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弥留之际,也不忘让后人脑洞大开的他们

 汉青的马甲 2016-12-10

人生如梦,从入梦到梦醒,恍惚如白驹过隙一般,让人难以对自己有深刻的解剖。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也只是旁观者作为“事后诸葛亮”的夸夸其谈而已,没有身临其境的切实感受,你永远也猜不透别人的梦。如果当局者在弥留之际的梦没被本人所解开,那留给后人的将永远是个谜。谜底越多,越会让人扑朔迷离。

1.“洪宪皇帝”袁世凯

袁世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出现给历史的汤锅中增加了一剂出味的佐料,甚至一度成了不被世人认可的主菜。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那一失让他背负骂名,身败名裂,郁郁而终。弥留之际的老袁发自肺腑地说了句让后人费解的话,“他(它)害了我”。后世的学者围绕着那个他(它)展开了猜谜大比赛。

(1)支持率最高的谜底,锁定在老袁的长子袁克定身上。小袁虽没有老袁的雄才大略,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权力狂。为了自己能获得梦寐以求的皇子身份,小袁极度怂恿老袁做皇帝。袁家祖上有个短寿的传统,似乎都难以迈过60岁的门槛,这也是老袁一生无法愈合的心病。袁克定抓住这个机会,向袁世凯灌输皇帝梦。他告诉父亲只有做了皇帝,做真命天子,才能够以万岁的身份破除袁家短寿的噩梦。已50多岁的老袁,外表虽显得平静,但内心多少也是默许了。还有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顺天时报》欺骗事件。袁克定伪造宫廷版的《顺天时报》来替代日本外务省的《顺天时报》,天天刊登关于支持复辟帝制的文章呈阅袁世凯。让袁世凯误以为获得民心和外国的支持,从而加速了复辟帝制的步伐,但最后还是被识破。当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之后,曾痛骂长子袁克定“欺父误国”。因此,有人猜测,袁世凯弥留之际的那个“他”指的是袁克定。

(2)外界也曾猜想是“百变小王子”杨度。这个杨度不简单,年轻时曾师从大儒王闿运修帝王之术,后来仕于大清,运筹北洋,拜入青帮,加入国民党。一生可谓是阅历深厚,丰富多彩。

当然,一心痴迷于君主立宪制的杨度,在成为袁世凯的高参时,也是极力劝说袁世凯复辟帝制。当老袁称帝的那一天,就是他“帝王师”的梦想成真之日。因此,他也凭着自己的影响成立了“筹安六君子”(杨度、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影响。当袁世凯知道这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都支持自己称帝,他的欲望之火烧的更加旺了。不管怎么说,“帝王师”杨度都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后人都说他和袁世凯是一丘之貉。殊不知,弥留之际狡诈的老袁也不忘把责任一股脑的推给别人,在人生的污点上找个垫背的。袁世凯的“他害了我”是否是指“杨度害了我”也成为后人猜测的切入点。

(3)有一种猜测是另一个人,名叫陈宧(yi)。原是袁世凯的心腹,被老袁派到西南大后方坐镇。袁世凯是想让他在边远的后方为自己的称帝计划摇旗呐喊,就像他在自己身边那样,摇着尾巴,对自己惟命是从。但令袁世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称帝的消息一经传开,却遭到四面八方的反对之声,但叫的最凶的却是曾经身边最温顺的那条“狗”陈宧。这让袁世凯痛心疾首。因此,也有人怀疑那个“他”指的就是陈宧。

(4)还有一种说法,对那个“他”产生了怀疑,“他害了我”应该为“它害了我”,其中的“它”指的是袁世凯自己心中那个根深蒂固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那种思想付诸于实施,却得到的是众叛亲离的结果。

既然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在弥留之际,没有道破那个“他”或“它”意味着什么,说明他本就希望给后人留下悬疑。可能那个谜底我们已猜到,或者永远也不会触及到袁世凯口中的那个“他”(它)。小编暗想:当世人在为谜底争的面红耳赤时,地下的老袁却在切切私笑道,当初我就随便一说,你看你们大惊小怪的。

2.书法大家——于右任

1964年8月,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大家于右任因病医治于台北“荣民”总医院。9月份某一天,老部下杨亮功来到医院看望于右任。于右任看到老部下,激动不已,感慨万千。杨问道“您老有什么事吩咐我”。于右任极想说什么,但此时由于病重和喉咙发炎,已不能发出声音,不得已只能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首先伸出一根手指,杨不解其意,遂又伸出三根手指。杨困惑地问道“院长,您是不放心三公子于中令吗?”于右任无奈地摇了摇头,杨又接着猜了几个答案,但都不合于右任的心思。最后,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

但不幸的是,从那以后,于右任的病越来越重,几度陷入昏迷状态。杨也始终未能问清三根手指与一根手指的意思。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病故,终年86岁。

一根手指、三根手指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后来,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根手指,三根手指”: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同时,也有人认为“一根手指”指的是家乡那棵三百年的老古槐,“三根手指”而指的是桑梓那难以忘怀的三间老屋。因“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曾是世人对于右任的评价。

虽然,于右任无意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谜,但那个谜底却贯穿于他的一生,不难被后人猜到。身为政治家的他,没有同事的老谋深算,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的是一生不变的爱国思乡之情。我们可能难以用言语表达于老的爱国之深,思乡之浓,但他的那首《国殇》应是最好的见证吧!

3.“国学大师”王国维

1926年6月2日,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气绝身死。后在入殓时,在王的衣中发现他写给第三个儿子贞明的遗书。遗书非常短,仅122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在辱……”,这句令世人模糊不清的自杀理由,引来了种种猜测。

“殉清”说

王国维死后,他的亲家罗振玉,从天津赶到清华园进行吊唁。让人意外的是这次他还带来末代皇帝溥仪的一道“诏书”。诏书中提到王临终前的“遗章”,但最后证明“遗章”系罗伪造的,目的是为感动溥仪下那道可证明王“殉清”说法的诏书。溥仪甚至赏两千元作为丧葬费,并赐谥号“忠”。

“欠债致死”说

一说,王、罗合作生意亏本,王欠罗巨款。一说,内务府大臣邵英曾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但罗得知后,以代卖为名,把所得钱款抵王欠他的债务。此说法当时就被同为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所驳斥“金钱关系”之议,实属“委琐龌龊”之语。

“畏时局”之说

1927年,北伐军高歌猛进一路向北,打到北京是指日可待,王听此内心惶恐,生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当时流传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发辫者,王此时正留着那根象征大清遗民的发辫,为避免受辱,遂自我了断。

“文化殉节”说

处在新旧文化的交界之际,原受旧文化影响的王,对旧文化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为避免看到旧文化在猛如洪水般新文化的冲击下偃旗息鼓,最后销声匿迹,为避免所承受之痛苦越来越深,唯有一死求得一己之心安。

虽然,时人与后人还有过“殉学术”说“争自由”说等等。但每一种猜想,每一种假设,都有它自圆其说的原由,也有它攻之及破的裂痕。不论是为清,为债,为时局,为文化而死,那都是王国维人生的经历。也可能王国维早已被这些世俗刺得千疮百孔,他只是一度显得泰若自然,当最后的那根心弦也断了,只能把自己交于那一潭湖水。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