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运六气的动态法则
行的运化和六气的传输韵动,其中都有一个度。老子在《德道经》中提出:“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阐释了这个“动”和“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黄帝四经》:“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
在四经中对于这个“动”揭示得更为详细,有利于我们对五运六气的宏观把握,可以提纲挈领、居高临下地掌握如何去理解。这段话是从人类社会中人的这个生和动以及有事、有害的角度,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如果脱离了天地自然的法则和秩序,那就会存在问题。
比如,“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就是说生会产生害,为什么生会有害呢?是因为有欲望,有不知足掺杂在里面,就不可能像天地那样不自生,而只有施予,不断释放能量。人类有了私,有了欲,有了私心,就会贪而不知足。有了欲望就有贪求,在这样的基础上,必然会生有害。这一生,必然有动,起心动念,这个生,皆有害;这个动,皆有害。
“曰不时”,不符合五运六气的时间和空间,脱离了这个信德信仪,就是不识时务,这个时间、空间就背叛了这个度和数。
“动有事”,肯定就要产生事物、事项,就要有为。这个事,是有相境当中的事;这个事,由于背离了五运六气,背叛了度数信,难与天地自然法则秩序的五运六气相称、相符,并且又不知道如何运用五运六气来处理事物,所以也就会“事有害”。
目前,五运六气这个理论和方法,人们仅仅只是局限在中医学里面应用,这是最大的浪费!道德根文化真正复兴之时,这个五运六气学说必将会运用到治理的各个领域,而不仅仅只是医学方面,它们应当是地球人类应当共同恪守的诚信法则和秩序。
“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
我们在明三定二的基础上,将八正确立以后,就会实现“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这个时候的动和静,就能够主动去符合天地自然规律中的五运六气的动态法则了。
“人主者,天地之稽也,号令之所出也,司民之命也。不天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不处外内之位,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于内而举窘于外。八正皆失,与天地离。天天则得其神,重地则得其根。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则事得于内而举得于外。八正不失,则与天地总矣。”
“人主者”,既包括了我们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包括社会上古代就是指皇帝老爷了。“天地之稽也”,“稽”指法则秩序,要执行自然的法则秩序。这段经文论述得非常精练。
“天天”,是古代“乾”字的一种转译,就是说,治人事天要达到一种乾阳的状态,就能够得其神。“重地”,重视这个坤地,那就把握住根了。顺应四时之度,则民不有疾。“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这个“内外”,就如同刚才讲的形之于内和不形之于内,那也就是用之于自己,而不仅仅是用之于外。这个内,谓之把握运用,要同时把握住内外一体,才能够完整地应动静之化。这样,“动有事”的这个事才不会有害。所以,这个八正不失的话,那肯定就与天地五运六气的这个总规律相关的情况吻合了。所以,《黄帝四经》里面还提出了“六柄”这个方法论。
怎样才能实现对五运六气动态法则的准确把握呢?那就是《黄帝四经》中提到的方法论,即“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动,四曰专,五曰变,六曰化。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专则不失是非之分,变则伐死养生,化则能明德除害。六柄备则王矣”。
我们不是正在学习《德道经》第13章吗?“观则知死生之国”,这个“观”是指肉眼观和慧眼观要完整结合在一起。观色象之境,观有相之境,观欲相之境,观无色界境,要都能够观,这是“一曰观”的内涵。我们要能够达到这种观的水准和境界,才能破生死之迷,才会知道万物为什么会有死有生,其中的奥秘在哪里。
“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如果说能将一元四素的理论原则掌握好了,那就能知道兴亡、存亡与兴坏之所在。质元(源)、体元(源)、物元(源),本因、内内、外因,这个三元(源)、三因论,以及一元象数理气论,要作为我们理论讨论的法则和依据,才能知道“存亡兴坏之所在”,不要离开这个原则而空论、乱论。
“动则能破强兴弱”,在一观二论这个前提之下,那肯定就规范了我们意识的妄意和心中智识的袭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动则能破强兴弱”。
“专则不失是非之分”,这个“专”要专在诚信自然大道的法则和秩序,而不做是非之想和是非之分,那当然就要坚持“修之身,其德乃真”。
“变则伐死养生”,这样就可以在变化当中,获得提升、再造与净化。
“化则能明德除害”,进入到化的状态时,那当然会在德的光明朗照之下,能够清除“生有害”、“动有害”、“事有害”的祸患与弊端,都能够被清理和避免,自己就成了掌握五运六气动态法则的主人。
“六柄备则王矣”,在这个时候,才能够说内圣外王的王治和王道完全具备。
“強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至神之極,見知不惑。帝王者,執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極,與天俱見,盡施於四極之中,執六柄以令天下,審三名以為萬事稽,察逆順以觀於霸王危亡之理,知虛實動靜之所為,達於名實相應,盡知情偽而不惑,然後帝王之道成。”
这段论述是完全站在治世的角度而谈论的,实际上修身也是同样的原理。我们的心君,这个帝王的圣道能不能够形成?生命的主人,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强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自己的霸王之治、危亡之理能够被破掉吗?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一定要将《黄帝四经》里面所提出的这个“动”的规律和内涵,好好地进行研究,并将其作为自己实践的指导,这对于五运六气的正确掌握极有帮助。
“周迁动作,天为之稽。天道不远,入与处,出与反。”
“周迁动作”,就是说一年一度的五运六气变化,是以周而复返的圆周变化规律为始终,这是年度变化的周期;而且,六十年一甲子,还有变化。“天为之稽”,这是天将其作为规律和秩序来进行贯彻执行的。
“天道不远”,天道并不遥远,与每一个生命的内外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入与处,出与反”,这个五行五德的能量,随时在于我们体内,进入体内,与其共存共频,放它出去了,也就逆反了。
“君臣当位谓之静,贤不肖当位谓之正,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诛禁时当谓之武。静则安,正则治,文则明,武则强。安则得本,治则得人,明则得天,强则威行。参于天地,合于民心。文武并立,命之曰上同。”
这段经文里面,就明确指出了“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所以说,把握五运六气的动态法则,就是把握天文地理和人文。当然,这个“文”并不是现代意识哲学文化所揭示的内涵,而是要回到慧识悊学时期那个内文明时代,是质理学层面的文。
“声华实寡者,庸也。顺者,动也。正者,事之根也。执道循理,必从本始,顺为经纪”。
对于这个“庸”、“顺”、“正”、“事之根”,要把握“正”,将正善治作为“事之根”,把握顺应天地之间五运六气的动态法则,把握这个动,要顺天而动,顺地而动,这是关键。这就是“执道循理”,这就是“本始”。把握住“顺为经纪”,在顺天而行当中,来进行经营、治理、管理、安排等等。
“动静之立,外内之处,天之稽也。高下不蔽其形,美恶不匿其情,地之稽也。君臣不失其位,士不失其处,任能毋过其所长,去私而立公,人之稽也。”
这些经文,都是谈到了天的法则秩序、地的法则秩序和人的法则秩序。人的法则秩序,那就是君臣不能错位,不失其位。不要让士丢失自己应当处的位置,用人不要超过自身的长处;并且,要求去私而立公,这样才能够主动地符合于天道。
所以,在这个五运六气的动态法则上,我们要完整地将天道、地道、人道,以及天文、地理、人文这里面的规律和法则秩序,全部一体完整地把握住。对这个“动有事,事有害”,要先明了天与地的根本性动态,以及能量的动态和质理学范畴的内容,把这些要掌握好。掌握动的基本形态,“动作循名,举事易成;动作爽名,戮受其刑”。动作循名,那么主事就容易成功;动作爽名,那么效果就会完全相反。我们要将无死地的动准确掌握好。
刚才所讲的,都是紧扣着这方面的内容。对这些规律的掌握,《黄帝四经》实际上都揭示得很完整。我们再列一个图表,就可以更加形象地来分析这个动的各种表现和其中的内在本质。

动相与动象,其中的内在主持是各有分类的。其中,我们可以将主持者按照守度信、守数信、守信信三种进行分类。在这个动上面,我们分析人类的表现,可以发现,有乱动,有正动,有灵动,有玄韵动,有稽动。
乱动的内在主持,是妄意霸治,是左脑的皮层独霸。
正动,是玉书的王治,妄意被法治住了。在守度方面,是在教化培养的阶段;守数,也是教化培养阶段;守信,也是教化培养阶段。在乱动期的守度、守信,那就是一片混乱,全部都丢失了,守不住度,也守不住数,也守不住信。在正动期,那就是已经开始,应当是开始为学者日益的阶段,而且是正确用道德根文化进行教化、教育、培养的这个时期,对守度的时期就有理性的认知了。
还有一种,就是灵动,灵动是常在主持的,是左右脑皮层的联动,这期间是一个训练前识的过程。在守度上面,处于训练前识的过程;在守数方面,是训练前识的过程;在守信方面,同样是训练前识的过程。因为我们生命体内,真正的右脑是一种无为而治,右脑的质层是无为而治,大脑的核心层同样是无为而治,只有左脑的大脑皮层和右脑的一部分大脑皮层,以及左脑的质层,是介乎于无为和有为之间,或者完全处在有为之内。
玄韵动,也可以反映出这些特点,主要是由首焱主持,左脑皮层和质层进行共理的,在守度上是正有为,然后进入无为;守数方面,是正有为,然后再进入无为;守信方面,同样是通过正有为的方式而进入无为的状态。
稽动,是丹元无为治理,是动合德、静合道的一种稽动,这在守度上是内圣外王的状态,在守数方面也是内圣外王的状态,在守信当面也是内圣外王的状态。
这个稽,是法则秩序的简称,稽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双膝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从这个形韵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人整体蜷曲成一个玄曲波韵的形态,体现出在礼仪上也要法天法地,法于德一能量的传递和玄韵波的状态。
《德道经》:“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
《黄帝四经》:“周迁动作,天为之稽”。
“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见知之稽也。”
“动静之立,外内之处,天之稽也。”“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
“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之宜,则天地之道逆矣。”“动静不时谓之逆”“顺者,动也”
“不处外内之位,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于内而举窘于外”“赢极必静,动举必正。赢极而不静,是谓失天;动举而不正,是谓后命。”
圣者乐山,贤人乐水。《化书》:“见山思静,见水思动,见云思变,见石思贞,人之常也”。
“水易动而自清,民易变而自平。其道也在不逆万物之情”。
对于这个动和静规律的深化了解,我们可以更多地全面去学习和掌握黄老经典当中所揭示过的内容。在这里,我们罗列了一部分,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从古至今,“圣者乐山,贤人乐水。见山思静,见水思动,见云思变,见石思贞,人之常也”。我们生命由于70% 都是水,所以这个动必须要吻合于天和地五运六气的法则和秩序。
“水易动而自清,民易变而自平。其道也在不逆万物之情”,所以,对五运六气的把握和理解,要从不同的层面,立足于不同的实践水平,来全面进行理解和掌握,才能更有效地认知。
天地之五运六气与人类之精气神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和前提之下,我们再来看一看,天德地气之动,人类精气神同步。
五运
五运,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概括一年五个季节气象变化的总称,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凡逢甲己年则为土运所统,乙庚年为金运所统,丙辛年为水运所统,丁壬年为木运所统,戊癸年为火运所统。
六十甲子表
五运又有大运、主运和客运的不同,这一点我们也要记住。这一张六十甲子表,天干地支配合,刚好就是60年一运转,完成一个周期。由甲子起头,到表格右下角的癸亥结束,是一个循环,刚好是60年一个周期律。所以,在年周期律上必须要遵循60年是一个周期变化,这一点首先在五运六气上要把握住。
⒈大运:大运,是主管每年全年气候变化的岁运,又叫中运、岁运。大运有太过与不及。太过,即主岁的岁运旺盛而有余;不及,即主岁的岁运衰少而不足。这两者情况都是指这个能量的多少。这些理论都是在谈的质理学,是指示这个能量的多少,是天德和地气这个能量质元的多少与盛衰,建立这个认知,就容易把握住这些内容的原理,正确去认识岁运、中运的这个能量性。
大运的推算方法,就是天干配属五运,也叫天干化五运,即每两个天干化一运,这个方法跟命理八字里面的天干五合是一样的结果。天干化五运公式:“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甲己合化土”,就是说,凡是逢甲年和己年,大运都属于土;“乙庚合化金”,凡是逢乙年和庚年,大运都属于金;“丙辛合化水”,凡是逢丙年和辛年,大运都属于水;“丁壬合化木”,凡是逢丁年和壬年,大运都属于木;“戊癸合化火”,凡是逢戊年和癸年,大运都属于火。依照这个公式,当年五运的大运就可以这样推算出属于哪种五行,这个公式也可以了解自己出生那一年的大运,这样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先天体质,明了自己体内这个五运六气的态势,这一点也同样非常重要。

大运值年,有太过和不及之分。天干为单数属阳,为太过年。比如,甲午年的天干为甲,处于第一个天干属阳,为太过年。“甲己合化土”,所以甲午年是土运太过年。相反,天干双数属阴,则为不及年。如,癸巳年的天干为癸,处于第十个天干属阴,为不及年。“戊癸合化火”,所以癸巳年是火运不及年。皆可依此类推太过和不及。
大运的太过不及,反映气候偏盛或偏衰的特点。盛,即五运之气太过而有余。衰,即五运之气不及而衰少。当这个特点影响到人体时,臓腑经络就会出现与之相应的变化,人体就可能发生疾病。当然,这种发生疾病,是由于没有顺天而行才可能发生疾病。
出生年大运太过或不及,能对胚胎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影响。根据病人出生年大运预测疾病,还需要掌握另外一种五运之气,它既非太过,又非不及,叫做平气。凡是运太过而被抑或运不及而得助的,就是平气。
如戊辰年、癸巳年,戊为阳干,故火运太过,辰为年支,太阳寒水司天,水能克火,戊年火运太过,但被司天的寒水所抑,使火不会太过,便是平气之年。癸巳年,也以此类推。另外,当该年的大运与交运的日干或时干相合时,也是平气之年,如丁亥年为木运不及,如交运的第一天的日干为壬,或者交运的时干为壬,也都是平气之年。平气之年,气候正常,对人体影响不大。
概括而言,五运之气有盛衰及平气变化,对盛、衰、平这三个概念,大家要掌握好。
这里面的内容展开讲比较多,如果要细致分析起来,对于那些基础理论还不太熟悉的人来说,一下子也难以理解,我们只是先在概念上进行掌握,知道有这个平气从中进行调和,起到一种平衡的作用,就可以了。
⒉主运:主运,是分别主治一年中5个季节时令的正常气候的岁气。全年分做5步运行,每运主一时,从木运开始,依火运、土运、金运、水运顺序运行,每运主73日零5刻(一昼夜共100刻)。
每年木运的起运,都开始于大寒日,岁岁如此。各运的特点与五行的特征一致,在各运主事时,其气候变化和人体臓腑的变化,也就表现出与它相关的五行属性。大寒时期,一般是大寒木运开始运行了。所以,今天大家就要注意,自己的肝气是否这个时候被抽动了,是否已经开始运行了。
五运
主运,是分主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五运之气,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正常气候变化,年年固定不变。主运分五步,每步一个运季,每个运季的时间是七十三日零五刻。主运诗曰:“大寒木运始行初,清明前三火运居,芒种后三土运是,立秋后六金运推,立冬后九水运伏,周而复始万年好”。从这首诗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五步主运的时间和规律。
比如,木初运起于大寒至清明前三日,这里面还有一个五音,用纳五音的方法来进行辩证。对于这个“声音”的“音”的认知,实际上整个宇宙都是音的振动,在维持着空间里面各种物相的运动规律和秩序,所以在中国古代,早就将纳音的方法,将其运用于天地之间五运六气的应用之中。
当我们修身实践进入能够观音的境界,不仅仅在自己体内求证出了音,知道音是什么样以后,然后还要能够听音,再上升为能够观音的时候,那么对于古代的先圣们认识天象、认识五运六气的大智慧,就会信而不惑,自然认同,因为那个时候自己也能够参与其中去发现振动的奥秘。
在纳音方面,我刚才提了一下,这个宫商角徵羽的纳音,是指五种波韵质形结构“文”,音文质形结构,关系到能量的传递方式与形态。五种传输模型,都在这五运里面相互对应了。对应上去以后,就容易分辨各自的音韵。我们知道音韵的波有五音,五音的波,声后面的音,是符合韵动、传导的。这种辐射,这种能量的交流,其中的韵律波纹动态是如何进行的,只有达到可以观音的修身者才能知道。在还不能知道的时候,就要坚持不知为不知,那么就先遵从先辈们观察中得出来的结论,主动去进行执行和顺应,要顺天而行,顺着这个五运六气的音韵波,顺着这五种音韵,推进自己的修身,运用于体内的变化。因此,老子双可教育的意义,诵读的真实目的,就在于在身国内诞生五音波韵质形,从而能与五运同步相应,才能实现人法天和天人合一。
甲年阳土,属于太宫,少徵生太宫,太角生少徵,所以,甲年的主运始于太角,终于太羽。戊年阳火,属于太徵,少角生太徵,所以,戊年的主运始于少角,终于少羽。
如,甲年大运为土运太过,属阳,所以,客运第一步为太宫,太宫生少商, 第二步为少商,以此类推,第三步为太羽,第四步为少角,第五步为太徵。
总之,主运都是始于木角音,终于水羽音。具体是始于太角(壬)还是少角(丁),这个得看该年六气属太还是属少,按五步顺序倒推至初运木角便知。这一部分内容,大家可以参考历史上的相关典籍就可以得知。
实际上,五运六气并不是诞生于汉代,也不是诞生于秦朝,实际在夏朝就已经有了,早期只是口传运用,并且在掌中进行运算,不著文字。后来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了一部分记载。只是中国的文化,对于自己文明和文化的保持,的确是不太珍惜。虽然教育普及在世界上还是比较优秀和突出的有教无类,但是教育普及于社会以后,大家就更不珍视这个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先辈们的典籍,常常是毁而又建,建而又毁,所以真正流传下来的文字记载,就显得极其珍贵和稀少。
⒊客运:客运,是每个运季中的特殊变化。每年的客运,也分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它以每年的大运为初运;当年的值年大运确定后,循着五行相生的次序,分五步运行。客运是与主运相对而言的,是相对应的一种能量,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三种能量。就像朴素和众父,左旋能量和右旋能量,中间还有一个众父的能量,这三个才能构成完整的韵动、韵律,这也同样是历年不变的。
主运的初运为木,二运为火,三运为土,四运为金,五运为水,年年不变。
客运,则以每年的值年大运为初运,客运随着大运而年年变化。所以,客运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跟主运有点不同,也就是说客运反映了动态的变化规律,在天地之间的相互辐射、对流过程中,是有着一种因为时间和空间点的不同,有一种改变,有一种变化。客运,是符合银河系或者以北斗星为天这个空间中的一些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被命名为客运,以及类比出一个计算公式的方法,再一体进行论证,反映出重大星系对于我们地球、太阳和其它行星对地球影响,以及客运的参与作用。
客运说明一年中五个运季的异常气候变化,它以该年的大运为初运,其五行相生,太少相生(太生少,少生太),分五步,运行及每步的时间与主运是相同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如果要真正做到精细掌握的话,那就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古人记载当中的一些口诀和歌诀。
|