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无常势,文无定法。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必有方圆人生。这种性格属于善变型,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阴阳和谐、中庸性格之精髓。 曾国藩曾写过一联: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表达了刚柔、方圆兼济,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游刃于天地之间。 上联“养活一团春意思”,形象地阐述了做人处事要“柔”、要“内圣”的至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老子说,柔弱者生之徒,柔,是生命的特征。春天正是用柔的力量化生新世界。 养活一团春意思,就是说,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信念都要象春天一样朝气蓬勃,保持旺盛的生机。 春天又是包容的,因此做人处事要讲和谐、讲包容,要能做到随机应变。只有将这团“春意思”养活了,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下联“撑起两根穷骨头”,意思是人不能只是一味地“柔”,一味地“内圣”,还要“刚”、要能“外王”,在生活的激流中、在困难面前,刚健进取,自强不息。 人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必须要撑得起,不能弯曲了。为了事业,不能一味的委曲求全,要挺起腰杆,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 这幅对联,诠释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刚柔、方圆兼济,内圣、外王兼备。 刚柔相济,阴阳之要,中庸之道 刚柔相济,是阴阳和谐的本旨,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内涵。也是曾国藩成就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的不二法门。 以刚压柔则猛,以柔克刚则巧。曾国藩认为人要想有所成就立得住,主要依靠对刚柔尺度的把握。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己;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曾国藩在《挺经》卷十“四外王”中说:“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临难有不屈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 因为有“刚”,曾国藩屡败屡战,苦战12年打败太平军。“刚”让他四次抗旨,以保湘军。曾国藩刚练水勇时,水陆两军约有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抗衡,无异是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曾四次抗旨朝廷。 曾国藩认为,只懂刚强是危险的。一个人,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具体来说,柔就是不求满、懂谦退,能看开。 曾国藩在镇压了太平军、功高震主的时候,感受到了危险,他知道,如果他一味的刚硬下去,恐怕攻克金陵之后便会命丧黄泉。于是,他立即借回家守父丧之机,辞去一切军事职务回到湖南老家。他要向朝廷示弱。这一急流勇退的方式获得了清廷的信任,第二年便被朝廷封为兵部尚书。在掌握了全国的军事实权、镇压太平军胜利以后,他仍然小心翼翼。 进京之后,他裁减了4万湘军,并请旗兵驻防南京,发全饷。曾国藩的做法赢得朝廷上下的交口称誉,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赏给他太子太保之衔,带双眼花翎,赐为一等侯爵,子孙相袭。至此,曾国藩荣宠一时。 然而,曾国藩刚柔、方圆兼济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正是经过读书实践锤炼而得。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而所读不仅为有字之书,更为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