜。所以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糖塔印模通常采用梨木、樟木等优质木材,横向截取树干中的一段,再竖向将木材平分成二或四块,在每块木材上分别刻制图形。糖塔印模的一端留有大的开孔,方便灌入糖浆,另一端则是封闭的,这种形制也保证了糖塔的重心平衡。制作精致的印模讲究形似神更似,连细微的部位也准确到位,如塔要门、窗、瓦无不清晰可辨;鸟身上的羽毛要秋毫毕现;龙的鳞片要清晰立体,须发要有当空临风之感。吴老搬出自己年轻时雕刻的一些印模,这些模版均由上等樟木雕刻而成。其中有塔模、亭模、麒麟模、公鸡模等,刀法十分讲究。像那对麒麟模,拆开来是三瓣刻板,其中有一瓣系双面雕刻,另两瓣分开。尽管均是反面雕刻,但却是大小一致。像塔的印模,就有七、八瓣,各部分所处位置不同,形神均不一样。

       老一辈的人都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物质匮乏的岁月里,糖塔是孩子们闹中秋时最喜爱和最值得炫耀的宝贝。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塔制作虽已风光不在,但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承载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那份情感,已沉淀为和糖塔一样甜蜜的记忆与乡愁。



电视播出时间:

一套:周日20:00首播23:00重播

    周一8:25 13:00 20:00 23:30

    周二8:25 13:00 20:00 23:30

    周三8:25 13:00

二套:周日21:25首播

    周一9:30 21:25

    周二9:30 21:25

    周三9:30

猜你喜欢


广  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