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合一”是古人饱含生态意识的存在之思。

 天上才一天 2017-03-18

“天人合一”是古人饱含生态意识的存在之思。在古人那里,天人本为一体,二者关系具有内在性。“天人合一”是宇宙生命的本原状态,也是人生在世的终极追求。天人虽为一体,但并非混沌不分。人作为自然之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尊重自然的生命价值,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与自然对立。
关键词:“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 回归自然 生态智慧
如果从哲史看,中西方哲学在其发端处都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但西方自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就抛弃了“天人合一”观念,主客二分思想逐渐占据了哲学的主导地位。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尽管也出现过与“天人合一”对立的观点,如“天人相分”,以及“天人交相胜”等,但都没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重大。汤一介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观念,“它不仅是一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并因之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基础。
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在我国哲学史上,“天”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冯友兰先生就曾指出“天”在我国古代具有五种含义,即:作为物质的天、作为主宰的天、作为命运的天、作为自然的天,以及作为义理的天。不过,就“天”的基本含义而言,“天人合一”之“天”指的就是自然界。所谓“天人合一”,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说法,“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尽管在中国哲学史上,人们对“天人合一”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但它的最为根本的含义就是指人类和自然界间的那种互相依赖、相互融通的一体关系。“天人合一”所关注的就是人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生存的问题。也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我们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称为古人的生态智慧,而“天人合一”思想也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哲学基础。因此,深入探讨“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也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其他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是古人饱含生态意识的存在之思。


从“天人合一”基本内涵看,“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在原初意义上就是浑然一体关系。二者息息相通,没有隔阂,二者关系本来就是这样。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就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尽管海德格尔的思想是西方哲学经历了主—客二分后对主客一体关系的复归,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很大区别,但诚如张世英指出的那样,“单就两者都把人与世界看成息息相通、融为一体来说,则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儒家与道家对天人之间的这种本然关系的理解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道家认为人与自然都源于神妙的自然之道,二者原本就是平等、和谐、共生的一体关系。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说的就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同一关系。儒家的“天”虽然具有德性,但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也认为二者原本是一体状态。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张载说:“天人之本无二”,谈的也都是天人之间的这种和谐一致、浑然一体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原初意义上是合一的还是对立的,这导致了中西方哲学的不同特征。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对立的,世界是外在与我的客体。虽然西方传统哲学也讲统一,但这种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统一往往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服,这就造成了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这样一来,正如大卫·格里芬指出的那样:人类在选取如何对待自然的方式时,欲望及其满足成了人们考虑的唯一因素。这就造成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掠夺性态度,而不再考虑自然生命本身的价值。这种掠夺性的伦理学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亲切感的丧失,自然不再是充满温情的家园,而是外在于我的冷漠的他者。
中国古代哲学对天人一体关系的认识导致了其与西方哲学不同的特征。张世英归纳为三点:其一,天人关系具有内在性;其二,自然具有非对象性;其三,人与自然相互融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像西方那样充满敌意,而是具有内在性,息息相关的,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自然也不再是我征服的对象,而是与我具有同等生命价值的存在。在古人看来,人与自然血脉相连,自然就如同人类的母亲。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五十二章》)于人与自然之间充满了亲情,古人在和自然的交往中得到了情感的满足,从而克服了征服自然的欲望。

回归自然,返回“天人合一”状态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原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境界,也是人生在世的理想境界。在老子那里,“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自然之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一切都自由和谐,自然而然,人与世界都保持无为的本真状态。“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在这样的境界里,生命是自由的,各尽其性命之天;万物是和谐的,一切都如此的美好,生命之花是如此灿烂地绽放。儒家认为,“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宇宙生命各守“中和”之道所达到的共生共荣的 “大和”境界。《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在儒家的“大和”境界中,人与自然万物,各正其位,互不相害,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了天地生生之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二者的本原状态。但这种和谐状态却总是被人类的私欲所破坏,所以如何回归自然,重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也就成了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思考的终极命题。在老庄看来,人的欲望对本性造成了极大的戕害,所以老庄主张人类应该放弃机智和欲望(见《老子·十九章》),从而返身到无知无欲的原始状态。庄子认为人类的欲望越多,就越悖离人的本性,所以他主张人们弃绝聪明智慧,忘却尘世的一切,然后才能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篇》)自然之境。在儒家看来,人类的欲望蒙蔽了人的本性,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膜。张载说:“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他认为人与天地同心,这是天人之间的本原状态。但人由于有了内在的欲望,这种统一关系便丧失了。人类如果想恢复天人之间的本原关系,就必须祛除内在的私欲。就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人心为私欲所蔽,造成了天人和谐关系的障碍,“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人们如果祛除导致人性异化的私欲,就能扫除人与自然之间的障碍,重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一般来说,人们往往认为儒家的“天”是德性之天,道家的“天”是无德性的自然之天,双方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很大不同,但如果从根本的追求看,二者却是相同的。实质上,老庄并非不讲道德,他们所弃绝的是世俗的道德。正所谓“上德不德”,是为天德,道家所追求的是最高的道德——无为之德。而儒家如果从对道德的最高追求看则是与道家相通。儒家要继承的是天地生生之德,其理想境界是能够化育万物,从而与天地并列为三。不难看出,虽然道家主张“无为”,儒家主张“有为”,但从他们的终极目标看,二者追求的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享生命欢乐的诗意境界。

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从根本上说,生态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人类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看他能否正确认识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地位卓越。如老子就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尽管人与自然本为一体,但人却有别于其他自然生命。人因其能够法自然,从而成为域中四大之一。而在王阳明看来,人与自然原本浑然一体,但却不是混沌一团。“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王阳明全集·已下门人黄雀曾录》)人类因为内心有“一点灵明”,从而成为宇宙生命“发窍之最精处”,有别于其他生命。人因有“一点灵明”有别于自然,但并非是要越于自然,与自然对立,而是要领悟天人之间的本原关系,领悟人生在世的真正意义。这与西方哲学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家也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不同,但却把自我与世界对立起来,自然成了我征服的对象。而中国哲学则认为,人类的高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从而像道家那样“法自然”,像儒家那样“致中和”,使宇宙万物都得到化育,使宇宙生命都能够繁荣昌盛。

 

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孔子的養生故事

「鮮」的故事:孟春三月的一天,孔子與學生一起郊游,大家在河中釣魚,孔子讓兒子架上吊鍋,裡邊燉上了新鮮的羊肉。魚釣上來後,學生們興高采烈地把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剖開洗淨放到鍋裡,孔子和弟子們就吃了起來,子路說:「老師,這湯太好喝了,您怎麼想起用羊肉燉魚啊?」孔子說:「羊和魚在一起最出美味,這個,鮮,字不就是由羊和魚組成的嗎?」弟子們點頭說是,孔子又說,以後可記好了,要多吃鮮味的食品。孔子主張「味要鮮而少厚」的烹飪原理,對健康很有好處。

 

「不時,不食」的故事:冬天,顏回和子貢各自都帶來了菜送給老師,子路帶來的是乾春筍,顏回帶來的是自己種的蘿蔔,孔子收下顏回的蘿蔔,卻沒有收子路的春筍,子路不滿,問孔子為何不收春筍,孔子只說了四個字「不時,不食」。就是不是這個時令的菜不吃,孔子吃季節菜的主張對我們今天的養生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如喪家犬」的故事: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師徒一行來到宋國商丘,遭到宋國奸臣司馬魋氏陷害,幾乎被殺,後來子路扛著大刀護衛著孔子衝出了宋國,到了鄭國城門外,不見了顏回,孔子正焦急著,顏回終於來了,師徒正慶幸生還,一個老農見了孔子狼狽的樣子,笑孔子活像一隻喪家之犬,孔子聽了自嘲道;我真像一隻喪家之犬嗎?還真像,真像,哈哈....孔子仰天大笑。孔子樂觀豁達的心態可見一斑,這種樂觀的心態也是其養生的一個方面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