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读经典」研读《传习录》二十七

 崔竣豪 2016-04-12

通经致用,方为实学。明末大儒顾炎武在总结明亡清兴历史经验时认为,明末士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进而导致“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亡国亡天下”的流弊,他进一步从思想上对明末学风进行系统的批判:“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天下治乱系学风”。朱偲将选取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在知人论世、修齐治平方面的经典论述,结合笔者个人读书心得与各位书友共读共享共评点,期待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增强当代意识,以重新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其中,本期选读明代大儒王阳明弟子徐爱所编《传习录》,内容为王阳明与弟子论学论政方面的内容。

原文: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此乃吾子自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若果如吾子之言,宁复有可通乎?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知如何而为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温凊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凊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凊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之格物。温凊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致其知温凊之良知,而后温凊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此区区诚意、致知、格物之说盖如此。吾子更熟思之,将亦无可疑者矣。

朱偲点读:阳明先生重新诠释了《大学》中的“致知”、“格物”、“诚意”等条目。在重新解释《大学》时阳明,尤其强调知行合一,这也体现出了阳明哲学行动论和实践性的特点。

就“致知”来说,阳明指出在“知”和“致知”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就以孝顺父母来说,根据冬夏季节之间的不同,因时制宜的奉养父母,使其冬温夏凉,不因气候的原因而导致身体的不适。这就是所谓的“温凊之节”,知道“温凊之节”是知,但还不是致知。相对于“温凊之节”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对父母有真正的爱心并付诸行动,知而不行非真知,身体力行而后才称得上致知。这其实就是《周易》所说的“知至至之”。

以此类推,诚意、格物也有着很强的行动论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