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指从日常生活工作中悟出一种“真知”,然后就能察知自己日常起心动念的意图,并能确认意图是善还是不善,克制掉不善的念头,如此诚意,就达到修心修身的效果。不断诚意诚心,一直这么做,直到最后能大成。大成之后,就能处理好家庭和工作关系,家庭幸福合睦,工作顺利,如果有机会治理天下,自然轻松地治好天下了。 王阳明一开始也是照朱熹的想法做,企图去悟到那个“真知”,也跟好朋友一起格了几天竹子,双双病倒也没有悟出什么道理来。后来他才放弃这条路。 阳明发现人人皆有良知,类似俗语中的羞耻心,通过良知来判断自己的念头是善还是恶,把不善的念头克制掉,他认为这样一个为善去恶过程就是格物。所以阳明先生的格物至知,达到的知是修行大成后的知了。格物致知之后,心头不再有任何恶的念头出现,就是知行合一的状态了。是真知真行,不是妄行了。 所以朱熹的格物所致的知只相当于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不过,一个讲诚意诚心,一个讲为善去恶,最后的终点其是一样的。达到这个终点后,人行事不再有私意私欲,自然就是知行合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