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成学习活动的主人、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教学中是否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教学改革中所关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会对人才的需求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我们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与人的主动发展二者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前者。而这一点恰恰是与当今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的。学生能否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 一、更新教学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直是教育界同行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近些年来,课堂教学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学形式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进。针对“传授式”、“接受式”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局面。旨在以凋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目的的“启发式”教学应运而生,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主动权依然掌握在教师手里。“启发式”教学的形式也多是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板书。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了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套,课堂较以往活跃,但就其本质而言,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状态。 如何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习者本人,我们认为应将教学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从设计“知识传授的方法”转变为设计“学生获取知识、求得发展的学习活动力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由被动变主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我们来看两则阅读教学的例子: 例1:《詹天佑》 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讨论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形成自主的意义建构。 当展板设计和说明优秀的学生上台给事迹展题写馆名时,在同学们推荐的特聘讲解员拿起喇叭像模像样地把伙伴们当作参观者,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解时,自主探索就促进了将学习的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向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转化。 例2:《海上日出》 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制作连环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把日出的过程画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再把相应的介绍画面的文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画的下方,然后装订成一本连环画,再分小组读读、讲讲、评评、比比。由于把学习语言文字融入了制作连环画这一新颖的形式中,学生乐学乐,做,兴趣浓厚。叉由于这一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强调了实践活动,强调了学生问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过程,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达到了高效的目的。学生各不相同的连环画册不仅是自己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成果,更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以上教例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教学形式的变换无非是促使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过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求得知识、思维、情感方面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中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很多知识,我们都可以改变以往的“直接告诉”,换个角度去思考,设计出有价值的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的学习活动,去经历认知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认知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起创造的能力。 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习的兴趣。如此,学生自然会投入学习,主动地去体验与探索,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解决州题,享受成功。这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来得深刻,来得自然,来得愉快。 二、变革教材观:让教材成为达到学习目标的中介 教材本身并不是教学目标,它无非是个例子,是为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中介材料,但是,由于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本身有许多知识点,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们就把教学的目的放在了教材蕴合的知识目标上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研教材,啃教材。在这种教材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在阅读时,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及作文能力等诸方面问题重重,学生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内容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作必要的取舍、处理和再加工,使之服从教学任务的需要.在这种教材观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认识也就有了本质的变化。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手里的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课文中配有五幅精美的插图,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象化的语言,是触发学生想象的媒介和学习课文的凭借。教学中可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的心理特点,认真挖掘图中蕴含的洲练因素,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中,为充分发挥教材这一“例子”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自主观察,试说故事 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学习材料,其中包括五幅图(与课文插图相同)及一张白纸。让学生观察每幅图后按照自己理解的顺序把图贴在白纸上,再在每一幅图旁写一个能概括小猴子干什么的词语,最后让学生按照贴图的顺序在小组内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过去教学中的“看图”。但是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观察客观事物的机会,让他们得出观察的结果,并且试着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遇至了困难,产生了很多问题,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凭借已有的能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他们就会怀着极大的求知欲望,希望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述这个故事的。 笫二个环节:自主阅读,各取所需 在“看图”讲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因为是建立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学生读课文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故事比自己刚才讲的故事好的地方,再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和对词、句的理解。根据课文前4段段落结构相似,有些语句如“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在文中反复出现的特点,故可运用范例导读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其余几段采取“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步养成自学能力,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这一教学环节的意图是使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去发现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的表达方法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读懂课文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告诉他们的好词句及好的表达方式。 第三个环节:自主创新,再讲故事 教材是个例子,是达到学习目标的中介材料。既然是中介,那么就应利用这个中介,让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学生对课文充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如果现在再来讲这个故事,有没有比课文讲得更好的地方。这一教学环节的意图是给学生以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寻求进一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懂了课文本身了事。由于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探究与体验,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力。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给课文开头加上“猴子妈妈让小猴子下山摘玉米”,还有的给课文加上了结尾──“回到家,猴子妈妈教育小猴子做事要一心一意才能做好”。这些无疑是对材料的丰富和完善。学生基于自身对材料的感悟完善的故事,远比教师所要阐发的道理深刻得多。 第四个环节:自主排演,深化理解 这则故事由五幅插图连贯而成,形象有趣,很适合表演。表演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课文进行再加工,编成课本剧来表演。演课本剧有利于丰富语汇、加深感受,促进语言训练,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中,有的学生还把小猴子见到“玉米”、“桃子”、“西瓜”、“小兔”时的心情以自言自语的形式加以表现,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思想不同之处在于灵活运用“图”与“文”,把图作为学生观察客观事物的材料,把文作为提高表达能力的一个范例。教学中,我们更为关注的不应是教材本身蕴含的知识目标,而是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发展。 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单一性或同质性,而是多元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采取鉴赏式的评价,而不是与预定目标进行对应式的比较,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个性特色。 教材的内容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怎样才能让这些教材真正变为学生进步的“阶梯”呢?我们必须灵活地运用教材。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首先运用教材激起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兴奋点,有了积极主动性。然后运用教材去解决这些矛盾,借教材的“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往上攀登。 三、树立新型的师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合作的伙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接受者。这种偏置的师生关系是不会轻易容纳学生的自由意见与自主思想的。要营造有着宽松人际环境的课堂气氛,就要求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坛”,让每个学生享有普遍交流思想的权利,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学习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挚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咨询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我想,致力于这种师生观的教师至少对学生要做到两点:一是欣赏,二是宽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欣赏学生是热爱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要欣赏每个学生的个性。要欣赏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教师只有深爱学生才能做到这一点。霍懋征老师把小学教育看成是“事业”而非“职业”,对学生归结为八个字: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对于每一个学生她总能找到一点去欣赏他,以此激励,并满怀信心地期待他的成功。情感的交流是相互的,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由衷的欣赏,就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另外,要欣赏学生的每个观点,每一点发现和创造。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和发表的观点也许微不足道,甚至不正确,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那是非常重要的和了不起的.教师千万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漠然视之。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这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行为和学习上的各种错误在所难免。老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婴多一份同情和理解。有一种观点我很赞同,就是说:“错误,也是一种资源.”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学生千差万别,思维水平就有参差不齐,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可能整齐划一。因此,宽容学生的错误应是老师的常备心态,学生错误的暴露和呈现,正是教学真正的起点,教师不应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知出乎争”,学生只有经过分析、判断,内心真正认同的知识才可能被消化吸收,他人的、书本的知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知道,“知识的获取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有了对学生的宽容就有了理解和尊重,就有了宽松的人际环境。“做学生学习的伙伴”才能落到实处。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