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昵称34708034 2016-12-11

【为了建一座中华城,不知拆掉了多少历史】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X

'两三个世纪造就的这些街巷,早已把不同时代的砖石砌在一起,让我们在瞬间感受所有年代的冲击,产生一种血肉相连的幻觉。一个充满记忆的城市总是让我们情不自禁。'
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 ,老城区的建设变成了一块烫手山芋,开发商都想分一杯羹却又害怕民众的骂声,最后在政府的半支持下,狠心地拆掉了多少人的记忆,和有价值的文物,在嘘唏不已的同时,却也随着时间的前行,而慢慢接受了现实。
中华片区可以说是厦门老城的一个精华所在,我不曾跟它一起经历过那场轰轰烈烈的改
造工程,也不曾抢着去拯救这最后的街景,所谓黄世金故居、新街礼拜堂、刘大宗祠.........我一一不知,那又怎样?我只能以一个外乡人的角度,去客观的看待过去的建筑和文化,然后在若干年以后,跟这座城市培养出了感情,才想看看它的现在的容貌,所以才会闯入老城,看到了伤痕也看到了惊喜。
【探访,中华片区】
(其实,我也就把路与路围成的区域当做一个单位去探访,这样 老城就可以划成好几个单位,在有限的时间内有序去完成各个单位的探访。)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图片来自杨羽翔手绘地图)
2014.11、15天气晴。太阳光照着暖烘烘,一扫这几天温度下降的趋势,瞬间感觉穿多了,从九点上白鹿洞寺开始算起,我经虎溪岩下山,过植物园和中山公园大门,经新华路拐进了中华片区的街巷里,开始探寻这一片区的市井和文化,乐此不彼,见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古厝、古物和风俗。一路上走走停停,虞朝巷、盐溪街、苏厝街、外清巷、四仙街、石壁街、释仔街、本部巷、石顶巷、草埔巷,止于重建以后名存实亡的刘大宗祠。
繁华和宁静,一巷之隔,从朴质的小巷,突然拐入中山路的喧闹,看着手握美食、嬉笑玩乐的游客,让我一下子习惯不来,而自己啃着面包喝着水,瞬间感觉与中山路这条繁华街道上的人格格不入,站在思南和养元宫巷的路口,人来去如潮,锁在文安小学里面,高高翘起的屋脊,格外引起我的注意,那便是我此行的终点——江夏堂。
走出江夏堂的时候,时间是午后一点,四个小时内,我不停地行走,感觉很久的兴奋都上来了,似乎碰到了 久违的朋友,聊得久了,第二天才发现,我的脚有一点的酸了,原来,算一算我有多久没出去走走了。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古城东路的改造还行,只是古迹不再寻,而多了些新生的文化。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路遇中山路上变形金刚30周年展。
--------------------------------------------------------------------------------------------------
从中山路拐进虞朝巷,此巷子名由闽南语音译而来,这类还如光彩街、暗迷巷。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这一片区的古迹、风物导航做的很不错,其实可以在其他街区推广开来,对诸如我们爱好者,有很大的帮助。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
盐溪街,仅不过千米,就涌现出吕世宜、李禧、林采之等近现代名人,其旧居、故居依在。
盐溪街12号:著名书法家欧阳桢故居。
盐溪街18号:民初教育家、诗人陈桂琛故居。
盐溪街15号:著名书法家、诗人李禧故居。
盐溪街29号:华侨诗人、谜家沈观格故居。
盐溪街30号:著名书法家柯伯行故居。
盐溪街32号: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林采之故居。
盐溪街98号:著名书法金石家吕世宜故居旧址。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盐溪街12号是书法名家欧阳桢旧居,从侧面看,古厝进深挺大。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苏厝街71号,睦邻之家对面14——1古厝,塌寿之雕刻有点丰富,相信也是栋有故事的老宅。
苏厝街45号,则是印尼华侨陈江海故居,系近代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庭院内花池满是花香扑鼻,绿意盎然,俨然像个小花园。
--------------------------------------------------------------------------------------------------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外清巷,这一代旧称蚶壳井,后因此处有一座外清宫,故名。现,外清宫不知去向,蚶壳井依旧长留,脑中想象的这口井应该蛮大的,其实也就这么小的一个,却是片区地标。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位在外清巷43号前小巷的道路上,井圈是用整块岩石凿成,周身贴满蚶壳,因此有了“蚶壳井”之称。
老居民介绍,中华片区街巷如网、纵横交错,过去朋友约会只要说“在蚶壳井碰头”,保证不会迷失方位,小时候每天也都要在此排队打水。“以往,每当夜幕降临,左邻右舍便聚集而来,取水泡茶,说古论今。因此,“蚶壳井”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景观,更是一段故旧情深的回忆”。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在蚶壳井对面,则是外清巷22号的厦门近代名商邱世定的大宅。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很多老宅的门面看似简单不起眼,其实走进里面大有内容,肯定能带给你惊喜,只是有时候你得耐心地去等待时机,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好东西嘛,不会轻易示人,但有心定能成功。
--------------------------------------------------------------------------------------------------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外清巷路口往左走是四仙街,往右走是桥亭街。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四仙街因街边有一方形石柱,四个正立面各有一尊浮雕佛像,俗称四仙石佛,故以四仙为名。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
石壁街由石皮巷和壁边井各取一字合并新名。
以前厦门的“小八景”之一,与桥亭相邻。因为此处有溪流过,人们便传说这里的石头都可以流出水来,后来,闽南话称此处为“壁边井”,意思是说墙壁边多有井,而直至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水井,不少人家还有多口井。
在石壁街80号,一口水井因靠近墙边而有了“壁边井”的名称,与其他古井不同,这口井的井台上竟然有一些铁扣。原来是因为解放前日军占据厦门时,人们为了防止日军往井里投毒,就把水井口用盖子锁起来,每天固定取水。
以前,每年除夕晚上12点都要把井锁起来,正月初一早上把茶叶放进井里,这样井水会更清甜。同时,拿一些水果放在井边,这也算是对水井的祭拜。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市群惠小学创办于1923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学校。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个人感觉这条小巷鸟语花香,又充满阳光,朝气蓬勃,走起来让人愉悦。
石顶巷由原石狮王和顶大人巷两处地名合名,据说以前只有民族英雄陈化成家族的人才住在原石顶巷上,还在巷子里办起了自家私塾,石顶巷41号就是从前陈家私塾的所在地。
石顶街37号有一座著名的坊间石狮王,是由原石顶巷64号迁移而来的。这是一座七分形似三分神似的石狮,镶嵌在墙根处,用神龛供着,还建了琉璃顶可以遮风避雨。对面放有香炉,早晚香火不断,民间认为其有着“镇百鬼、压灾殃”的作用。“石狮王”、“石狮爷”在金门被称为“风狮爷”,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
“石狮王巷的尽头,是一片已经拆迁完的空地,周宝巷早已灰飞烟灭,普佑街也只剩下一小截。民族工商实业家黄世金故居就立在空地的一端。这座中西合璧的精美私家庭园虽已确定保留,但原来的花园、庭院、牌坊早已踪迹全无,只有几座孤零零的宅楼矗立在热闹的镇海路边,诉说着沧海桑田。”(引用2007、11某博文句)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这一只不是石狮王巷的石狮子,不过也挺可爱。
-------------------------------------------------------------------------------------------------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走出中华片区,看一眼刘大宗祠的牌,却一点都没有想进去那个陈啥海的艺术馆里面看看的想法。
路上偶遇法拉利,原来是长这样子的。
可能相对于我们这样的人,骨子里留着太过传统的保守,喜爱着那些古物,不忍心看到消失的那一天。
厦门老城速读(一):耐看的中华街区
厦门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式建城,提督衙署原址就位于今工人文化宫。当年岛上最高学府玉屏书院就建在今厦门五中范围内,其弦诵之声所及的中华片区成了文人雅士卜居之地。
与盐溪街并行的桥亭街,清代中叶就有人考取功名:其一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了举人的姚翀,另一位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拔贡生,累赐举人,官至翰林院编修的林一枝。近代画家萧百川则住在桥亭街尾,他号汉仙,善画螃蟹,其弟萧百亮也以诗画齐名。
邻近盐溪街的苏厝街11号,是著名台胞卢文启、卢心启、卢东启三兄弟的故居,当代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錫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苏厝街上曾经辉煌现已消失的还有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的故居和苏氏宗祠。
与盐溪街相距咫尺的石壁街10号,是台湾举人王人骥的故居,他是清末厦门中学堂发起人之一,民初担任思明中学校长。而石壁街34号,则是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名中医盛国荣故居。
现已拆迁的周宝巷26号,是厦门图书馆首任馆长、同文中学校长周殿薰的故居。其弟周殿修,曾是厦门中学堂的校监。著名国画家黄敏也住周宝巷,著名金石家黄朗山(鲁仙)则住在不远处的四仙街。
周宝巷周边的草埔埕9号,就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故居。其旁的本部巷,曾住着辛亥时期著名报人苏渺公。
现已拆迁的广平巷,曾住过抗战前极负盛名的诗人谢云声、苏警予和书法家虞愚,时人称“广平三杰”。
此外,普佑街44号是民族工商实业家黄世金故居,靖山路39号是当代诗人黄碧沛的故居。另据方志所载,清代厦门名人廖飞鹏、许温其、陈荣瑞等都住过中华片区。
正因为这一带住了太多的文化名人,因而有厦门文脉所在之称。
(本文部分文字引用网上相关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2014、11、15在厦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