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留给酒的雅号(三)

 自强不息在等你 2016-12-10


以产地命名的酒,顾名思义,就是在某地出产,就以某地的地名或地方特征或传说来对酒进行命名。比如鲁国出产的酒称为“鲁酒”,古代桂阳郡郴县程乡溪出产的酒称为“程酒”。《太平寰宇记》中说了一个关于曲阿酒的由来:丹徒有高骊山,传说高骊国的女子来到这里,东海海神乘船致酒,想要礼聘她作为自己的妻子。但这姑娘不愿意,海神一气之下就把船掀了,把酒倒了,酒液流入曲阿湖,后来当地以产美酒著称,名为“曲阿酒”。以产地命名的酒比较常见,比如贵州茅台、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双沟大曲、苏酒、皖酒、京酒、黄鹤楼酒、孔府家酒、赤水河酒、杏花村酒、趵突泉酒、板城烧锅酒……你家乡的酒是否也在其中呢?





酒有非常多的功用,最常见的是酒至微醺让人陶然忘忧,连陶渊明也说:“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于是酒被称为“忘忧物”。不仅如此,酒还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它也被称为“欢伯”,这个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中:“酒为欢伯,除忧来乐”。苏轼在《洞庭春色》的诗中写道:“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酒不仅能扫除忧愁,且能钩起诗兴,使人产生原原本不断的创作灵感,因此后来人们就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此外,还有人觉得酒能解愁,就像士兵能够克敌制胜,因此把它称为“酒兵”。



在唐的时候,人们还会称酒为“春”,因为人在饮酒后会脸颊红润,满面春色,《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诗句。但酒也会抛“春”,过渡饮酒会使人低沉丧志,虚度光阴,所以它的另一个别号为——“抛青春”。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古人认为酒可作药治百病,《汉书·食货志》中有:“酒,百药之长。”,于是唤它“百药长”。比如椒柏酒就被认为是“辟恶酒”,因为在民间风俗中,正月一日喝椒实、柏叶浸过的酒,可以辟除恶气、消除疾疫,所谓“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而这浸过花椒焙成药末的“椒浆”,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屠苏酒”的由来,酒的名字果然入了诗。


因为酒有诸多功效,于是被古人认为是天赐的福禄,所以酒也被称为“天禄”。相传在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所以“天禄大夫”、“美禄”、“福水”也可以用来称呼酒。



美酒催人醉,它能麻痹神经、放松精神,其实是一个中性角色。它是情绪的放大镜,在人开心时能放大快乐,在人忧愁时也能增添忧愁。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体会适量饮酒的微妙分寸,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历史上有许多酒后发狂的故事,于是酒也被古人称为“狂水”或“狂药”,但有人是真狂,有人是佯狂。




竹林七贤里,嗜酒如命的刘伶狂放不羁。据说他经常乘坐鹿车,手里抱着一壶酒,命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说如果他醉死了,便可以就地埋了。而内敛的阮籍却是另一种表现:当时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想和他结为亲家,阮籍为躲避这门亲事每日拼命喝酒,一连60天,日日酩酊大醉,不醒人事,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无法向他开口,回去禀报司马昭,最后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就由他去吧!”但阮籍心中的那股愤懑和对现世的不满,都在酒后创作的古琴曲《酒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除了以上说到的这些,与酒相关的其他事物也能泛指酒,比如酒具:“芳樽”“桂尊”、“壶觞”。或者是用一种更为形象的方式称呼它:“杯中物”、“壶中物”、“君子”、“黄娇”、“祸泉”、“玉友”、“玉露”、“琼浆”、“珍珠”、“流霞”、“五云浆”、“芳醑”……




酒的名字来源于酒的文化,即便如今我们不必再像古人一样用这些词交流或创作,但储备了以上这些酒鬼必备的明语和暗语,我们在喝酒的时候想起,也能增添一份乐趣和谈资,说不定喝着喝着就发现自己喝的不是酒,而是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