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松老师《人生的实践》敬注

 举手投足间优雅 2016-12-11

石松老师《人生的实践》敬注

2013-06-09 00:07阅读:
人生的实践
北京大学 石松 中国人民大学 江陵 一九八八年

气功,实际是一个“无以名之,姑且名之”的概念。有人把它当成一门科学,试图归纳出它的原理和定律;有人把它当成一种技术,用以治疗疾病,开发人体潜能;还有一种观点,则把气功和人生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气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的实践。持这种观点的,就是北京大学的石松。
【注:“生生至一功”。一者道也,须臾不离便是生生至一。广言之,生命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石松认为,从根本上讲,气功所要解决的,乃是人类个体有限的生命和生生不息的无限宇宙之间的矛盾。从空间上看,个体的生命对无限丰富的宇宙万物来说,好比滴水之于沧海;从时间上看,人类生生灭灭,而他们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却似乎永生永在。人类如何在无限的宇宙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平衡呢?
【注:这实在是生而为人者的最大困惑。】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培根等发展了分析的方法。他们把自然变成自己探索、征服的对象。他们发现自然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为自身服务,并通过这种发现把自身和永恒的自然连成一体。通过不断的,永无止境的认知去接近无限,这是西方所选择的发展科学的道路。
【注:以外对外,以外求外。】
而我们的祖先,则发展了另外一种方法。他们要求对世界进行一种整体的、统一的把握,不是使自己与外界对立,而是使自己与外界同一,达到一种完满的和谐。通过练功,人在气功态中体验到一种齐生死、同物我的境界,从而超越了人类个体在时空上的有限性,而和永恒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注:天人合一,但前提是要放下各种执着,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练功或许没有一个终极的目的,它的目的就体现在练功中所体验到的不断加深的感觉之中。【注:换言之,是不断去执的深悟过程。】设想一个了悟了的人,他达到了悟道的极至,那么,他就是一个与天地宇宙完全一体化了的人。【注:一般人很容易理解成有形的肉体跟有形的天地融为一体,这是一种错见。人生不过百十年,肉体随岁月而衰朽,与肉体相比,天地可算是无改坏,二者如何融为一体?更何况有形的世界自身也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并非真的不朽。如果说肉体与天地宇宙之间气息相通,则无任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何问题。其实,此处为中华文化传统用语,换句话就是“天人合一”。从究竟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指与道合真,即与道合一,同于佛家所说的融入大圆觉海,又称融入毗卢性海,属于形而上的部分。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是道。世俗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则可以理解为保健养生和人类活动随顺大自然,不逆自然造化之理,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属于形而下的部分。我们现在的破坏环境、不尊重自然规律、漠视其他生命,并不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形而上和形而下就相当于胜义谛和世俗谛。如同佛家的心字,传统文化中的天字有多重含义,不少人往往简单理解成自然界的天。不过,“人法地,地法天”中的天,倒是指自然界的天,正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地之德大矣!这无私覆、无私载、无私照,不正是大平等的菩提心吗?学人有了天地之德,才可能近乎道,即“天法道”。道之运作如何?自然而然,无所然无所不然,无为而无不为,故曰“道法自然”,类似于佛家讲的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悲智双运,随缘度众。这便是传统文化的道德之学。】“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人事枯荣,万物兴衰,皆天地宇宙之规律。【注:悟道者,视万象如幻影。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乃宇宙规律,永恒真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生即是无生。】人既与天地结为一体,因而能窥破生死,参透祸福。【注:于不易中参透变易,于智境中参透识境,于胜义中参透世俗,于空中参透有。】生当欢,死亦当欢;福可喜,祸亦可喜。能歌能哭,超迈俗流。【注:空有双运,随缘自在。】一只“宇宙之眼”从他的心中产生。【注:自性之慧觉、慧观、慧照也,从此不做糊涂人。】身在尘世俗流中沉浮,心却在静观这种沉浮;不可避免地走向最后的归宿,却也欣然如归,汇入那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流。【注:无执无我,随顺缘起之自得境界。得道者,常乐我净。】人皆喜欢过去,过去是美好的,正因为它是永远过去的了。而这只“宇宙之眼”使我们在现在看到了将来回忆中的现在,【注:智慧定观。】从而使我们把将来投给现在的留恋注入现在,注入我们今天的生活,使它在新的意义上获得了一种丰满,一种宁静的微笑。【注:当下。过好今天,即是过好明天。】于是,我们意识到每一个今天都是一个最美好的、不可重复的日子。我们应该把它变成一个优美的舞蹈,一杯醇香的美酒。我们不会再遗憾,也不必向回忆索取虚幻的甘霖。【注:虚幻二字妙极!世人每每以过去为实而心离本位,无法安享当下的自在。】我们将满怀虔诚地生活,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注:证真者方能真自在,真自在者方能真正享受生活。自在发乎内,形诸外,触物皆如。世人也说享受生活,但很多人只是在享受贪嗔痴罢了。不得真者如何享受真?】

“往你们的血里洒上盐
因为你的疾病是缺少感觉”
在语言符号产生之前,古人直接以自己的生命和万物对话。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出发去理解万物。语言符号的发明使万物从实在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变成名词概念和符号,并在这一领域内依照逻辑的力量向前运行,把认识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引向一个遥远的推论,而这种推论往往是一般的直观所难以达到的。可以说,没有语言符号的发明,就不可能有人类今天的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感觉却在逐渐的退化。人们日渐迷失在语言符号的大雾之中,人们划分左、中、右;划分好与坏、丑与美、善与恶;人们在各个领域建立起无数个概念,随后又仅仅在文字上做无穷尽的、激烈的争论。人们沉浸在这层大雾之中,忘却或几乎忘却了在山这个字的后面还有真实的、雄伟的、长满树木、堆满怪石的山。在感情上,人们似乎也日益沉迷于爱、恨、愤怒、喜欢、讨厌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之中,使感情变得日益纤弱,贫乏。人们以为看到了,实际上他只看到了文字;人们以为感觉到了,实际上只是在想那种感觉。人们是在用思想来听,来看、来感觉、来尝味,而不是使用自己身体中司管听、看、感觉、尝味的力量。文明的气球使人类远离大地,犹如把鱼儿从大海驱向浅滩。表面上,人们的感觉似乎更加敏锐了,而实际上,这种敏锐不过是鱼儿在浅滩中的拥挤与不安罢了。
【注:语言符号产生以前,虽不能说人人悟道,但应该可以“少私寡欲”,因此人生多乐,甚至乐天知命。语言产生之后,人们便逐渐执着名相,遍计所执,欲望大开,向外攀缘不已,越发失真,宁静而幸福的状态就越发难觅,因为欲重者必少乐。世人能不迷于名相者几希!迷者将虚幻看作真实,追求真实却始终只能得到虚幻。悟者的感受则是既虚幻又真实,虚幻来自不执,来自不离本位;真实来自离障,来自直接。】
不久以前,一个日本学者对人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人是穿裤子的猴子。这条裤子,就是社会的习俗和道德伦理规范。猴子穿上了裤子,就把自己当成了“人”,当成了社会规范所要求他成为的那种理论抽象物。久而久之,他便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猴子,而把裤子当成了自己。文明不仅蚕蚀着人类对真实世界的感觉,它还使人类日益同真实的自我疏离。科学把自然当成探索征服的对象,而当人类以这种方式认识自身时,他们就把自己变成了残缺的碎片。在这些碎片中,他们找到的不是完整的,活生生的自己,而只是关于这些碎片的知识。
【注:名言如网,修行应知名言之性,善用名言而不被名言所缚。】
当迪斯科从非洲土著的舞蹈中被发掘出来时,立即便风靡了整个世界。它好像一个酒神的秘仪,使人类从飞速旋转的文明之盘中离逸出来。千万人手舞足蹈,狂歌乱舞——人类,太文明了,以至于害怕成为非人,以自由的舞动对抗整齐和秩序;以放纵和粗俗对抗彬彬的礼节,人类,你是在重建自身的感觉吗?或者,是在用狂舞和忘却掩埋内心的恐惧吗?
音乐从有调性到无调性;绘画从写实到抽象;文学从现实主义到意识流……西方的目光从自身的科学文明转向东方的神秘主义,其内在的驱动力或许也是对异化的恐惧?
老子讲“绝圣弃智”,尼采把超人定义为“大地的意义”。文明必须付出代价而且已经付出了代价。人类,面临着悖谬的选择:人类的幸福系于文明之上,而这种文明又威胁着人类,使其趋向非人。或许气功可以充当一种缓冲剂?或许它还有更大的,更为深远的意义?

石松小时候练功时,一次,他坐在那儿,感到浑身发热。他跑去问师父:“这样对吗?”师父摇了摇头。接着又坐,他感到浑身轻飘飘的,好像要飞起来。他又去问师父:“这样对吗?”师父又摇了摇头。一连问了好多种感觉,师父总是摇头,叫他再去练。石松心里发了狠,对自己说:“我干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问,一直坐下去。得不到对的感觉,我就不起来了。”在放弃了一切念头之后,很奇怪,十几分钟之后,他便突然进入了一种奇异的,不可言说的状态。
【注: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如果执着于生理感觉上的冷、热、轻、重等,和心理念头上的有、无、多、寡等,则是迷于身相和心相而昧于自性。相相生灭不已,自性本自不动,古人今人所证之道并无二致,可谓古今一贯,千佛一贯,所以圣贤之教可流传千古,做万世轨则。共法可用作方便,但大道重在不共之法。何为不共之法?实则是绝对的共法,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因世人不明,反成不共。打坐时若能秉持无为,物我两忘;不思善,不思恶;无执无求,无取无舍,则自有云开日出,破(离)妄证(显)真的一刻。】
气功的修持和认知的思路恰好相反。认知是把主体和对象分开,而气功则要求消融主体和对象间的界限,和对象融为一体。当石松问师父某种感觉是否正确时,师父的摇头并不是针对这种感觉,而是针对那种把事物分成“对”和“不对”的思维方式。当一个人在判断某种事物对与不对时,他实际上仍把那一事物当成了分析的对象,他仍站在这一事物外面。而当他站在这一事物的外面时,他就永远不能真正地、完整地把握这一事物。他所得到的,只是关于这一事物的知识,而不是这一事物本身。可以想象,当时石松再问师父一万种感觉,师父的回答也只有一个:摇头。
【注:执外无法证内,离外执方可证内。对自性而言,一切执都是外执,不管这些执在大众的心目中是外还是内。真道无法言说,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所有的执着均不离言语所述、心行所及的范畴。】日本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先生对这个问题曾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禅的趋近法,乃是直接进入物体本身。【注:单刀直入,性地直悟。】可以说,是从它的里边来看它。去认知一朵花乃是变成这朵花,去做这朵花。如这一朵花一般开放,去享受阳光和雨泽。当我这样做,花就对我说话,而我知道了它所有秘密,它所有的喜悦,所有的痛苦。这就是说,我知道了在它之内所脉动着的全部生命。不仅如此,我同着对这朵花的“认识”,我知道了宇宙的所有秘密,而在其中也包含着我的自我秘密。这个秘密到现在为止,一直逃开了我所有的追求,这是因为我把自我分开为两个:追求者与被追求者,物体与影子。现在,由于我把自己失却在花中,我知道了花以及我的自我,这里所说的禅的方法,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气功的方法。【注:由人无我而消融我执,由无执而证真如。】
今天,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他真实自我的疏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焦虑与不安,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病。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的目标是充分健全地发展自身,使之成为他潜能所应成为的样子,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气功的方法,正是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新生的方法,至少可以说,它是一种值得选择的尝试的方法。
【注:亲近自然,反观自性,从而返璞归真。】

气功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要求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统一,要求让宇宙万物按其固有的本性自然发展。今天,由于环境的破坏已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认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自然是人类的家园,资源和环境不仅仅是可供利用的外在条件,它还是人类生存的内在根据。人类破坏自然,不仅会使自己无家可归,而且也会最终毁灭自身。
从科学发展的历程看,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好像天文学的发展往往要借助于高倍望远镜的发明一样,当对外部世界研究达到某种极限时,就到了返回生命自身的时候了。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关头,而人体生命科学,无疑将成为各门科学中的尖端。在这方面,古老的东方气功经过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史上以及现在的许多杰出的大师,经过不懈的努力,其修持的层次已达到不可思议的崇高境界。而且,气功对人的整个生命的认识,对人体潜在功能的开发,亦有一整套完整、缜密的理论和修持步骤。这些,无疑会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良好借鉴。气功不是科学,然而,正像石松所预言的那样,气功的奥秘一旦被揭开,将改变人类现有的生存状态。
另外,我们以为,就认识真实的自我而言,气功所提供的自悟的方法,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不可替代的。认识生命必须把生命按它所生活的样子去感受,而不是把它劈成碎片。自我意识的真正获得只有当主体和客体合一时才有可能,就是说,要认识自我必须从内部去体验,而不是从外部去分析。【注:“主体和客体合一”即觉不离觉,觉合于觉。】而且,当我们分析时,我们是处在意识活动的层次,而我们的意识绝大部分是社会填塞给我们的不真实的认识。因此,要把握真实的自我,必须离开意识的层次,【注:相当于“绝圣弃智”,弃的是执取习气。】而进入所谓潜意识的层次,【注:“潜意识”为方便表述。】即与生命本身无限丰富、自由的内在规定性融为一体。这还不够,他必须在这种“融合”状态【注:“无分别”状态。】中重新“看”到自身。【注:“见”性。】这一步,是通过练功的“顿悟”达到的。【注:刹那见性就叫顿悟。】在这种状态中,人体验到自己同一切存在之物的合一,同时体验到自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自我,【注:文中的“自我”也是方便表达,可理解为“常乐我净”之我,绝非世俗意义上的自我。】他在刹那间明亮,看清了一切生命的真貌。【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练功会不会越练越消极?会不会改变人的情感?在舞场闪烁的灯光和屁股底下的坐垫之间,存不存在根本矛盾?既然练不练功人都要死,我也不想活那么长,我又何必去练功呢?
在对气功的一片赞扬声中,我们还听到类似上面的疑问。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对气功的理解,而且还将影响气功的发展前途。
让我们从一个例子谈起。一次,一个学生问:“怎样才能尽快地练出功夫?”石松答道:“练功不是要练出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要找到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是回复到最本源、最真实的自我。”【注:即复性,见性,证真。】这样看来,练功并不会使人变得消极,或者说,是使人不合天性的方面“消极”下去,【注:去执,并转化恶业习气。】而符合天性,对生命发展有益的方面“积极”起来。【注:培养、巩固正念正用。合起来就是:“戒十恶、行十善”,并不离自性。】放松的松字,不是一味地疲软下去,而是舒展、自然,是内在的平静。【注:核心在放下,即去执。】练功,在一定意义上会改变人的情感,但这种改变的方向是使人更成为其人。【注:真人,至人。】练功并不是要妨碍人们享受生活,恰好相反,从根本上说,它是为了使人更完满、更快乐地生活。【注:只有自性才是光明大道,才清净圆满。只有合于道的生活才真正快乐。】练功也不是一味地追求长寿,而是把生命的运动调整到最佳状态。【注:肉体非真我,只是世俗假我,但也是居所,是修道的工具,故调整好身体的平衡也极重要。能够长生不老的只有自性,因本不生,故亦不灭,不生不灭,故离生死。】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气功的兴起是一个文化现象。而气功的前途,乃在于和整个世界的文化主潮会流。它必须在古老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调整自身,并面对现实和未来不断地自我更新。它的目标是明确的,即:使人类依其天性充分地发展自身。可以说,人们在练功中失去的只是形形色色的锁链,而得到的,则是一个崭新的自我和世界。【注:舍和得,不舍不得,得亦无所得。】
【颂曰:
气功是气功,
身心两松融。
气功非气功,
谁做色身奴?
若执功为功,
难与大道同。
方便如妙用,
性月现虚空。
不明性空理,
气功只是功。
能同空性和,
万法岂离宗?
智者语自在,
句句性玲珑。
此功非彼功,
真如在其中!
学生 周承松 敬注于2013年6月8日】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