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在汕头的日与夜

 丹琳书斋 2016-12-10
大头(上海) 2015-09-10 17:57:35

(第一次发美食类杂志稿)
食在汕头的日与夜
                    ——古着味的早餐和烟火气的宵夜
 
每一次完美的城市旅行,除了用镜头捕获城市变迁下的轨迹、目光收集城内犄角旮旯的小情小调、也要用敏锐的味蕾拾获每一次食材入口后的一丝颤动。当然对于食物来说,我遵循品到一脉相承的古着味儿。
 
阿鸿海鲜小炒
如果要细数国内美食的古着味儿,那我就先从刚去过的汕头美食说起。来汕头前,规划着看看汕头的骑楼老市区、游览汕头的大宅和学校,怎知从到了汕头的第一夜,我就似跌入凡尘的天吃星,在这片人间烟火气十足的地界埋头胡吃海喝起来。汕头自古就是三江海口,宋元时期已形成了渔村,所以在保留至今的风味里必不可少的有一味海味。
深夜时分,正是大排档风起云涌之时,汕头食材的繁盛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福合埕的“阿鸿海鲜小炒”前,外地游客和本地食客各争心头好,老板手忙脚乱,厨师挥洒烟火,伙计奔走如飞。我抹开一头34度逼出的急汗,飞身抢下才过晚八点就所剩无多的食材。鲨鱼肉、海瓜子、蚝烙、鹅肠,老板还推荐了一种用嫩姜做出的甜菜。刚点下菜,看着拥挤的菜市口,我问:“坐那儿”?伙计手指一挥,指着两楼之间的过道,已然坐着5、6桌人了。这家排挡小炒,不说鹅肠的爽脆、不谈海瓜子的鲜甜、只单单说汕头每家食店必备的蚝烙,就有别于一般的蚝烙,地瓜粉放得极少,纯粹的彰显了蚝在入口时的爆浆感。


(海滨路长廊)
那顿海味过后,似乎梦中也听闻海浪拍岸声。直到次日艳阳高照,才发现住的酒店背靠海岸线,停泊着好几艘军舰。都说这片介于汕头市区与礐石之间的海是国内唯一一片内海。整条海滨长廊横跨金平区、龙湖区两区,夜间灯火辉煌、白天景色怡人,在汕头的几天总会时不时经过这里,见到纳凉的老人和跳进内海游泳的孩童。走过一处破落仍使用中的轮渡码头,这处海滨路的广场轮渡通往对岸的礐石,至今承载着两岸四十年的通航。

 
广场老牌豆花甜汤
国人用豆花搭配主食开启每日之计在于晨的一餐,喝过口味独特的豆汁儿、喝过甜甜的山水豆花、喝过加了虾皮紫菜的咸豆浆、吃过只加辣子的豆腐花,似乎个人口味上更偏爱甜豆花。
一大早汕头市区海滨路人民广场附近的“广场老牌豆花甜汤”铺面前,排起了打包外带的队伍,想要堂吃还等了会儿位子。店内的主打产品是豆腐花以及潮式糖水,我点了他们家最为经典的潮式豆腐花和薏米水。这种豆腐花有几种不同的口味,可以选择单独添加红糖、白糖以及花生末,也可选择自由搭配以上任意两种或三种一起。他们家的豆腐花比较特别在于颜色呈象牙白色,与平日常看到的白嫩豆花不同,厚实的豆花上有会“呼吸”的气孔。口感上不是那种入口即化的细密感,而是比较密实的厚重感。门面毫无惊人之处,但口感却那么特别,怪不得门庭若市。现在当家的似乎是女儿和孙女,家庭作坊式的开放式店铺里有个老伯在收拾桌碗,他应该就是张伯,这家店铺的创始人。虽然已退居二线,但仍然坚守着这份做了一辈子的小生意。他们店的豆花用料足,下的黄豆多,使得豆花更加结实。同时他们使用的是煮熟后摊凉的新鲜豆浆,也就是熟粉。在放置豆花的容器上选择用了木桶,因为木桶更能吸收水分,不易生水,让豆花变得更加密实。至于每家老店都有的独特配方,估计也只有代代相传之人才有“秘籍”可循。这家豆花店生意从早忙到晚,但为了保证豆花的品质,张伯坚持每天只卖两桶(将近500碗豆花),所以要吃请赶早。

 (汕头大学最美图书馆)
打包走了两份薏米水、换了两趟车才到汕头大学。晃过大门警卫,看见左前方出现的被誉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大学图书馆”。汕大图书馆远观像是一本躺在水面上中国线装书,简洁雅致的设计风格一下子提升了我对汕大的整体感官。由于地处南方,夏日酷暑,在节能环节上,设计之初考虑到了用一汪池水,使图书馆的整体室温下降了一至两度。穿着学生样的我,借了同学的卡,又过一关混进了汕大图书馆。螺旋形的扶梯、罗马教廷的那种错层式的中庭、还有议会厅那样递进式的自学课堂,让早已离开学堂十余年的我,各种羡慕嫉妒。雅致的外观下,穿插着极具传统园林空间风格的设计理念,不管是图书馆的中央部分放置的大片竹林,以及大量对日光的巧妙采集。整个图书馆空间合理运用,在不同区域设置了休息区和互动小包间,可以作为分组讨论的兴趣角。也让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回归到了传统意义上的书海中。


 
海记牛肉店
火锅这个绕不开的“菜系”哪怕三伏天都有人吃。在火锅界轮流坐庄的从老北京涮锅到重庆火锅,这不,又轮着潮汕牛肉火锅了。为了吃到那第一口鲜,我飞到汕头找到了源头。
从汕大出来,想着要吃顿硬货,打着三轮突突去找藏在深巷中的海记。拐进黄岗路,在一可称作陋室铭的店铺前驻足。已过正午饭点,人丝毫不少,取了号再类似菜市口生肉摊前排队等候。还没坐下已经闻到阵阵肉香,我是个对生肉菜场抵触的人,最闻不得生食的味道,但这奇香从这刚宰杀的牛肉段上散发出类似黄油的味道。店内真是貌不惊人,上锅时也一点不花哨,牛骨熬制的清汤锅底配上白萝卜,再加一碟沙茶酱。海记主打正宗潮汕风味牛肉火锅,当然要先试试牛肉丸了,鲜嫩多汁、弹牙筋道,没想过要在一颗牛肉丸上用上那么多辅助词,估计食神里的牛丸应该就是这种一锤子一锤子打出来的潮汕牛丸吧!如果赶早到店,除了嫩肉和牛丸外,还可以挑选牛的不同部位,试试脖仁、吊龙这些奇货可居的部分吧!那一顿整个一全牛宴,整个齿颊的回甘都是一股子牛气,估摸着回来后该时不时惦记着此种汕头味道吧!

(老城区小公园)
要遵循汕头的味道,一定要去老城区的小公园走一走。这曾见证汕头历史上的殊荣之地,已然慢慢凋零成“废墟”。掩不住的繁华、讲究从欧式的雕花墙体渗入到老汕头人的骨子里,就如同汕头美食讲究食材的新鲜、地道、考究一般。海内外的汕头侨民在外驻扎后再次回到故里,总会来小公园流连,同时也惦记着去附近小食店再尝一尝飘香、蚝烙、糕果。周边的安平路  、升平路  、国平路等骑楼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依然保持着当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群风格。留下的“残垣”恰恰也保管着久居海外游子们的那份思乡情怀。

 

杨记杏仁茶
掐指一算,我已南下广东七次了,如果一开始几次去还是为了看风景的话,之后几次就是赤果果的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自去年开始,我变本加厉的下了飞机直奔酒楼喝早茶,独自一人在广东的食档里“偷欢”。就如在旋转寿司台,孤独的“美食家”们埋头海吃,留下叠成一摞的碟子般,我每次在茶楼的吞吐量也逐步递增,没七、八道茶点下不了桌。广式早茶铺一大早的都是邻里街坊、祖孙三代聚首,不缓不急的喝上两三个小时才作罢。而我自然每次都成为早茶铺里被人侧目最多的那个,我也不以为耻的继续摞着一屉屉蒸笼。
 
一早在龙眼路的杨记落座,要了我的“老三样”虾饺皇、凤爪、叉烧包后,看菜吃饭的又点了四五个小点。要说精致程度,自是无法比拟广式老酒楼的气派,但味道丝毫不输。二十多平的“敞篷式”摊档,砌成一面墙的茶点蒸笼格占着一个沿街转角,在三十多度的汕头街头 “大口喘着热气”。杨记是周边街坊最爱的早茶铺,络绎不绝的往来客,不停放上蒸笼的点心,各个洋溢满足感的食客。杨记的头牌是杏仁茶,说茶非茶,是种大米和杏仁做成的饮品,浓稠似糊,口感微甜而无杏仁的生涩味。据说这种饮品最早从清代流行起来,当地潮汕人闲暇时坐着慢慢品,犹如喝功夫茶一般,故叫做杏仁茶。虽平时不食杏仁,但尝试之后甚喜,一饮而尽。杏仁茶用料简单,也无外乎大米和甜杏浸泡半日,磨浆后放锅中煮至到浓稠,加糖即可。本以为端上来的会是冰镇杏仁茶,怎知酷夏中还要趁热喝杏仁茶,伙计说:“趁热喝,凉了就喝不出其风味了”。除了杏仁茶外,西米露和黑芝麻糊也是食客经典的TOP前三。结账时才发现杏仁茶才3元一碗,这种出身在市井的味道朴实无华、内容丰富,这大概就是汕头美食的真谛吧!

 
行走关怀:
交通:飞汕头都是降落在揭阳机场,机场位于梅州潮州汕头之间,承载着这几处的航运。
景点:市内海滨长廊、小公园和汕头大学都可以去逛逛,也可以去澄海的陈慈簧故居、文园小筑。
购物:买几袋真空包装的福合埕牛丸和当地沙茶酱是极好的,回来后还可以尝到汕头的味道。
 
气温:长期处于炎热中,气候和料理都让人容易生火,所以可以在街上找凉茶喝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