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行合一”,阳明有一段特别深入浅出的阐述,我且摘录并简单解释一下。 《大学》中指出个真知行给人看。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到美色属知,喜好美色属行。只要看到美色之时,心中就已经爱好了。并不是看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爱好。 闻到难闻的气味属于知,厌恶难闻的气味属于行。只要闻到那难闻的气味时,厌恶之心就已经有了,并不是闻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厌恶。 如鼻子塞住的人虽然看到了难闻的东西在眼前,但由于鼻子闻不到,也就不很厌恶。也只是他不曾知(闻到)难闻的气味。 就像说某人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敬爱兄长,必定是这个人已经在行为上表现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了,才可以说他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难不成只是懂得说一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话,便可以称为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又比如知道痛,必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冷,必定是自己已经遭受了寒冷了;知道饥饿,必定是自己已经历过饥饿了,知与行怎么能分得开? 这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不曾有自我的私欲所隔断的。圣人教导人,必定要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知,不然的话,只是不曾知。这里是何等紧要切实的功夫啊!如今却非要固执的说知行要分为两个是什么用意?而我又说知行是一件事,又是什么用意呢?如果不懂得立言的主旨,只管说什么一个两个,又有什么用? 关于这段论述,钱老点评曰:“这是阳明论'知行合一'最剀切的一番话。原来知行在本体上本是合一的,知行之不合一,只为有私欲隔了。” 在阳明之前的哲学对于“知”和“行”往往从三个角度去考量:
阳明的“知行合一”,则是把知行的先后、轻重和难易这三个问题都消解掉,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就像鸟有双翼,车有两轮一样,它既没有轻重之别也没有先后之别。 知是一个一件事情的脑子里的构画设想,行就是把脑子里的构画设想把它实现出来,他说一个行为它是既有脑子在构画,也有把它实行出来,所以这两个东西缺一不可。 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它是行的开始,行是这个知的一个完成,他们是在知和行这两者里面。他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要行,首先知道的明白,要调查的仔细,这就是明觉精察,这个就是知。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你明确精察,你要真切笃实的把它实现出来,这就是行。知和行本来不可离,它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王阳明说知和行本来不可离,后来为什么把知行分开了呢? 他说这是因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喜欢知,所以坐在书斋里冥思苦索,不去大胆的实行,最后的知也不过是揣摩影响,也只不过是一个空知。还有一种人,喜欢去行,他说这个行如果没有正确知的指导,也只是一个胡乱的实行,是莽撞的行为,王阳明觉得行为要想有效,必须是知行合一的。 对于知和行,阳明早年和晚年有不同的侧重点。早年他着重讲知行合一,他提出一个命题,说“一念发动处就是行”,他举例说若有人起了一个坏念头,觉得坏念头存在脑子里,只要不做就没有关系,但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就是行,就是这个坏念头在脑子里,不但你不能做,在脑子里甚至不能有。 到了晚年,王阳明着重讲致良知,他说良知就是个知,致良知这个致字就是行,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所以王阳明晚年致良知这三个字,可以灵活的解释儒家的所有概念,也可以解释知行合一。 我且说说个人对“知行合一”的四点理解。
比如就说我自己吧。作为一个资深胖子,与体重无数回狭路相逢,均我负它胜。然后我会给自己找诸多借口,比如心情好吃嘛嘛香,比如咱拼气质不靠颜值,比如每个胖子都是值得深交的朋友…但最近数个体检指标却告诉我,肥胖不是形体,是毛病。是病,得治。 好吧,由于缺少行,我的知也走入了迷障。 近日开始真正整顿作息,我才发现自己竟然有那么多的问题:敏于思而讷于行,空想太多行动太少,随意任性缺乏自律,得过且过拖延症晚期…… 行动之后,我明白了,所谓减肥,减的不是体重,而是负面的生活状态。 我把这种感受与一位喜欢跑步的朋友作了交流,她说亦有同感。刚开始跑步时,想得很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偷懒的念头也总是跳出来诱惑自己,但真的坚持下来,感受到跑步的快乐之后,便发现其实是很简单的,跑下去,身体动了,心就自然跟上了。 是啊,最好的状态便是:灵魂与身体一起在路上。 愿你我共勉! 1,你如何理解“诚意之极,即是‘知行合一'”和“慎独”? 2,还记得你年少时的梦吗?
你怎么看待“知行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