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知己是梅花

 方远图书馆 2016-12-11

  于建华 自作诗

  标题上的诗句,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彭玉麟(另三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题画绝句中的第一句,全诗曰:

  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

  别有闲情逸韵在,水窗烟月影横斜。

  文章因用此绝句为标题,于是录出全诗以为品嚼,并引出下边说不尽的梅花。

  自古文人骚客大都喜爱梅花,大概叹惜梅花孤寂地开在“香寒蕊冷蝶难来”的冬雪天,怜汝孤冷清寂,而文人大都又是狷峭冷逸和风标孤傲的,梅花颇恰合了文人的性情。

  文人骚客怀着一腔对梅花的偏爱之心,用手中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的赞梅咏梅的妙篇,于是也就有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和书画逸品。

  诗人是最擅言于情怀的,最早最著名的东汉陆凯有《赠范晔》五言绝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自此拉开了诗人咏梅赞梅的序幕。梁武帝萧衍也想凑趣,打理国家之馀,作过《春歌》二首,其中有句“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盛唐名诗人中,咏梅的诗篇更是精彩纷呈,若杜甫的“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王初的“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白居易的“忽惊林下发寒梅,便试花前饮冷杯”,等等。至宋代,有两首梅花诗传诵至今,含英咀华,销魂荡魄,曰处士林逋和某比丘尼师。林处士诗曰《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比丘尼的诗曰《嗅梅悟道》: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去。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比丘尼据传是宋朝尼姑(一说为唐朝尼姑),失其姓名,生平不详。固无名可考,遂以“梅花尼”称之,亦有称为“习静尼师”的。


  徐菊庵《梅花仕女图》

  与常见的悟道诗有所不同,这也是一首充满女性味的“寻春”诗,色调欢快明朗,让人嗅到了“春”的滋味儿。明明是“春上枝头”,却还要踏破芒鞋到处寻觅,骑驴找驴,既让人哑然失笑,又发人深省,这的确应了孔老夫子“道不远人”的名言。《历代名媛诗词》评其诗曰:“诗有悠然自得之趣,此尼直已悟道,不特诗句之佳也。”也有说梅花尼师尽管已经找到了“十分”春了,但那是在“枝头”的,而非“心头”上的,虽只一字之差,禅境却相去甚远,这些许有“不见自性外觅佛”(六祖慧能禅师语)马祖道一式的坐禅成佛的偏执,人仍在禅门外徘徊。

  再回到林处士诗上。林处士名逋,北宋有关伊之记载甚少,只知道他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不娶不仕,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之上,结庐二十年,种梅养鹤,自称梅花是妻子,鹤是儿子,遂有“梅妻鹤子”之传。陆游誉伊“风节文学名天下”。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少孤力学,放浪江淮,常泛舟湖上,逍遥自在。伊有一癖好,外出见到鹤即让仆人捉回养之,然后在“放鹤亭”中放飞大自然。伊之咏梅诗“冷落犹嫌俗客看”,正是伊的自我写照:才情虽高,却不求闻达。笔者推崇林处士,有次下榻西湖边上,住的酒店是招贤寺的旧址,晚上辗转床上,想到丰子恺先生结庐住在招贤寺边上,书房挂着一副“居邻葛岭招贤寺,门对孤山放鹤亭”楹联,于是次日一早便到酒店对面孤山寻到了放鹤亭,并拜谒了林处士的墓地。可惜不是冬雪天,未能嗅到林处士手栽梅花的暗香浮动。回到酒店,晚上床上又反侧,便咏了一首七言绝句以志此游,诗曰:

  孤山暗香荡魂魄,

  不歌楼主用情多。

  推定前身是此花,

  愿随和靖伴梅鹤。

  并且晚上做了个梦,梦到我在风雪之中,飘拂到孤山折了枝梅花回来。

  至于文学作品的梅花,《红楼梦》中的两出梅花描写,堪称神来之笔。第40回有“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说的是戴发出家的妙玉请宝玉、宝钗和林妹妹吃“梯己茶”,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雪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也只有是梅花上的雪水了,既雅致,还略带些许小资情调。恐怕妙玉尼师拿出梅花上的雪水煮茶,大概“醉翁之意不在茶”,最主要是为了让宝玉哥哥尝尝鲜,因为汝尘缘未尽,总时不时对宝玉有些儿昵昵的言行举止。

  正是妙玉和宝玉之间有这种昵昵的关系,曹雪芹在50回(见附图)中又拿宝妙“开刷”了一番。当宝玉联诗又落了第,诗社社长李纨决定让宝玉受罚,书中这样描写:

  “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宝玉忙吃一杯(热酒),冒雪而去。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

  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嘻嘻擎了一枝红梅进来,众丫鬟忙已接过,插入花瓶。众人都笑称谢。宝玉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废了我多少精神呢。”

  黛玉的不让跟人和宝玉的废了多少精神,里面暗藏玄机多多也。李纨寡居多年,“心如枯槁”,林妹妹“多愁善感”,所以才有“跟人”与跟人“反不得了”生花妙笔的描写。

  下边来说为梅花写照,让梅花跃然楮素之上的文人画家笔下的梅花。

  画家为梅花写照,或是直写疏枝妍蕊,或是野梅千树,或是为人物布景等等。

  北宋杨无咎的《四梅花图》和《雪梅图》开墨笔圈勾梅花的先河,自有一种清逸超凡的感觉,宋徽宗讥笑他的画梅是“村梅”,以示与艳冶的“宫梅”之区别。这恰好迎合文人逸士的审美趣味,自此以水墨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圈勾梅花弥久不衰。此后南宋赵孟坚得其真传,把梅花写得尤其清妍隽秀,更合文人骚客的口味者也。赵孟坚有《岁寒三友图》纨扇传世,“三友”者,曰梅、松、竹。“三友”者皆具有一种坚贞耐寒的节操,是花木中之至清至洁者,把它们图在一起,往往有所寄托,成为文人士夫“岁寒三友画”的滥觞。

  元朝王冕,一卷《墨梅图》似横空出世,影响后人近千年。我国水墨花卉,自徐熙野逸,创《雪竹图》以来,到了北宋,文同、苏轼、杨无咎异军突起,此后由南宋末年郑思肖创水墨兰花,由此接入元朝的温日观与王冕,承前启后。王冕《墨梅图》由繁趋简,清枝淡花,疏影横斜,更见风神。

  降至明清,陈录、王谦的繁枝密蕊,万玉枝头;陈继儒和八大山人的孤寂冷隽,简逸凌傲;“扬州八怪”之金农纯雅脱俗,如珠似玉;汪士慎的千花万蕊,冰清玉洁;李方膺的放逸天真,雄奇隽美;虚谷和尚的凝重刚健,真力弥满 ;吴昌硕的雄浑姿肆,意趣超迈,等等,精彩纷呈。

  梅花布景,最早最经典者,乃明朝吴历的《武陵春图》。图中的“武陵春”乃江南名妓,只见这女子一手支颐,一手执卷,沉浸在哀惋不平的诗思中。布景最为显著的是左边一盆疏梅,陡添清幽气氛,以烘托出“武陵春”冰洁的情操和悲剧遭遇。


  彭玉麟 墨梅图

  笔者身边,也有两幅梅花布景的佳作,乃清末民国徐菊庵的《梅花仕女图》和顾翔生的《世乱年荒图》 。

  《梅花仕女图》(见附图)画上一妙龄女子倚窗而坐,左手扶窗,右手玉指轻撩窗纱,伊满脸愁怅地望着窗外,横斜的寒梅,可谓冷到梅花,亦妍到梅花。天空中轻云淡月,真是“月也横斜,梦也横斜,帘外已天涯”。女子素服蹙眉,长夜漫漫,空房寂寂,盈盈月上,唯红烛番灯一盏,展开黄卷一册伴在身边,有“心期只有明月知”的诗意。梅花的白粉碎点,更增添几许清寂,又有“一生心事付寒香”的况味儿。大概这会儿伊正“悔教夫婿觅封侯”呢?要不夫君伴着漫漫冬夜,卿卿我我,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儿呀!

  《世乱年荒图》(见附图)是因为图上题着一首七言绝句而拟的名,诗云:

  世乱年荒行路难,名山何日得盘桓。

  拈毫写出梅千树,当做桃源一例看。

  画中的隐逸高士“避乱”在一座二层歇山式阁楼上,临水靠崖。楼前古梅老干新花,清香飘拂;崖壁几棵古梅枝虬花疏,不染尘俗,清标高节。远山突兀,层峦叠嶂。对岸杂树郁茂,也夹杂着梅花淡粉碎点,以表现出梅花的“千树”。诗中“桃源”,指东晋隐士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况味。王介甫有诗“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香”,桃花近杏花,故画家有“当作桃花源一侧看”的诗画创作,寓意世乱年荒最宜避居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国中。

  “一生知己是梅花”,越是“知己”,似乎越难述说尽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