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异军突起抢占市场

 职中石元双 2016-12-11

  资金规模2年扩张近四倍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其高收益、低门槛、申赎灵活等特性迅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其对接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扩张迅猛,成为市场首只规模超千亿元的基金。而同期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虽然开始逐步从低流动性产品向高流动性产品转型,但转型速度过慢,因此暂时“落后”。不过,在市场人士看来,随着高流动性且较高收益的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的兴起,这种情况已然发生逆转。

  据普益标准数据,截止2016年6月,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资金余额达9.67万亿元,市场占比高达36.80%,仅次于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考虑到2014年年中,此类产品的资金余额不足2.5万亿,短短2年时间规模便有了接近四倍的扩张,显示出此类产品受到了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的同时也说明了市场对其的认可。”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

  进入2016年后,受经济下行影响,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向下趋势非常明显,至11月下滑幅度达0.59个百分点。而现金管理型银行理财产品则表现出较为稳定的走势,平均收益率保持在2.96%,领先互联网“宝宝类”产品0.2个百分点。

  在魏骥遥看来,除收益率劣势外,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所蕴含的风险也相对更大。“宝宝”类产品的本质是货币基金,这类产品虽然整体风险较小,但并非毫无风险,尤其是在其规模迅速扩张过后,由于自有资金较少,在风险事件爆发后较难通过自有资金垫付的方式兜底。而银行自有资金相对更加充裕,资金再募集能力也更强,且在目前刚性兑付的大环境中,兑付情况直接与银行的声誉挂钩,安全性明显更高。

  同时,互联网产品的低门槛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平台与投资者之间对信息对称性的追求不高,大幅提高了违约风险。而银行理财产品经历了10年的发展,在监管政策上更为规范,市场对其的监督也更为严格,投资者选择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所承受的风险极小。“在银行理财产品流动性表现越来越优秀,收益率下滑收窄的大环境下,曾经炽手可热的互联网‘宝宝类’产品已较难对银行理财形成冲击。”魏骥遥认为,从其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小银行在创新型产品上的大步向前能够更好的促进市场整体向上,而非明显的两极分化。不过,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并非是银行理财形式演变的终点,逐步培养投资者转向净值型产品,使银行理财真正回归到“代客理财,风险自负”的本质上才是银行理财所期望的方向。

(金融投资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