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对于孩子的知识方面。有操不完的心了。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却被很多家长疏忽了。 你别小看那一个小方面,却有可能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成就高度,健康安宁的。 取《中庸》第一章叙述:“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人的性情,喜怒哀乐,由先天赋予,人人自有。做到符合天性就是合“道”,依照“道”的原则去修养就是“教”。 喜怒哀乐未发时,隐着是“中”,发合乎节度是“和”。“和”是天下之达道也。要达“道”,做到合“道”,就得做到性情发合乎节度。 性情教养,在于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基本决定了人一生能不能内心安宁。 对于性情的修养方面的,佛道方面的说得多。但是我们未必是宗教人士,能借用一二,当然也是可以的。假如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怎么办? 人的情绪,对自己和别人,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发怒和怨恨。发怒会使自己失理智,更甚至伤肝气,但对事情却未必有好的促进作用,在怒火的促进中,更多的是以暴引暴而已。于内于外,于己于他皆是伤害。 人生路上,难免与人分歧。若是易怒,就难以与人相处的。 所以人要修养自己的性情,做到合“道”,使与人相处,皆是舒服。 我看很多人的婚姻不和,事业不顺,很多是性格引起的问题,少是能力的问题。 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怎么样才是合“中节”,没有圣贤的教诲,谁也不知道。真是很可怜的, 不知道就凭感觉做,做得好不好对不对就随缘了,一发怒之后就是怨恨,但怨恨会是双方的。发怒只是一时,怨恨却是长期的。心中有阻碍,永远放不得下。 切记发怒之后皆是怨恨,怒火一时,怨恨却是难消的。一生内心难得安宁。 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怒更多的是失“和”了,不能达道了。所以有时决定的因素未必是能力,在于性情发之合不合节度。 明朝袁了凡,在外当官,家信教子诫子,对于孩子的性情教养,提出了二点:一,制怒;二,戒杀生。戒杀生,未必一定是要佛教人士的,儒家思想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如“君子远庖厨”),实际上是要人有怜悯之心。人有怜悯之心,对于怜悯的,就不会易发怒。古人对于人性情中的怒,教育子女,真是教育得比较明切和到位的。 教育子女,明了性情,完善自己,做到合“道”达“道”。是确切的教育好了子女。 儒学家风,感恩您的阅读。 |
|
来自: 儒学家风 > 《儒学家风 公众平台(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