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灵魂和身体一起在路上

 天地人和w 2016-09-11



关于“知行合一”,阳明有一段特别深入浅出的阐述,我且摘录并简单解释一下。


《大学》中指出个真知行给人看。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到美色属知,喜好美色属行。只要看到美色之时,心中就已经爱好了。并不是看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爱好。


闻到难闻的气味属于知,厌恶难闻的气味属于行。只要闻到那难闻的气味时,厌恶之心就已经有了,并不是闻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厌恶。


如鼻子塞住的人虽然看到了难闻的东西在眼前,但由于鼻子闻不到,也就不很厌恶。也只是他不曾知(闻到)难闻的气味。


就像说某人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敬爱兄长,必定是这个人已经在行为上表现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了,才可以说他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难不成只是懂得说一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话,便可以称为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又比如知道痛,必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冷,必定是自己已经遭受了寒冷了;知道饥饿,必定是自己已经历过饥饿了,知与行怎么能分得开?


这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不曾有自我的私欲所隔断的。圣人教导人,必定要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知,不然的话,只是不曾知。这里是何等紧要切实的功夫啊!如今却非要固执的说知行要分为两个是什么用意?而我又说知行是一件事,又是什么用意呢?如果不懂得立言的主旨,只管说什么一个两个,又有什么用?


关于这段论述,钱老点评曰:“这是阳明论'知行合一'最剀切的一番话。原来知行在本体上本是合一的,知行之不合一,只为有私欲隔了。”


在阳明之前的哲学对于“知”和“行”往往从三个角度去考量:


  • 一是知行的先后问题。重知的人说知在先,重行的人主张要先去行。所以前人有先知后行一派,也有先行后知一派;


  • 二是知行的轻和重,有的人说知为重,说你没有知你那个行能有好结果吗?有的主张行重,说知只是脑子里的构想,只有行才能把它变成一种实际的活动;


  • 三是知行的难和易,比如《尚书》里面提到一句话,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就是说知不算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行。


阳明的“知行合一”,则是把知行的先后、轻重和难易这三个问题都消解掉,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就像鸟有双翼,车有两轮一样,它既没有轻重之别也没有先后之别。


知是一个一件事情的脑子里的构画设想,行就是把脑子里的构画设想把它实现出来,他说一个行为它是既有脑子在构画,也有把它实行出来,所以这两个东西缺一不可。


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它是行的开始,行是这个知的一个完成,他们是在知和行这两者里面。他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要行,首先知道的明白,要调查的仔细,这就是明觉精察,这个就是知。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你明确精察,你要真切笃实的把它实现出来,这就是行。知和行本来不可离,它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王阳明说知和行本来不可离,后来为什么把知行分开了呢?


他说这是因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喜欢知,所以坐在书斋里冥思苦索,不去大胆的实行,最后的知也不过是揣摩影响,也只不过是一个空知。还有一种人,喜欢去行,他说这个行如果没有正确知的指导,也只是一个胡乱的实行,是莽撞的行为,王阳明觉得行为要想有效,必须是知行合一的。


对于知和行,阳明早年和晚年有不同的侧重点。早年他着重讲知行合一,他提出一个命题,说“一念发动处就是行”,他举例说若有人起了一个坏念头,觉得坏念头存在脑子里,只要不做就没有关系,但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就是行,就是这个坏念头在脑子里,不但你不能做,在脑子里甚至不能有。


到了晚年,王阳明着重讲致良知,他说良知就是个知,致良知这个致字就是行,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所以王阳明晚年致良知这三个字,可以灵活的解释儒家的所有概念,也可以解释知行合一。


我且说说个人对“知行合一”的四点理解。



第一,“知行合一”说的中心是“行”,而不是“知”,这是一种实践主义的思想。所谓的“行”,并不是与“知”对应的“行”,也不是局限于具体的实践行动。就如前文所说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可以看出,“行”包含的范围很广,心中萌发的意念也可以看作是“行”。


第二,要真知真行,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行是知之成,没有成果,就别谈知道。


比如一个人说知道自己脾气不好喜欢发火,也想管住自己,但却往往控制不住。按照阳明知行合一分析,其实此人并没有真知,分析其深层原因,之所以不能控制,还是因为没有顾虑自己的发火会给对方带来的伤害,其实质不外乎两点,或者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者是对对方不够重视。


爱的知行合一必然是温柔相待。

 

第三,什么是真正的知?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一定是你愿意用行动去践行的。也就是说,你愿意付出的代价越大,代表你越是真正的想要。


比如有人感叹:现在这份一成不变的工作真没意思,我渴望充满激情和挑战的人生。好的,想到那就赶紧行动吧。若在想过之后仍然日复一日得过且过,那么只能说明,要不就是目前的生活状态很安逸,舍不得放下,要不就是能力欠佳准备得还不够充分。知而不行,可见还是缺乏付出代价的诚意。


第四,以行破除知的迷障。



比如就说我自己吧。作为一个资深胖子,与体重无数回狭路相逢,均我负它胜。然后我会给自己找诸多借口,比如心情好吃嘛嘛香,比如咱拼气质不靠颜值,比如每个胖子都是值得深交的朋友…但最近数个体检指标却告诉我,肥胖不是形体,是毛病。是病,得治。


好吧,由于缺少行,我的知也走入了迷障。


近日开始真正整顿作息,我才发现自己竟然有那么多的问题:敏于思而讷于行,空想太多行动太少,随意任性缺乏自律,得过且过拖延症晚期……


行动之后,我明白了,所谓减肥,减的不是体重,而是负面的生活状态。


我把这种感受与一位喜欢跑步的朋友作了交流,她说亦有同感。刚开始跑步时,想得很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偷懒的念头也总是跳出来诱惑自己,但真的坚持下来,感受到跑步的快乐之后,便发现其实是很简单的,跑下去,身体动了,心就自然跟上了。


是啊,最好的状态便是:灵魂与身体一起在路上。


愿你我共勉!




昨日话题


1,你如何理解“诚意之极,即是‘知行合一'”和“慎独”?


2,还记得你年少时的梦吗?


慈怀共读每日话题


书友@爱人如己

知行合一即知多少,行多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所理解的慎独即反观内心,所思所想,然后谨慎地行出来。真知灼见再多,如不操练即为零。我的梦想很现实那就是自由地生活看,不被世界所污染!


书友@何佩

通理,明智,悟道,目的是践行,指导我们善人,善言,善行,善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个人理解的知行合一!


书友@舍鱼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纔行得......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


书友@阿毛

慎独应该是强调自省,自律,自己监督自己。不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放弃行动准则。


书友@云淡风清

我所理解的诚意之极是说到做到,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做人的准则。不管别人记不记得,自己一定要履行,这就是“知行合一”。自己尊循的规则或准则,时刻都要执行,不管别人看到看不到,那是对自己内心的交待,是严格的“自律”,这就是“慎独”。



 



今日话题


你怎么看待“知行合一”?

慈怀共读每日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